泗阳双语实验学校...吧 关注:786贴子:23,632

回复:2020下“五个一”阅读之一本专著《美国如何培养核心素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行动中培养和践行核心素养
三年级2部 戴田星
阅读了《美国如何培养核心素养:走进美国校园与课堂》这本书,给我很多的启发。美国对学生的德育聚焦在容忍、诚实、尊重、勇气、民主、关爱、勤勉、正直等领域。学生要阅读与关键词相关的书籍,讨论和交流与此相关的话题,在行动中践行该德育信念。学校还通过“成长型”管理模式,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做学习的主人,每天进步一点点,在循序渐进中提高自我。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可以通过以下几个特征来衡量:活动是有吸引力的;尽管有挑战,但学生一直坚持;在参与中学生的情绪是愉悦的。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自主需求。为此,教师在课堂上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成功,在活动中有成就感;二是激发和满足好奇心,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来;三是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他们的原始想法,切实保障学生的表达权;四是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努力做到了这些,课堂教学的新模式也就应运而生了。 教学的新理念是:课堂上学生应该比教师更忙!知识的习得不是在传授和灌输中完成的,而是在动手实践中建构的。课堂教学目标不是以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为标准,而是以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达到了什么程度为标准。判断学生是否学会了,不是用试卷,而是用“产品”。“产品”是什么?比如,逆向工程与设计、思维关系图、博客评论、调查报告、模型、电视广播剧、播客、戏剧、音乐、电影评论、电影短片、电子游戏、纪录片、多媒体唱片、原创文学,等等。美国的教师备课这些年重点推荐“逆向设计”,先明确“单元大概念”,它是知识的纽带、学习的核心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在此基础上,确立教学目标;接着制定“学习的证据”。针对每一个学习任务,设计相应的量规评价,详细规定学生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的标准;最后根据教学目标和量规评价来设计课堂学习活动。这样的教学设计体现出的基本理念是:课堂不是强调零碎的知识片段和细节内容的记忆,而应围绕核心概念进行教学,聚焦主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得学生可以用概念去解释现象并应用于动手实践中。聚焦教学真实问题,注重增值和改进,是美国教师教研活动的一大特点。作为中国的教师我们应向美国学习他们对学生目标的培养,把这些东西也运用到我们中国学校的课堂中,我们的学生也会从中受益。


IP属地:江苏26楼2020-12-11 16:04
收起回复
    探索 创新 合作
    四2部 周会
    首先,美国教育不会过于重视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他们更注重于学生的合作能力,思考能力,动手能力等。比如,他们的SCORE课堂模式,他们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表达想法,让他们获得进步和成功,并展示他们的成功。
    其次,他们判断学生是否学会了,不是用的试卷,而是用“产品”,所谓“产品”是指学生们自己动手参与制作的学科小报,学术论文,知识思维导图,地球仪等。它们被贴满了整个墙壁,摆放,悬挂在教室各个角落。这些源于他们的课本知识中,美国学生基本善于把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用这些作品或者实验的方式展现出来。这也是美国教学方式中很特别的一种。
    最后,除了这些他们还有另外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动态多样分组法。所谓动态分组是指同学们以正方形座位入座,学生面对面增加交流可能性,而后又采用各种有趣的方式组成不同小组和座位,达到每个同学之间都有组队学习的可能。读后感·这种看似随意的分组却能使课堂呈现一种兴奋的状态,从而达到高效学习效果。
    美国的教学方式的确震惊了我,他们不计较于对知识的掌握,考试成绩的高低。他们更注重于让学生自主探索,以寻求最终答案的过程。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答案是一成不变的,但获取答案的方式却有千种,与其直接获得答案,不如自己掌握方法主动寻求。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我认为美国的教育就很好的诠释了这一点,他们确实很聪明,任何你所想不到的新颖的,独特的教学方式都可以在他们身上呈现。但我相信有一天我们中国的教育也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29楼2020-12-13 10:38
    回复
      2025-08-05 03:28:5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学生是课堂的小主人
      四2部 陈明
      一直以来,美国教育对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独立性和创造力的培养备受世界的关注,他们重视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强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反观国内现在的很多学校,着力于探索某某教学法、高效课堂等,其关注点依然是教师的教,美国的教师们关注的热词则是“学生课堂参与”,认为学生课堂上的积极参与至关重要,只有学生的投入与参与,才是一堂课成功的标准。
      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可以通过以下几个特征来衡量:活动是有吸引力的;尽管有挑战,但学生一直坚持;在参与中学生的情绪是愉悦的。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自主需求。为此,教师在课堂上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成功,在活动中有成就感;二是激发和满足好奇心,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来;三是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他们的原始想法,切实保障学生的表达权;四是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努力做到了这些,课堂教学的新模式也就应运而生了。教学的新理念应该是:课堂上学生应该比教师更忙!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30楼2020-12-13 10:43
      收起回复
        核心素养创造核心价值
        四3部 姜惠
        当下,追求未来学校实践,重新定义教有正在成为美国教改革的浪潮,尤其是美国版核心素养21世纪技能的提出和实践,正是美国教有应对复杂和多变的世界的积极举动。而且,美国教对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独立性和创造力的培养一直受到世界的关注,他们重视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强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尽可能为每个孩子提供合适的教有,重视因材施教。美国的创新成果和科技水平也在世界范国内出类萃。当然,对于美国教育也有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美国基础教的质量不尽如人意,尤其是美国公办教育,强调的是“快乐学习”,学生学习的知识深度远远不如很多国家。在诸多国际学术水平比赛和国际素养测评中,美国学生的成绩乏善可陈,表现平平。还有一种说法也颇受关注:美国基础教有追求的是精英教育,而不是平民教育。美国的教育注重实践能力,能够培养适应未来社会挑战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得实践和探索,对于我们的中国教育具有启迪和借鉴意义!


        来自Android客户端31楼2020-12-13 10:48
        回复
          学会自我管理,做学习的主人
          四1部 刘双
          《美国如何培养核心素养:走进美国校园与课堂》这本书,给我很多的启发。美国对学生的德育聚焦在容忍、诚实、尊重、勇气、民主、关爱、勤勉、正直等领域。学生要阅读与关键词相关的书籍,讨论和交流与此相关的话题,在行动中践行该德育信念。学校还通过“成长型”管理模式,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做学习的主人,每天进步一点点,在循序渐进中提高自我。
          在这本书中,郑钢向我们介绍了一批近些年颇具特色的新型学校,这些学校在坚守国家课程标准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理念下,基于学生实际所做出不拘一格的学校办学形态实践,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保守和固步自封,看清了我们和世界先进教育之间的差距。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有一所这样的学校。学校对本校毕业生有非常明确的要求和定位:一有激情,愿意投入学习;二有成才的愿望,学会生活和学习技能;三是会两种语言,具有跨文化的能力;四是有批判性思维,有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为了让学生达到这样的水平,他们在学校探索实践“混龄式教学”,采取两种不同类型的混龄方式:一种是全混龄,在小学阶段实施,打破年级之间的界限,相邻两个年级学生组成混龄团队,通过教师引导、同伴互助等多种方式在一起共同学习;另一种是项目和课程混龄,针对初中以上学生,让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就某一项目或某一课程展开混龄学习。我们所在的现实社会其实就是一个混龄社会,学校充分认识到,只有让学生在与不同群体接触的过程中学习如何与他人交往,不断在新的群体和对象的交往中提高适应和共处能力,才能完成学生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塑造。从这个意义上说,混龄教学的核心就是社会化教育。
          我们对美国教育的印象,就是他们的基础教育很烂,但为什么基础教育这么“烂”的国度,却能孕育出那么多的创新型人才呢?或许我们需要透过现象,深入研究美国基础教育的特质。郑刚亲身观察美国的课堂,其提供的一些视角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新的启示。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携手共进,各自承担好应尽的责任。家庭要关注孩子学习和生活习惯的养成、品质的培育;学习要引导学生理解文明世界的符号系统和社会规则,帮助学生从自然人转变成社会人;社会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呵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IP属地:江苏32楼2020-12-13 11:23
          回复
            教育的多元化 五2部 杨久红
            阅读了《美国如何培养核心素养:走进美国校园与课堂》这本书,给我很多的启发。美国对学生的德育聚焦在容忍、诚实、尊重、勇气、民主、关爱、勤勉、正直等领域。学生要阅读与关键词相关的书籍,讨论和交流与此相关的话题,在行动中践行该德育信念。学校还通过“成长型”管理模式,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做学习的主人,每天进步一点点,在循序渐进中提高自我。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可以通过以下几个特征来衡量:活动是有吸引力的;尽管有挑战,但学生一直坚持;在参与中学生的情绪是愉悦的。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自主需求。为此,教师在课堂上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成功,在活动中有成就感;二是激发和满足好奇心,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来;三是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他们的原始想法,切实保障学生的表达权;四是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努力做到了这些,课堂教学的新模式也就应运而生了。 教学的新理念是:课堂上学生应该比教师更忙!知识的习得不是在传授和灌输中完成的,而是在动手实践中建构的。课堂教学目标不是以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为标准,而是以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达到了什么程度为标准。判断学生是否学会了,不是用试卷,而是用“产品”。“产品”是什么?比如,逆向工程与设计、思维关系图、博客评论、调查报告、模型、电视广播剧、播客、戏剧、音乐、电影评论、电影短片、电子游戏、纪录片、多媒体唱片、原创文学,等等。美国的教师备课这些年重点推荐“逆向设计”,先明确“单元大概念”,它是知识的纽带、学习的核心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在此基础上,确立教学目标;接着制定“学习的证据”。针对每一个学习任务,设计相应的量规评价,详细规定学生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的标准;最后根据教学目标和量规评价来设计课堂学习活动。这样的教学设计体现出的基本理念是:课堂不是强调零碎的知识片段和细节内容的记忆,而应围绕核心概念进行教学,聚焦主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得学生可以用概念去解释现象并应用于动手实践中。聚焦教学真实问题,注重增值和改进,是美国教师教研活动的一大特点。


            IP属地:江苏34楼2020-12-13 13:04
            回复
              培养创新人才 四年级 刘明
              最近在学校的推荐下,我阅读了《美国如何培养核心素养:走进美国校园与课堂》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这本书中,郑钢向我们介绍了一批近些年颇具特色的新型学校,这些学校在坚守国家课程标准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理念下,基于学生实际所做出不拘一格的学校办学形态实践,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保守和固步自封,看清了我们和世界先进教育之间的差距。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有一所这样的学校。学校对本校毕业生有非常明确的要求和定位:一有激情,愿意投入学习;二有成才的愿望,学会生活和学习技能;三是会两种语言,具有跨文化的能力;四是有批判性思维,有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为了让学生达到这样的水平,他们在学校探索实践“混龄式教学”,采取两种不同类型的混龄方式:一种是全混龄,在小学阶段实施,打破年级之间的界限,相邻两个年级学生组成混龄团队,通过教师引导、同伴互助等多种方式在一起共同学习;另一种是项目和课程混龄,针对初中以上学生,让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就某一项目或某一课程展开混龄学习。我们所在的现实社会其实就是一个混龄社会,学校充分认识到,只有让学生在与不同群体接触的过程中学习如何与他人交往,不断在新的群体和对象的交往中提高适应和共处能力,才能完成学生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塑造。从这个意义上说,混龄教学的核心就是社会化教育。
              我们对美国教育的印象,就是他们的基础教育很烂,但为什么基础教育这么“烂”的国度,却能孕育出那么多的创新型人才呢?或许我们需要透过现象,深入研究美国基础教育的特质。郑刚亲身观察美国的课堂,其提供的一些视角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新的启示。从相关介绍中看出,学校是通过各种具体而规划明晰的行动来逐项落实这些办学价值。美国是没有政治教材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重视德育。格伦初中的德育,抓的很实。他们每个月都有德育关键词,聚焦在容忍、诚实、尊重、勇气、民主、关爱、勤勉、正直、忠诚、公平、信赖、责任等领域。在每个月中,学生要阅读与关键词相关的书籍,讨论和交流与此相关的话题,在行动中践行该德育信念。其中第一章“课堂上学生应该比教师更忙”的内容给我启示最大,这不就是我们常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学会放手让孩子做学习的主人,不要一味地传授给孩子既有的知识,而应该传授给他们学习知识的方法。


              IP属地:江苏35楼2020-12-13 13:08
              回复
                培养学生阅读探究能力 四年级 姜惠
                最近阅读了《美国如何培养核心素养》一书,颇有感触。一直以来,美国教育对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独立性和创造力的培养备受世界的关注,他们重视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强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反观国内现在的很多学校,着力于探索某某教学法、高效课堂等,其关注点依然是教师的教,美国的教师们关注的热词则是“学生课堂参与”,认为学生课堂上的积极参与至关重要,只有学生的投入与参与,才是一堂课成功的标准。
                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可以通过以下几个特征来衡量:活动是有吸引力的;尽管有挑战,但学生一直坚持;在参与中学生的情绪是愉悦的。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自主需求。为此,教师在课堂上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成功,在活动中有成就感;二是激发和满足好奇心,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来;三是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他们的原始想法,切实保障学生的表达权;四是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培养学生终身的阅读热情、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是美国阅读教育的重要目标。在推动分级阅读的过程中,学校和社区图书馆非常注重学生的整本书阅读,书的选择也不是随意的,基本上都是从“名著系列集”中挑选,这套书在美国中小学阅读教学领域赫赫有名,还基于文本设计了很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整本书阅读本身就是持久阅读,学生会花数周的时间来阅读完一本书。时间久了,学生就会养成阅读的爱好和习惯,慢慢地,阅读就变成了一辈子的事情。
                勇于探究重点是: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能不畏困难,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能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等。 自主发展——学会学习、乐学、善学,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的价值,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自主学习等。


                IP属地:江苏37楼2020-12-13 13:14
                回复
                  2025-08-05 03:22:5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合作 创新 英才 五1部陈海燕
                  最近一段时间阅读了《美国如何培养核心素养:走进美国校园与课堂》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这本书中,郑钢向我们介绍了一批近些年颇具特色的新型学校,这些学校在坚守国家课程标准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理念下,基于学生实际所做出不拘一格的学校办学形态实践,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保守和固步自封,看清了我们和世界先进教育之间的差距。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有一所这样的学校。学校对本校毕业生有非常明确的要求和定位:一有激情,愿意投入学习;二有成才的愿望,学会生活和学习技能;三是会两种语言,具有跨文化的能力;四是有批判性思维,有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为了让学生达到这样的水平,他们在学校探索实践“混龄式教学”,采取两种不同类型的混龄方式:一种是全混龄,在小学阶段实施,打破年级之间的界限,相邻两个年级学生组成混龄团队,通过教师引导、同伴互助等多种方式在一起共同学习;另一种是项目和课程混龄,针对初中以上学生,让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就某一项目或某一课程展开混龄学习。我们所在的现实社会其实就是一个混龄社会,学校充分认识到,只有让学生在与不同群体接触的过程中学习如何与他人交往,不断在新的群体和对象的交往中提高适应和共处能力,才能完成学生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塑造。从这个意义上说,混龄教学的核心就是社会化教育。
                  我们对美国教育的印象,就是他们的基础教育很烂,但为什么基础教育这么“烂”的国度,却能孕育出那么多的创新型人才呢?或许我们需要透过现象,深入研究美国基础教育的特质。郑刚亲身观察美国的课堂,其提供的一些视角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新的启示。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携手共进,各自承担好应尽的责任。家庭要关注孩子学习和生活习惯的养成、品质的培育;学习要引导学生理解文明世界的符号系统和社会规则,帮助学生从自然人转变成社会人;社会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呵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美国的教学方式的确震惊了我,他们不计较于对知识的掌握,考试成绩的高低。他们更注重于让学生自主探索,以寻求最终答案的过程。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答案是一成不变的,但获取答案的方式却有千种,与其直接获得答案,不如自己掌握方法主动寻求。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我认为美国的教育就很好的诠释了这一点,他们确实很聪明,任何你所想不到的新颖的,独特的教学方式都可以在他们身上呈现。但我相信有一天我们中国的教育也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IP属地:江苏41楼2020-12-13 13:31
                  回复
                    聚焦美国核心素养的培养
                    五1部 吴云
                    读了《美国如何培养核心素养:走进美国校园与课堂》这本书,给我很多的启发。多年来,伴随着移动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领的领域的改革也出现了很多新气象,在更多关注人,更加注重人的健康成长方面做出了很多新探索,美国的基础教育在这方面也做出了很有价值的实践,其中的一些发展趋势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美国教育对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培养一直受到世界的关注,他们重视学生获得的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尽可能为每个孩子提供合适的教育,重视因材施教。美国的一些学校还通过“成长型”管理模式,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做学习的主人,每天进步一点点,在循序渐进中提高自我。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携手共进,各自承担好应尽的责任。家庭要关注孩子学习和生活习惯的养成、品质的培育;学习要引导学生理解文明世界的符号系统和社会规则,帮助学生从自然人转变成社会人;社会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呵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认为美国的教育就很好的诠释了这一点,他们确实很聪明,任何你所想不到的新颖的,独特的教学方式都可以在他们身上呈现。学,然后知不足!我想好的经验我们可以学习并在这基础上进行创新,相信我们中国的教育会越来越好。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44楼2020-12-13 21:19
                    回复
                      学习美国培养核心素养
                      五1部 陆必娟
                      在《美国如何培养核心素养》一书中,郑钢向我们介绍了一批近些年颇具特色的新型学校,这些学校在坚守国家课程标准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理念下,基于学生实际所做出不拘一格的学校办学形态实践,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保守和固步自封,看清了我们和世界先进教育之间的差距。2010年以来,伴随着移动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领的改革也出现了很多新气象,在更加关注人、更加注重人的健康成长方面做出了很多新探索。美国的基础教育在这方面也做出了很有价值的实践,其中的一些发展趋势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而且,美国教育对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培养一直受到世界的关注,他们重视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强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尽可能为每个孩子提供合适的教育,重视因材施教。 第一课堂上学生应该比老师更忙,教师在课堂上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成功,在活动中有成就感;二是激发和满足好奇心,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来;三是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他们的原始想法,切实保障学生的表达权;四是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努力做到了这些,课堂教学的新模式也就应运而生了。教学的新理念是:课堂上学生应该比教师更忙!
                      除了这些他们还有另外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动态多样分组法。所谓动态分组是指同学们以正方形座位入座,学生面对面增加交流可能性,而后又采用各种有趣的方式组成不同小组和座位,达到每个同学之间都有组队学习的可能。读后感·这种看似随意的分组却能使课堂呈现一种兴奋的状态,从而达到高效学习效果。
                      美国的教学方式的确震惊了我,他们不计较于对知识的掌握,考试成绩的高低。他们更注重于让学生自主探索,以寻求最终答案的过程。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答案是一成不变的,但获取答案的方式却有千种,与其直接获得答案,不如自己掌握方法主动寻求。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我认为美国的教育就很好的诠释了这一点,他们确实很聪明,任何你所想不到的新颖的,独特的教学方式都可以在他们身上呈现。但我相信有一天我们中国的教育也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IP属地:江苏45楼2020-12-14 08:08
                      回复
                        学会自我管理,聚焦在容忍、诚实、尊重
                        五1部 吴向柏
                        《美国如何培养核心素养:走进美国校园与课堂》这本书,给我很多的启发。美国对学生的德育聚焦在容忍、诚实、尊重、勇气、民主、关爱、勤勉、正直等领域。一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成功,在活动中有成就感;二是激发和满足好奇心,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来;三是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他们的原始想法,切实保障学生的表达权;四是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知识的习得不是在传授和灌输中完成的,而是在动手实践中建构的。课堂教学目标不是以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为标准,而是以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达到了什么程度为标准。判断学生是否学会了,不是用试卷,而是用“产品”。“产品”是什么?比如,逆向工程与设计、思维关系图、博客评论、调查报告、模型、电视广播剧、播客、戏剧、音乐、电影评论、电影短片、电子游戏、纪录片、多媒体唱片、原创文学,等等。美国的教师备课这些年重点推荐“逆向设计”,先明确“单元大概念”,它是知识的纽带、学习的核心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在每个月中,学生要阅读与关键词相关的书籍,讨论和交流与此相关的话题,在行动中践行该德育信念。其中第一章“课堂上学生应该比教师更忙”的内容给我启示最大,这不就是我们常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学会放手让孩子做学习的主人,不要一味地传授给孩子既有的知识,而应该传授给他们学习知识的方法。


                        IP属地:江苏46楼2020-12-14 08:11
                        回复
                          培养核心素养
                          五1部 朱井娣
                          最近一段时间阅读了《美国如何培养核心素养:走进美国校园与课堂》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本书中,郑钢向我们介绍了一批近些年颇具特色的新型学校,这些学校在坚守国家课程标准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理念下,基于学生实际所做出不拘一格的学校办学形态实践,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保守和固步自封,看清了我们和世界先进教育之间的差距。美国的教学方式的确震惊了我,他们不计较于对知识的掌握,考试成绩的高低。他们更注重于让学生自主探索,以寻求最终答案的过程。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答案是一成不变的,但获取答案的方式却有千种,与其直接获得答案,不如自己掌握方法主动寻求。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我认为美国的教育就很好的诠释了这一点,他们确实很聪明,任何你所想不到的新颖的,独特的教学方式都可以在他们身上呈现。但我相信有一天我们中国的教育也会有一个质的飞跃。我们对美国教育的印象,就是他们的基础教育很烂,但为什么基础教育这么“烂”的国度,却能孕育出那么多的创新型人才呢?或许我们需要透过现象,深入研究美国基础教育的特质。郑刚亲身观察美国的课堂,其提供的一些视角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新的启示。勇于探究重点是: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能不畏困难,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能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等。 自主发展——学会学习、乐学、善学,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的价值,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自主学习等。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携手共进,各自承担好应尽的责任。家庭要关注孩子学习和生活习惯的养成、品质的培育;学习要引导学生理解文明世界的符号系统和社会规则,帮助学生从自然人转变成社会人;社会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呵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IP属地:江苏49楼2020-12-14 08:21
                          回复
                            教育的多元化
                            六年级 刘海燕
                            在学校的推荐下,我看了《美国如何培养核心素养:走进美国校园与课堂》这本书,收获很多:美国对学生的德育聚焦在容忍、诚实、尊重、勇气、民主、关爱、勤勉、正直等领域。学生要阅读与关键词相关的书籍,讨论和交流与此相关的话题,在行动中践行该德育信念。学校还通过“成长型”管理模式,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做学习的主人,每天进步一点点,在循序渐进中提高自我。
                            在这本书中,郑钢向我们介绍了一批近些年颇具特色的新型学校,这些学校在坚守国家课程标准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理念下,基于学生实际所做出不拘一格的学校办学形态实践,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保守和固步自封,看清了我们和世界先进教育之间的差距。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有一所这样的学校。学校对本校毕业生有非常明确的要求和定位:一有激情,愿意投入学习;二有成才的愿望,学会生活和学习技能;三是会两种语言,具有跨文化的能力;四是有批判性思维,有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为了让学生达到这样的水平,他们在学校探索实践“混龄式教学”,采取两种不同类型的混龄方式:一种是全混龄,在小学阶段实施,打破年级之间的界限,相邻两个年级学生组成混龄团队,通过教师引导、同伴互助等多种方式在一起共同学习;另一种是项目和课程混龄,针对初中以上学生,让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就某一项目或某一课程展开混龄学习。我们所在的现实社会其实就是一个混龄社会,学校充分认识到,只有让学生在与不同群体接触的过程中学习如何与他人交往,不断在新的群体和对象的交往中提高适应和共处能力,才能完成学生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塑造。从这个意义上说,混龄教学的核心就是社会化教育。
                            我们对美国教育的印象,就是他们的基础教育很烂,但为什么基础教育这么“烂”的国度,却能孕育出那么多的创新型人才呢?或许我们需要透过现象,深入研究美国基础教育的特质。郑刚亲身观察美国的课堂,其提供的一些视角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新的启示。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携手共进,各自承担好应尽的责任。家庭要关注孩子学习和生活习惯的养成、品质的培育;学习要引导学生理解文明世界的符号系统和社会规则,帮助学生从自然人转变成社会人;社会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呵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IP属地:江苏51楼2020-12-15 08:32
                            回复
                              2025-08-05 03:16:5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浅谈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
                              六年级 王彩兰
                              最近有幸阅读了陈校长推荐的《美国如何培养核心素养。走进美国校园与课堂》这本书,读了之后,感悟很多。其实,我对美国教育的印象,就是他们的基础教育很烂,比我们国家、比上海差远了。但为什么基础教育这么“烂”的国度,却能孕育出那么多的创新型人才呢?或许我们需要透过现象,深入研究美国基础教育的特质。郑刚亲身观察美国的课堂,其提供的一些视角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新的启示。郑钢对格伦初中的一些介绍,就让我眼睛一亮。
                              首先是学校的七大办学价值观:学生第一;合作;整体式学习;为升学和就业作好准备;诚实正直;社会责任;拥抱多元文化。非常简洁明了地申明了学校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从相关介绍中不难看出,学校是通过各种具体而规划明晰的行动来逐项落实这些办学价值的,不像我们一些学校,口号喊得很响,做的确实完全不同的事情。学生之所以在学校里的表现和在社会上完全不同,与我们这种言行不一的教育是有直接关系的。
                              其次是学校的德育。在我们的印象中,美国是没有政治教材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学校不重视德育。格伦初中的德育,比我们很多学校抓的还要实。他们每个月都有德育关键词,聚焦在容忍、诚实、尊重、勇气、民主、关爱、勤勉、正直、忠诚、公平、信赖、责任等领域。在每个月中,学生要阅读与关键词相关的书籍,讨论和交流与此相关的话题,在行动中践行该德育信念。学校还通过“成长型”管理模式,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做学习的主人,每天进步一点点,在循序渐进中提高自我。


                              IP属地:江苏52楼2020-12-15 08:3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