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吧 关注:449,943贴子:10,084,077

【长篇】《红楼梦》分析新思路:从梳理写作规律与叙述逻辑入手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写在前面:
我接下来要分享给朋友们的所有思考,其实都是从一个问题中延伸出来的:
【《红楼梦》的叙述和表达,是有规划有节奏的么?】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即便是初中生写作文也要讲究一个基本的起承转合,更何况是作为古典小说巅峰的《红楼梦》呢?
然而,要透彻阐明这个问题,绝非易事。
很多朋友在第一次阅读《红楼梦》的时候都表示读不下去,因为乱。
虽然看得出来一直是在聊贾家的事,但剧情的推进可谓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你甚至很难找到一条清晰且稳定推进的剧情主线。
比如我们普遍认为的《红楼梦》的核心剧情:宝黛的木石前盟与宝钗的金玉良姻,在前八十回整体的叙述中所占的比例其实并不多,而且描写的位置相当分散。
例如第23回两个人看西厢记的情节,这一段在二人感情的发展过程中显然是一个重要的节点,但即便如此重要的情节,曹公也并没有将其单独用一个章回进行详细描写,而是与贾芹求差事,元春命众人搬进院子,以及贾政批评袭人的名字起的刁钻等等情节挤在了一个章回当中。
并且后面的第24回转而又去写贾芸求职,卜世仁与倪二以及贾芸小红的初相见等等乍一看与宝玉黛玉的恋情毫不相干的内容。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琏二爷和尤二姐这条“支线”。
二人从相遇到偷娶再到尤二姐被凤姐带进贾家最后害死,这些内容不仅用了整整五回的篇幅,并且情节是集中且连贯的,并没有与其他无关情节挤在一起描写。
所以,曹公为什么会“厚此而薄彼”呢?
这个问题涉及到的前后章回的主题规划以及叙述的逻辑非常复杂,我暂且先埋个钩子,将来分析23.24回的时候再给大家详细说明。
总而言之,很多熟读《红楼梦》,知道“风月宝鉴”有正面和反面之分的朋友,依然很难达成一种共识:究竟哪些剧情属于正面的“红楼梦”,哪些内容则是反面的“风月宝鉴”?
以及更为重要的:
叙述的过程中,“正面”内容与“反面”内容是用怎样的逻辑在安排顺序?
写作的过程中,“正面”内容与“反面”内容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设计规律?
而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
《红楼梦》几乎与古今中外所有的小说都不一样,它既不是剧情驱动,也不是人物驱动,而是一部以“主题表达”作为叙述的核心逻辑,以镜像对照、循序渐进、同类排比等规律来设定人物内容,编排剧情位置的小说
或者说的更“哗众取宠”一些:
《红楼梦》其实是一部按照八股文的叙述逻辑和写作规律,进行叙述编排的小说
我知道这个结论听起来很匪夷所思,大家恐怕一时很难轻易接受,所以咱们一点一点慢慢来
不过在正式向大家分享我所梳理出来的《红楼梦》的写作规律与叙述逻辑之前,我肯定得让大家先“窥其一斑”,简单了解一下,到底什么叫写作的规律和叙述的逻辑,这些内容与大家过去普遍采用的那些人物品评,情节解读,以及考据索隐等等方法相比具体有什么不同。
以及,这些内容的重要性。
这个“窥其一斑”的过程,本期简单划分为三个部分:
其一,简单说明一下人物方面的整体规划。
其二,举例介绍一下剧情方面的设计编织。
其三,写作规律和叙述逻辑的简单应用,也就是:以此论证一下癸酉本的真假。
今后的内容,还会在某乎的专栏中同步发布,欢迎大家订阅
《红楼梦》的“规律”一、什么叫写作的规律和叙述的逻辑? - 知乎
此外,我之前在B站也有一些视频内容的分享,但是内容比较杂乱,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且部分观点后续又有新的认知
所以,仅供参考,欢迎讨论
称孤道寡单身狗的个人空间-称孤道寡单身狗个人主页-哔哩哔哩视频


IP属地:山东1楼2025-08-21 17:17回复
    专栏地址:https://zhuanlan.zhihu.com/p/1940590634676252915
    B站地址:https://space.bilibili.com/1277943


    IP属地:山东3楼2025-08-21 17:20
    回复
      2025-11-07 22:49:0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人物品评,情节解读,以及最为热门的考据索隐等等内容,相信各位《红楼梦》的爱好者们一定都看过不少。
      这些内容我此前也简单看过一些,发现很多朋友的思考普遍有一个共同的缺陷,就是将某个人物或者某个情节从原文当中剥离出来,单独进行思考:
      比如评价探春时,单把她理家和她与赵姨娘的情节拎出来,去评判她是个什么样的姑娘。
      比如思考元春时,因为她的内容实在太少,所以围绕着与她相关的一些细节,天马行空地推展思维,大篇幅的用“人物原型”或“历史隐喻”作为分析人物的补充。
      特别是将元春判词中的“榴花”挖出来,套用各种典故诗词去解释这个意象可能暗指元春死的时候怀了孕,甚至还以此为依据去往历史人物身上挂靠。
      当然,这些品评方法也并非全错,很多相对比较浅显的内容确实是大差不差的,比如探春的人物形象,比如榴花的确很有可能取的是其“多子”的意象。
      但是因为将人物、情节、细节等内容从原文中单独切割出来,进行“碎片式”的理解,而没有将其与同主题的其他人物,或是同位置的其他情节相互对照着来看,所以不可避免的就会出现一定的偏差,甚至方向上的严重错误。
      那些没屁硬挤说探春绝情,攀附王家之类的所谓解读我们就不理会了,直接说理解方向上出现严重错误的案例:元春的榴花。
      我们只要将元春探春迎春惜春这四个与贾家之间为原生关系的同主题人物进行一下相互对照就不难明白,这个意象跟元春怀没怀孩子一丁点关系没有,它实际暗喻的是元春所承载的主题表达,既她与整个贾家+王家的关系:
      榴花的“多子”实际上指的是所有贾家人和王家人!
      元春虽然是贾家和王家的女儿,但她为了给整个父系的贾家和母系的王家提供庇护,入宫嫁给天下的“君父”之后,实际上就与贾母一样,相当于是这两个家族的“母亲”了。
      (只不过贾母主要维系的是贾家的秩序,元春主要维系的是贾家和王家的富贵)
      所以前一句才是看似与榴花多子没什么关系的“二十年来辨是非”。
      注意这里强调的是“二十年”来。
      在第18回中曾明确提到过:“那宝玉未入学堂之先,三四岁时,已得贾妃手引口传,教授了几本书、数千字在腹内了”。
      第24回中又曾明确写过过:
      贾琏笑道:“好不害臊!****大四五岁呢,就替你作儿子了?”宝玉笑道:“你今年十几岁了?”贾芸道:“十八岁。”
      此时贾宝玉最多十四岁,三四岁时又得过贾妃手引口传,所以元春入宫满打满算最多也就十年而已(从贾珠和贾兰父子俩的年纪来算,元春的年纪也基本不可能过了三十岁)。
      所以“二十年”来这四个字本身就已经说明了,指的并不单单是元春入宫之后小心翼翼辨别是非,避开明枪暗箭的经历,而是她从生而为贾家与王家共同的后人的那一刻起,就明白了自己要为两个家族做什么
      只有榴花这个象征“多子”的意象指的是元春像母亲一样罩着整个贾家和王家,才能解释的通为什么前八十回中别说元春多次生育的消息了,连怀没怀过都没提及,而且通过《长生殿》的伏笔与元春关联起来的杨贵妃在历史上也并没有诞下过子嗣的记录。


      IP属地:山东4楼2025-08-21 17:21
      收起回复
        好,接下来我们从头开始梳理,看看这个结论是如何得出来的。
        首先,我之所以会将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这四个姑娘放在一起进行对比思考,是因为她们四人的结局是非常有“对称性”的。由结局的设计再往回追溯,又不难发现,四个人物的性格,出身等等一系列设定也都是随便挑出两个来,都如照镜子一样整体相似而局部不同。
        比如元春迎春,二人悲剧的本质都是为了家族的整体利益与人缔结婚姻,而后婚姻的失败造成个人命运的悲剧。
        区别在于,元春嫁给皇帝是为了维持贾家和王家未来的富贵,迎春被卖给孙绍祖则是为了偿还贾赦过去欠下的债。
        一个维持【未来利益】,一个偿还【过去债务】,一个主题从【两个大家族范围】上升到国家层面,一个反映的只是【荣国府内部】入不敷出的内容(所以一个是嫡出一个是庶出)。
        再对比探春和惜春,她们俩在将来会与贾家断绝一切联系这一点上是相同的(同时与元春迎春不同),只是,探春的方式是远嫁,然后像断线风筝一样【被动】与贾家断了联系,惜春将来的结局出家,则是【主动】切断包括姓名在内一切与贾家的联系
        并且,被送出去和亲的探春与为了还债而被嫁出去的迎春,本质上不也是一样的么?
        沦落至此,都是因为她们所属的利益共同体无法再为她们俩提供庇护,只是探春是远嫁他处,断线风筝,贾家乃至整个国家“客观”上无法提供庇护,只能靠她自己,迎春则主要是以贾赦为首的贾家“主观”上不再予她庇护。
        对了探春惜春还有一个共同的,且与元春迎春的差异:她俩是生离,元迎是死别(互为镜像的人物,很多在结局上都存在一个生离一个死别的设计,比如袭人晴雯,比如黛玉宝钗,比如贾琏贾宝玉,这些将来再细说)。
        诸如此类的镜像设计还有很多,比如探春的和亲必然是与元春一样,悲剧命运反映的主题范围是要上升到整个家族乃至整个国家层面的,镜像之处在于,元春应该是自己主动争取过的,而探春终其一生都是被动的。
        惜春的主动割舍与迎春一样,不会上升整个家族层面,而是反映小家庭对个人命运的影响(贾敬惜春与贾赦迎春,具体的以后再讲),镜像之处可是一个被动到死,一个主动出家。
        那么,关键的问题来了,这四个人物种种互为镜像的似而不同,是源于怎样的表达需求,基于怎样的逻辑设计出来的呢?
        答案是,这四个人物与贾家之间的关系:原生。
        因为是原生关系,所以贾家这个利益共同体的义务是维系她们锦衣玉食的生活,而她们对于贾家这个利益共同体的责任,则是作为贾家(以及王家)连接其他利益共同体的纽带。
        因此,在面对自己个体命运与利益共同体之间的责任,她们必然还会有(且仅仅只会有)两个维度上的差异:
        既,“她们对贾家的态度是积极还是消极”和“她们面对自己人生的选择主动还是被动”。
        如果以这两个维度画一条坐标轴,我们就会惊讶的发现,四个人正好是各占一角的。
        探春对贾家的态度毫无疑问是积极的,不然也不会有抄检大观园时的那一段高光,但对于自己的人生她其实一直是被动的,不论是庶出的身份、承担理家任务、亲妈的掣肘还是将来和亲的结局,她全都没得选。
        迎春对贾家的态度则是一目了然的消极,对于自己的人生亦是如此,一直消极被动到死。
        惜春“堪破”三春景不长,悟了虚花,显然是自己主动切断与贾家的所有关系,出家的,那她对贾家的态度和对自己人生的选择自然也就毫无疑问了,消极但主动。


        IP属地:山东5楼2025-08-21 17:21
        回复
          二、剧情方面的设计编织
          大家以往看到的那些情节解读其实跟刚才说过的“人物品评”型解读,所存在的问题是一样的:
          都是将内容从原文所在的位置中切割了出来,没有联系前后文乃至前后章回的整体表达进行对比思考,所以,出现了很多流传非常广的错误。
          比如说:第45回所谓的毒燕窝事件。
          很多人认为“冰糖”被换成“洁粉梅片雪花洋糖”并非是婆子的失误,而是宝钗为了耽误黛玉的病故意为之。
          具体的那些论据我就不逐一反驳了,我只试着用梳理前后章回的写作规律,分析同一章回内不同情节的叙述逻辑的方法,给大家分析一下这个剧情为什么会这样设计。
          有原著的朋友请翻开原文,我们先总览一下整个第45回的内容。
          这一回的情节很多,内容也很杂,开篇讲的是姐妹们在李纨的带领下去找凤姐要钱办诗社,具体李纨和凤姐的对比我们就先不谈了,这一段大家只记住剧情主题就行:钱。
          之后是一大段跟前后内容都没什么关系的情节:赖嬷嬷的相关戏份。
          具体内容包括身为奴仆的赖尚荣借主人的权势鸡犬升天,包括赖嬷嬷要宴请主人表达感激之情,以及身为奴仆的赖嬷嬷插手干预凤姐这个年轻一辈的当家者惩罚其他下人的事。
          大家重点留意这段剧情中年长一辈的仆人赖嬷嬷前后内容的不同表现。
          一开始提及整个贾家对赖家的恩赐时,赖嬷嬷表现的极为卑微,甚至还特意写了一笔,平儿来给她斟茶时,她站起来接,还说“折受我”。
          然而往后马上又不由自主的倚老卖老起来,一方面教育贾宝玉,甚至提及了贾政贾赦和贾敬道长当年被老一辈教育的事,另一方面,对周嫂子儿子的事来了句:“什么事,说给我评评”,并以“他现是太太的陪房。奶奶只顾撵了他,太太脸上不好看”为理由,驳回了凤姐驱逐他的命令,“奶奶教导他几板子,以戒下次,仍旧留着才是。不看他娘,也看太太。”
          这段剧情有很多牵连复杂的内容,我这里先只捡两点说一下。
          其一,赖嬷嬷这段剧情具体的写作规律是这样的:
          先是展现赖嬷嬷感恩卑微的赖尚荣当官内容,而后是展现赖嬷嬷倚老卖老的教训贾宝玉,再是又一次展现赖嬷嬷感激涕零,卑微的要宴请主子,最后是干预凤姐的人事处罚。
          一落一起再一落一起,即便是这样一个小情节,曹公的叙述也是非常有节奏的。
          其二,赖嬷嬷驳回凤姐撵人决定,用的是“他现是太太的陪房。奶奶只顾撵了他,太太脸上不好看”的理由。后面还有一次凤姐处罚下人的剧情,也正是因为牵涉到另一位“太太”的陪房,“太太脸上不好看”,使得凤姐最后受了委屈。
          大家应该记得我说的是哪一段剧情吧?
          对,第71回费婆子那一段。
          第45回和第71回这两个剧情的镜像对照并非偶然,等梳理完43.44.45.46.47这五回整体的写作规律和叙述逻辑,大家就能明白为什么这两个章回的剧情会形成镜像对照了。


          IP属地:山东7楼2025-08-21 17:23
          回复
            二、剧情方面的设计编织(2)
            好,我们说回45回内部情节的叙述逻辑。
            借赖嬷嬷和凤姐简单写一笔主仆之间的复杂关系之后,就是宝钗来探病了,在宝钗提出冰糖燕窝粥之后,黛玉的回答是,因为自身寄居于贾家,担忧下人说闲话所以不敢要燕窝粥,最后才引出宝钗决定从自家拿燕窝和冰糖的事。
            再然后是宝玉黛玉的内容,二人谈及的内容很纯粹,只是发展二人的感情,对话范围没有牵涉到二人之外的任何事。
            最后,才是婆子来送药,并且在对话中明确提了送药的差事耽误婆子去赌钱,以及赏了婆子几百钱的支出。
            好,我们总览一下第45回整体的剧情。
            1. 女孩子们为了开诗社来要钱。
            2. 赖嬷嬷家傍着贾府升了官,要花钱宴请作为答谢。
            3. 黛玉担心治病额外花钱会引来下人嚼舌。
            4. 宝玉黛玉的感情戏。
            5. 来给黛玉送燕窝和洋糖的婆子惦记着去赌钱。
            很明显,除了宝玉黛玉渔翁渔婆那一段之外,所有的剧情其实都有一个藏着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钱。并且,剧情的安排和刚才提到的赖嬷嬷那一段一样,也是有规律的。
            具体来说,整体上是一主一仆又一主一仆交替着来叙述的。
            再细分下去,开诗社的片段中还有李纨和凤姐的对比,赖嬷嬷那一大段有前面谦恭后面逾举的对比,宝钗宝玉来探病这一段两人也是互为对照的,一个解决实际问题(且引出金钱主题),一个给心理安慰(且展现宝玉情痴)。
            最后婆子送东西也是明里老实办差使,暗里惦记着破坏规矩,回去吃酒赌钱。
            好,梳理完这一大堆的剧情安排和内容主题之后,大家再从章回整体主题的高度想一想,冰糖为什么会变成洁粉梅片雪花洋糖?
            这个情节设计所要传达的主题到底是什么?
            如果还没想明白,或是觉得如此方法得出的结论太模糊太牵强,没关系,我们再总结对比一下前后章回,既第43、44、46这三回各自的章回主题:
            第43回的内容相对并不复杂,就两件事:给凤姐办寿宴以及宝玉跑去悼念金钏。
            一个是明着写主子们花钱,而且细致到从上到下每个人出了多少钱。
            (另外多补几句:办寿宴交给了宁国府的尤氏,是因为她和凤姐在理家媳妇这个身份上是互为镜像的,安排凤姐过生日,正是为了换一个人镜像展示凤姐平日里理家花钱时是如何权衡上下利益关系的。这一点,蒙版的批语也提到了:写办事不独熙凤,写多情不漏亡人。)
            一个是写身为主子的贾宝玉和身为奴仆的金钏,同时也是在写贾宝玉的“情痴”。
            大家先记住这两个总结,然后继续往下看。


            IP属地:山东9楼2025-08-21 17:28
            回复
              二、剧情方面的设计编织(3)
              第44回,为了不干扰上一个章回的表达,凤姐发现贾琏出轨的剧情被集中放在了这里。
              内容整体分为三部分:
              1. 东窗事发后凤姐贾琏矛盾爆发。
              2. 身为仆人的平儿受委屈后躲到怡红院中梳妆。
              3. 贾母做主劝和三人。
              我直接说重点了:
              1. 整体主仆主的叙述结构虽然跟前面的43回以及后面的45回都不一样,但主题明显也还是有写主仆关系,尤其是被明写的平儿和被暗写的鲍二妻子。
              2. 平儿躲在怡红院梳妆的时候,莫名其妙来了一段胭脂的描写,44回结尾又特意写了一笔花钱平息鲍二媳妇之死的事。这两段内容共同想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不用多说了吧。
              再往下,第46回,通篇就讲了一件事:LSP贾赦盯上了鸳鸯。
              诸如鸳鸯说平儿和袭人的那句铺垫:“你们自为都有了结果了,将来都是做姨娘的”我就不展开讲了,还是直接聊重点:
              其一,LSP贾赦惦记鸳鸯,跟贾琏出轨有什么本质区别么?
              显然没有,都是纨绔子弟沉溺淫乐的主题。
              再深入一步:贾宝玉对金钏和对黛玉的情痴,算不算某种意义上的“沉溺淫乐”?
              我知道大家从情感上可能无法接受宝玉黛玉之间的爱情被冠以“淫”字,但大家还记得第五回中,警幻仙姑是如何评价贾宝玉的么?
              就是“天下古今第一淫人”,“吾辈推之为意淫”那一段,大家自行翻原文去吧。
              其二,贾赦与鸳鸯这对主仆,本质上与43回贾宝玉和金钏,44回贾琏和平儿、鲍二家的,是互为镜像对照的,除了存在纨绔沉溺淫乐的主题之外,还有主仆关系的情节。
              而如果仅从主仆关系的主题来看,贾赦与鸳鸯与45回的凤姐和赖嬷嬷,黛玉和送药婆子,以及第44回本身又描写的贾赦与金文翔、贾母与鸳鸯也是可以相互对照的。
              几组人物的区别在于,各自描述的主仆之间关系状态是不同的。
              比如说,前两个章回,宝玉害死金钏,贾琏让平儿和鲍二家的受连累,都是主人强势,后面两个章回,赖嬷嬷对凤姐指手画脚,黛玉明知送药婆子要去赌钱还是不得不给赏钱,鸳鸯死活不愿意被贾赦霸占,鸳鸯以死逼迫贾母表态,都是奴仆占了上风。
              再细分下去又可以发现,每组对比结果虽然一样,但又是因为不同原因达成的。
              比如赖嬷嬷对凤姐是用辈分压制,送药婆子对黛玉是身份原因,毕竟黛玉寄人篱下,鸳鸯则是机制不占优,完全靠操作。
              这些纷繁复杂的似而不同的设计太多了,这里暂时就先不继续展开细讲了。
              其三,鸳鸯的嫂子是出于什么动机来劝鸳鸯的呢?贾母是如何怀疑贾赦的动机的呢?这两处内容的共同点又是什么呢?
              当然还是钱。


              IP属地:山东10楼2025-08-21 17:29
              回复
                二、剧情方面的设计编织(4)
                再往下,第47回,贾母这些主子斗牌赌钱,赖大家的请贾母她们到赖大家的花园,贾宝玉提及秦钟,薛蟠和柳湘莲。这些情节的主题和编排的规律,我就不再多说了,相信有了前面几个章回打样,大家都能看明白其中是如何相互对照的了。
                总而言之,这五个章回的情节内容和叙述的结构不论如何变化,要表达的三个主题总是一致的:一则主仆关系,二则纨绔淫乐,三则主人仆人男女老少各有各需要花钱的地方。
                好,说完了这一大堆看似互不相干但却千丝万缕互相映照的写作规律和叙述逻辑之后,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最开始的那两个问题:
                冰糖为什么会变成洁粉梅片雪花洋糖?
                这个情节设计所要传达的主题到底是什么?
                答案是不是就很明显了?
                跟明面上谦恭,扭头又越界的赖嬷嬷是互为对照的嘛。
                视野再拓展一些,金钏、赖嬷嬷、送药婆子、鲍二家的,跟平儿和鸳鸯在主仆主题上也是互为镜像对照的嘛,只不过前面这四位是阳奉阴违的反面形象,而平儿和鸳鸯则是用来展现下人们平白受屈,受主逼迫的一面的。
                就像沉溺皮肤淫滥的色鬼贾赦贾琏(还有在XP方面另辟蹊径的薛蟠)和沉溺“意淫”的情痴贾宝玉也是互为镜像的,虽然一个走肾一个走心,但对于整个贾家的兴衰而言,沉溺皮肤淫滥的色鬼和沉溺“意淫”的情痴有区别么?
                并没有。
                这就是所谓的正面的《红楼梦》与反面的《风月宝鉴》。
                从这五个章回整体的写作规律和叙述逻辑来看,曹公在写小说的时候,主题表达和节奏安排是非常复杂且精妙的。
                宝钗暗害黛玉这样的情节,它的画风、主题以及设计特点,与同一章回内的其他情节,以及前后章回的其他情节,是否相符合呢?
                相信就不用我再多说了,大家自行评判吧。
                对了还有刚才提过一嘴的:第45回和第71回这两个剧情的镜像对照并非偶然。
                看完前面的梳理之后,大家再去看71.72.73.74四个章回,相信就不难发现,也跟43-47回一样着重描写了下人群体破坏秩序以及“钱”的主题。
                至于为啥没有纨绔子弟沉溺淫乐的主题。
                因为前面65-69回已经大篇幅集中写完了啊。
                好,最后,我们来聊本期最为重要的内容:论证一下癸酉本的真假。


                IP属地:山东11楼2025-08-21 17:32
                回复
                  2025-11-07 22:43:0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补:一、人物方面的整体规划(3)
                  最后,元春。
                  很多朋友因为第18回的一句“不得见人的去处”,就简单的将元春对于入宫为妃的态度理解为是抵触的,反感的,但我想请朋友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第2回首次提到元春时,说她选入宫中只是去作女史的,第16回,元春被晋封为凤藻宫尚书,并加封贤德妃。
                  试问,如果元春凭借的只是贾家和王家的背景,自己并没有为了贾王两家以及自己积极主动的做些什么,她还会被冠以贤德的名号么?
                  更何况还有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的描述和“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的劝告。
                  这些设计和“不得见人的去处”这句话哪个更能体现元春对于贾家和自己的人生的态度呢?
                  更何况,“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儿们一会,不说说笑笑,反倒哭起来。一会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来!”这一句整体来看,重点是在倾诉骨肉分离之苦,埋怨甚至愤恨的意思确实谈不上有多少。
                  好,梳理清楚这四人积极消极主动被动的主题定位之后,我们再以此为基础,回过头去审视和对比每个人具体的细节设计,其设计的逻辑就都能够一目了然了。
                  比如四人嫡出庶出的设定,完全是由她们的命运悲剧所要体现的主题范围来决定的。
                  元春和迎春自不必多说,探春按理来讲既然结局是要去和亲,那反映的不只是贾家的衰落,还有整个国家的衰败,那她的身份应该更尊贵重要一些才是,或者说,来承担这个主题表达任务的理当是与贾家甚至整个国家的关系更为亲近紧密的正郭级嫡出才对。


                  IP属地:山东12楼2025-08-21 17:36
                  回复
                    三、写作规律和叙述逻辑的简单应用(1)
                    对,大家猜得没错,其实正是为了最后这点醋,我才包了前面那么一个薄皮大馅的饺子。
                    关于癸酉本到底是真是假的讨论,我相信朋友们肯定或多或少都看到过,甚至不少朋友应该还有过亲自下场争论的经历。
                    没猜错的话,应该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最后总是以无法证伪为结局收场的,对吧?
                    其实原因很简单:“有合理性”跟“是真本”完全不是一个概念,但却被人为的混为一谈了。
                    试图通过否定其合理性或提出其他有合理性的可能,来动摇其“真本底稿”的说辞,只是隔靴搔痒而已,更何况癸酉本作为“索隐”法集大成者的产物,其本身也确实是有一部分内容经受得起考验。
                    所以,要想证明其究竟是不是真本底稿,就必须跳脱出讨论所谓合理性的陷阱,另外从其他方向直接验证其“续书部分与前八十回是否是同一个作者”。
                    那么,该如何验证,相信大家也知道了:
                    梳理前后章回的写作规律,分析同一章回内不同情节的叙述逻辑。
                    实不相瞒,我在B站做视频跟大家分享对于《红楼梦》写作规律和叙述逻辑的思考时,也与不少人直接争论过癸酉本真伪的问题。
                    没有一个能推翻我的论据的。
                    所以最后无一例外都选择了顾左右而言他,换个方向聊剧情合理性或是“悼明禁书”,继续坚持己见。
                    但是,客观上不符合原文的写作规律和叙说逻辑,聊再多内容,重复再多遍又有什么用呢。
                    那么,癸酉本具体哪里不符合前文的写作规律和叙述逻辑呢?
                    这就要从77.78.79.80这四个章回开始说起了。
                    与刚才梳理过的43回到47回一样,77回到80回也是有着清晰的整体结构的,只不过,43到47回剧情的整体规律是排比对照(具体的不再赘述),而77到80回的整体规律则是循序渐进。
                    随着贾家亡家危机的逐步展现,章回主角们的身份逐级上升,所反映的主题范围逐级扩大,并且,这种整体规律必然是要在后面的81和82回当中继续延续下去的。


                    IP属地:山东14楼2025-08-21 17:46
                    回复
                      三、写作规律和叙述逻辑的简单应用(2)
                      具体来说是这样的:
                      77回的内容同样很多很杂,较大的剧情有司棋被驱逐、怡红院被王夫人整顿,袭人被宝玉怀疑,晴雯与宝玉之虚与灯姑娘与贾琏之实的对比,芳官藕官蕊官被送去尼姑庵。
                      较短但同样很重要的剧情有开头凤姐的病与结尾处官媒婆来求说探春的相互呼应,这俩人是唯二能理家且肯理家的,所以对照着铺垫她们的一病一嫁。
                      开头贾家的人参和结尾迎春家去住两日,以备人家相看,这都是伏笔贾家财政危机的。
                      这些细小的铺垫咱们暂且不论,单看篇幅最重的这些被驱逐的丫鬟。
                      司棋因抄检大观园被驱逐,与晴雯因王夫人整顿怡红院被驱逐,毫无疑问也是互为对照的。
                      二人罪名都是仆人破坏秩序,都牵涉男欢女爱的主题,镜像之处在于,一个是跟潘又安【实】有其事(以后梳理72回时我会讲清楚绣春囊为什么肯定是司棋的,这里先只给大家一个提示:绣春囊与累金凤),一个是和贾宝玉【虚】有其罪。
                      然后我们以二人作为一个整体,再与芳官藕官蕊官三人对照,就会发现,三个小戏子在身份上都是一样的:没嫁人的少女,且与贾家之间都只是雇用关系,因此五个人物的命运悲剧所展现的主题范围都仅限于自身一个人。
                      并且,司棋因为被当众揭露,必不可能再被娘家婆家接纳(关键人物:【王善保家】“这王家的一心只要拿人的错儿,不想反拿住了他外孙女儿”大家猜猜为啥特意设计这样的人物关系以及设计王善保家的搬石砸脚被当众打脸的剧情。)
                      晴雯穷的压根没有娘家,也病的找不了婆家。
                      三个戏子亦是如此,先是被随便安排的所谓干娘驱逐,然后又以另一种方式失去了嫁入婆家过新生活的可能:三人被出家了。
                      五个人,两组对照,似而不同,互为镜像。
                      另外再多说几句:
                      其一,司棋晴雯戏子们被撵出去固然各有各的罪名,但王夫人同意搞这么一次大裁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答案在前面第74回,抄检大观园之前的对话中:
                      “不如趁此机会,以后凡年纪大些的,或有些咬牙难缠的,拿个错儿撵出去配了人。一则保得住没有别的事,二则也可省些用度。”
                      如果大家觉得这句“省些用度”只是随口一提,并非本质原因,那就再往下看:
                      “如今我宁可省些,别委曲了他们。以后要省俭先从我来倒使的。”
                      所以,兴大狱裁人的根本原因就是“钱”,只不过凤姐王夫人她们要脸面,没明说。
                      刚才咱们梳理43.44.45.46.47回时,除了沉溺淫乐和主仆关系之外,第三个反复对照强调的主题是什么,大家还记得么?
                      所以第45回和第71回当中有剧情形成镜像对照真的并非偶然,全是设计。


                      IP属地:山东15楼2025-08-21 17:50
                      回复
                        三、写作规律和叙述逻辑的简单应用(3)
                        其二,有人觉得,怡红院这些人肯定都是被袭人出卖的
                        对此我只能说,自己去看第74回吧:
                        “论理这事该早严紧的。太太也不大往园里去,这些女孩子们一个个倒象受了封诰的。他们就成了千金小姐了。闹下天来,谁敢哼一声儿。不然,就调唆姑娘的丫头们,说欺负了姑娘们了,谁还耽得起。”
                        “别的都还罢了。太太不知道,一个宝玉屋里的晴雯,那丫头仗着他生的模样儿比别人标致些。又生了一张巧嘴,天天打扮的象个西施的样子,在人跟前能说惯道,掐尖要强。一句话不投机,他就立起两个骚眼睛来骂人,妖妖趫趫,大不成个体统。”
                        大家自己去查这两段话是什么身份的人说的,重点是说这话的人是什么身份。
                        以及,曹公为什么会在此处设计这样一个身份的人先将矛头指向所有小丫头们,而后再具体直指向晴雯个人。
                        另外,袭人被宝玉怀疑的这一段,前面是晴雯被王夫人污蔑,后面接的是虚有其罪的宝玉和晴雯与实有其事的贾琏和灯姑娘的对比。
                        那么大家自己琢磨琢磨,袭人被宝玉怀疑这一段,是在与哪段剧情做对比,袭人到底是不是被冤枉的呢?
                        总而言之一句话:《红楼梦》是一部写作规律和叙述逻辑非常精密的小说,所有的内容都与整体是相互关联的,只要你联系前后文对比着来看,基本上没有什么是想不明白的。


                        IP属地:山东16楼2025-08-21 17:53
                        回复
                          三、写作规律和叙述逻辑的简单应用(4)
                          其三,关于司棋和潘又安的结局很复杂,是绝不能仅从72回她与鸳鸯的对话出发去思考的。
                          至少大家要先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司棋这个人物,是基于什么创作目的设计出来的?
                          回答纯粹是按照人物原型描绘出来的朋友们可以去洗洗睡了,有兴趣认真探讨的朋友们咱们继续往下聊。
                          其实从前面梳理元春探春迎春惜春的镜像对照时,相信很多朋友们就已经觉察到了,《红楼梦》中的人物绝不会是按照人物原型的性格形象,人物关系一比一如实描绘出来的,因为太过对称,经过人为思考,有目的的去设计的痕迹太清晰了。
                          实际上不只是元迎探惜,说一句很多朋友可能都无法接受的话:《红楼梦》中的所有人物其实都是为了表达所要承担的主题,而设计出来的“工具人”。
                          而且不止如此,情节、细节乃至所有的设计都是“从主题表达的需求而来,为了表达主题的目的而去”的。
                          司棋当然亦是如此,她这个人物最原始的创作动机,跟与她同身份的那些人是一样的,而且这里的同身份指的并不只是抱琴、侍书和入画,还包括黛玉的紫鹃,宝钗的莺儿,凤姐的平儿,贾母的鸳鸯等人。
                          她们的创作动机都是一致的:作为其主子的主题表达的补充、替代或是镜像。
                          比如56回帮忙理家,61回判冤决狱的平儿,57回替黛玉试探的紫鹃,59回宝钗前脚刚分配好利益,后脚就出来坏规矩的莺儿。
                          还有第71回,大家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
                          为什么串联起“总结凤姐的委屈”、“撞见司棋和潘又安”、“跟平儿谈论血山崩”以及“贾琏想偷贾母的钱财贴补家用”这四个剧情的人物不是别人,全都是鸳鸯?
                          因为她是贾母的替身啊。
                          凤姐受屈,司棋破坏规矩,凤姐血山崩以及贾家缺钱这四个开始预兆贾家败亡乱象的剧情,必须要由一个能够将主题范围提升到整个贾家的高度的人物来串联,同时,又因为这才仅仅只是个开始,距离后面女性角色逐一走向悲剧命运,贾家彻底失控还有好几章呢,所以这个位置不能直接打出贾母这张王炸,所以只能先出一张“2”,所以只能是鸳鸯。


                          IP属地:山东17楼2025-08-21 17:55
                          回复
                            三、写作规律和叙述逻辑的简单应用(5)
                            司棋,亦是同理。
                            61回为了鸡蛋砸厨房(跟同一章回的赵姨娘互为镜像对照),71回偷会,以及73回与累金凤互为镜像对照的绣春囊,背后都有一个共通的主题:
                            下人群体的狐假虎威。
                            表面上是在写跋扈的司棋,实际上也是在与懦弱的迎春互为对照。
                            所以司棋的结局肯定还是围绕着她的这个主题来设计,与迎春的结局形成对照和补充。
                            并且,按照曹公一以贯之,强迫症般的对称设计习惯,司棋的结局一定会像互为对照的元春探春迎春惜春的结局一样,与抱琴侍书入画互为对照,且多半也是两个生离两个死别。
                            所以,单凭72回司棋与鸳鸯的对话出发去设计司棋和鸳鸯的结局,它浅薄了。
                            好了好了,扯太远了,我们继续往下聊78回。
                            开头是向王夫人向贾母汇报驱逐晴雯和抬点袭人,这里是明确提到妻妾的事儿的,所以这一段显然和接下来宝钗搬出去,交代晴雯之死以及宝玉去找黛玉却没找到三个剧情相对照的,是对后续剧情的又一次集中铺垫。
                            这些暂且不细说了。
                            单聊这一章的重点:又是互为对照的姽婳词和芙蓉诔。
                            首先,姽婳词的林四娘肯定是暗喻元春,证据很多,比如之所以安排贾政领衔拉着贾环贾兰贾宝玉一众人等作诗词悼念,其实跟前面第17回的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是一个原因:
                            主题范围太大,关乎整个贾家,所以才要用这么多贾家的男性一起悼念来体现这一点。
                            再比如那段故事中核心的两句话:
                            “王尚不胜,你我何为!”“今王既殒身国事,我意亦当殒身于王。”
                            贾家这帮男的一个个不学无术沉溺淫乐花钱如流水,却还是为整个贾家“殒身”的女性能有几个?
                            凤姐都扛不起这句话,因为她扛的是荣国府的主题表达,不牵涉宁国府的兴衰。
                            所以,只有元春。
                            姽婳词和芙蓉诔这两个用于悼念女性角色的作品,一个主题范围极大,牵涉整个贾家,一个主题范围仅限于女性个体,二者互为映照互为补充的同时,这个先大后小的规律,跟前面75.76回,先是这个荣国府讲笑话,再到黛玉湘云和妙玉三个个人联诗,是保持一致的。


                            IP属地:山东18楼2025-08-21 17:59
                            回复
                              2025-11-07 22:37:0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三、写作规律和叙述逻辑的简单应用(6)
                              再往下,79.80回。
                              夏金桂我暂且不多说,还是留到将来,这里先只点明一点:80回后,夏金桂与薛蟠致使薛家败落的过程,必然是与宝钗和贾宝玉的“停机德”剧情互为对照的。
                              至于为什么,大家去看第9回、第29回、以及第34回中薛蟠和贾宝玉的镜像对照,并且琢磨一下为什么在这三个章回当中,把薛蟠拉出来做贾宝玉的镜像对照。
                              接下来,我们重点聊明写的香菱和暗写的迎春。
                              这二人一个是庶出的小姐,一个是妾室,一个被新妇折磨,一个被新郎家暴。
                              一个重点描写了婆家为什么没有给她提供庇护:薛姨妈吵不过,薛蟠被拿捏,宝钗名分上有劣势。
                              总之,非是不想,实是不能。
                              另一个则简单的多,娘家主观上压根就没有帮忙的意愿,有帮忙意愿的王夫人又不是他亲妈,身份上是婶娘,名不正言不顺。
                              另外还有最重要的一点:薛家娶夏金桂是为了钱,贾家嫁女是为了抵债。
                              好,我们再把香菱和迎春作为一个整体,与前面77.78回的司棋晴雯以及三个戏子做一下对比:
                              很明显,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身份上的升级,司棋晴雯她们都是丫鬟,而妾室香菱和庶出迎春算是半个主子,而身份上的升级背后预示的则是所表达的悲剧范围的扩展。
                              晴雯司棋她们都只是个人的命运悲剧,香菱和迎春反映的则是家庭范围的困境。
                              目前这些信息虽然还不算多,但是我们再把前面异兆发悲音的75回,冷月葬花魂的76回,以及集中展现秩序崩溃与财务危机的71.72.73.74回囊括进来一并思考,就不难明白。
                              从77回开始,贾家乃至整个四大家族的崩溃事实上就已经开始逐步展现了,而且同样是非常有节奏有规划,逐步展现的:
                              水漫上来先淹死的是总是最弱小的,所以先从女性开始,且女性中先悲剧的是与家族关系最不紧密,只是雇用关系,反映主题范围仅限于的丫鬟,而后是与家族关系相对紧密一些,婚嫁关系,反映主题范围拓展到家庭的妾室和庶出。


                              IP属地:山东19楼2025-08-21 18:0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