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吧 关注:13,072贴子:110,315

三星堆研究民间人士大有可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吧内有朋友曾发表过悲观的看法。认为民间能从网上获得的关于三星堆的信息至少有两三年的滞后。似乎如此就无法得出超越专业界人士的有意义结果。其实不一定。有些结论相对于民间人士,专业界肯定先知先觉。但是他们要正式发表,限制非常多。特别是程序复杂,时效性不强。而民间人士一但有新信息,很快就可以发表分析结论。所以民间爱好者完全不必沮丧。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5-04-09 13:49回复
    清明前一天去三星堆新馆逛了几个小时。看到这个展柜马上就想到了几个推论。这些推论很明显,可能圈内外都有人发现了,但我还没有在正式刊物上看到。不知是否有人愿意来戳破窗户纸?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5-04-09 13:56
    收起回复
      2025-11-20 00:53:4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阅。


      IP属地:山东3楼2025-04-09 14:33
      收起回复
        个人认为现在民间人士最可以做的就是从多角度根据考古发掘出土文物和历史文献,梳理以三星堆为代表的古蜀文明多方面特征及在华夏文明中显形和隐性的存在。而且这些存在要有符合自然科学逻辑和社会发展逻辑的实证支撑。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5-05-16 15:37
        回复
          前面说过民间人士对三星堆文明特征及对华夏文明的贡献有很广阔的意见空间。只要有足够的证据,符合自然演化和社会发展逻辑,一定会有说服力。迟早会得到社会和学术界的承认。
          我曾经发过一篇帖子,《三星堆是中国龙真正的祖源地》。其中用很多证据说明中国龙实际上有两个源流。一个是从红山等延续到商,由单一水生爬行动物衍生出的C型玉龙进一步演化成的蟠龙。其典型形象是饕餮头蜷曲蛇型身。是威严皇权象征。另一个源流就是首现于三星堆由多种动物组成的飞龙。这种飞龙有多种组合。在战国秦汉多地都有体现。这些体现有个共同点,都不是皇权象征。我很欣喜地看到最近网上有人己经接受了这个观点。
          第二。我曾经把三星堆的青铜人像分成三个类别。一是大小不等的全身像。他们全是祭祀执行者,或者说是各种等级的神职人员;二是众多单独的青铜头象。这些是前来三星堆溯源祭祀朝觐的各族群代表;三是各种青铜面具。这些面具都不完全类人,具有某种神性,因此都是祭祀对象。这个看法中全身铜象是神职人员的观点最近我也看到有人附议。
          因此,我觉得不要以为暂时无人理念就不值得做。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5-09-17 19:06
          回复
            三星堆研究民间有不少人在钻文字的牛角尖。个人觉得那前途非常渺茫。考古发掘与前人研究都显示古蜀地区,包括三星堆。不大可能有成熟的文字。巴蜀符号发现虽然可以归并的大约有两百多个。但是同一器物上出现的不到十个。连词成句都不大可能,更莫说成篇了。语言学和文字学的研究都证明,在单一语言或有密切亲缘关系语言流行的地区,既使发展到成熟的部落联盟社会也不是必需文字交流。我多次论述过,三星堆是一个由有共同族源共同信仰的多族群建立的一个溯源祭祀朝拜中心。前来朝觐的人语言是相同的。交流信息内容有限。因此不需文字。所以与其硬啃所谓古蜀文字不如深耕三星堆代表的古蜀文化内涵。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5-09-18 12:59
            回复
              前几天三星堆业界研讨会通告公布的重大发现中提到了三星堆青铜器制作用到了锻造技术。这确实是个非常重大的发现。我以前发帖说过三星堆新出土器物中有三件明白无误显示三星堆人掌握了锻造技术。这三件是龟背网格器的框架和飘带,神兽颈上的铰股铜丝,薄如A4纸的铜箔卷。查资料这种锻造技术的成绩熟应用在华夏区无先例。由于通告中只用两个字一带而过,因此就为民间探索者留下了巨大的研讨空间。比如三星堆锻造技术是有传承?体现在哪里?(个人认为巴蜀柳叶剑上有体现)。作为一项重大技术进步是否是由三星堆扩散到其他地区?这些问题民间探索者都可以根据己公开的考古资料去探寻答案。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5-10-08 12:39
              回复
                楼主认为三星堆是一个由有共同族源共同信仰的多族群建立的一个溯源祭祀朝拜中心,那么它祭祀朝拜的是祖先还是神灵?


                IP属地:山西13楼2025-10-09 16:07
                收起回复
                  2025-11-20 00:47:4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研究一下高柄豆就知道是什么信仰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5-10-10 17:39
                  回复
                    @蜀中自有美景



                    蜀王之先名蚕丛,后代名曰柏灌,后者名鱼凫。此三代各数百岁,皆神化不死,其民亦颇随王去。鱼凫田于湔山,得仙。今庙祀之于湔。
                    把第一张图片中的“仙”字与第三张图片中三星堆的青铜器对应一下。把第二张图片中的“仙”与上面《蜀王本纪》中那段话对应一下。


                    IP属地:四川15楼2025-10-11 00:06
                    收起回复
                      仙字的另一种写法是:屳。所以《说文解字》:人在山上。

                      “其民亦颇随王去”,指的就是图1那批人消失了。
                      《蜀王本纪》的作者是西汉扬雄,在秦始皇统一文字“更改字义”之后。所以把“仙”字的意思神话了。
                      《说文解字》虽然成书年代晚,但是对字义的解释却是最接近秦以前的语义。比如对“禹”字的解释:““虫也”注:夏王以为名,学者昧其本义。”

                      巴蜀青铜兵器上就有这个“虫”图腾,秦统一文字的“蜀”字下边就是“虫”,即“巴蛇吞虫”。但是有其它图腾“巴蛇吞龟”、“巴蛇吞象”、“巴蜀吞鱼”、“巴蛇吞虎”等等。佐证“蜀”字有多种写法:






                      IP属地:四川16楼2025-10-11 01:15
                      收起回复
                        “神化不死”,跟今天“永垂不朽”的语义是相同的。
                        如果你把“永垂不朽”解释为:凡人修仙得永生。不是不可以,只是真的就是神话了。
                        所以追根溯源,先秦时代没有神话,只是语言比较原始。秦始皇统一文字更改字义后,字义差异才导致产生“神话”。
                        扬雄是从民间收集的内容整理古蜀历史。民间讲的“得仙”,可能只是进入川西高原、也可能去了西方极乐世界的意思,就是人死了。现在不是还有“老人家仙去了”的说法吗。
                        民间讲的是古语,扬雄是受了秦汉语言教育的。所以扬雄按秦汉以后的意思理解记载,就变成了神话。
                        《山海经》至今很难读懂,就是因为是古汉语,加上秦始皇删除过重要内容。


                        IP属地:四川17楼2025-10-11 11:07
                        回复
                          左思《蜀都赋》:“盖闻天以日月为纲,地以四海为纪。九土星分,万国错跱”。这里“日月、四海、九土、万国”都是古蜀时期使用过的行政区名称。
                          “日月”指的就是《山海经》里帝俊之妻生“十日”、“十二月”。因有《海内十洲记》,所以“十日”跟“海内十州”是对上了。
                          “日月”也叫“阴阳”。印度就是“阴都”的汉语谐音,“天毒、天笃”也是“天毒”的谐音。“阳都”应该指东南沿海的“阳州(扬州)”。大禹治水结束后,迁至“禹都阳城”。
                          以前讨论过:三星堆方向盘、藏族金轮、日本膏药旗、印度国旗上的符号都表示“阳”。而巴基斯坦国旗上的“星月”表示“阴”。巴基斯坦的这个“阴都”管辖的就是西亚。所以西亚很多国家的国旗仍使用“星月”符号。“十二月”即“蕃胡十二州”。
                          亚,次也。那么“亚洲”的意思就是次州、辅州、属州的意思。是谁的“属州”,当然是三星堆的“属州”。
                          所以“阴阳两界”也不是神话,而是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历史。


                          IP属地:四川18楼2025-10-11 11:42
                          回复
                            春秋战国时期,中原编造了很多曲解历史的寓言故事。
                            比如“杞人忧天”。“天”是地名,杞人是夏族后代。中原杜撰这个典故,就是曲解“天”是地名。
                            “白马非马”。“白马”也是地名,也可能是个人名。《山海经》里有提到。大致是甘肃至四川马边一带,有文献称为“白马羌”,现在还有“白马藏族”。《史记》中好像记载为“神马”。甘肃出土过“马踏飞燕”,西方有人头马、飞马,南方有妈祖(马祖)。佛教里有“白马寺”。西游记中叫“白龙马”。
                            所以“白马非马”应该也是一个曲解历史的典故。其它还有很多例子。秦始皇“烧书”只是曲解历史的最后一步。


                            IP属地:四川19楼2025-10-11 12: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