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吧 关注:161,351贴子:3,032,540

回复:中正之道,致虚致静。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老子首言谦让理心。谁受了委屈不难受啊。委屈就心乱,心一乱,就争持。非要争个孰是孰非。曲己全他人,试问几个人能做到?太难了。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42楼2024-03-21 08:58
回复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这六句如成先生所言,一个忘字,心如止水。抱一守中乃天下修行之式也。
    为何言忘字为六句义呢?忘曲则全,忘怨则直,如此不见我相,故明白四达。不见人相,自他一如。故德行显现。不见众生相,利益众生,而不居功,故成就大功。不见寿者相。不自负,故能长久。
    不与人争,不与物执,天下群品,何人与之争?顺遂四达,逍遥自在。归于自然,与道合真。此心行为天下之式也。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43楼2024-03-21 19:32
    回复
      2025-11-03 15:23:2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44楼2024-03-22 08:08
      回复
        关于曲则全,有人说承受委屈,成全别人,有人说,曲径前行终成全。其实道理就是一个,理心。但执著于己,则不全,但能放得下,便成全。老子直指人心。又回归于自然。这种天马行空的境界真的是无迹可寻啊!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45楼2024-03-22 08:13
        回复
          希者或无或忘,何以故?听之不闻名曰希。不闻即不言。百字碑首句到,养气忘言守。自然之道贵乎忘,绝情弃意。忘言守一。谓之希。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46楼2024-03-22 16:08
          回复
            老子一句希言自然,后面的话似乎和前面的话怎么八竿子打不着呢?真的是这样吗?
            当然不是。老子此章所言以天道喻人道。风雨无常,皆因道动。自然之道,希言且无为,寂寂然。与道同,则清净无为。与德同,则道为我用,利万物,生克制化,顺其自然。抱一守中,与德同出。
            失道失德,迷惑于有为,滞于言教。何为言教?执文字语言,圣智仁义。于道相去甚远。
            中国有句古话叫气味相投。道家最讲究一个感应,由感而应。合道则应道。同样,臭味也相投。
            向来都是有道者,相聊甚欢。话不投机半句多。
            没有信仰的人,他说的话都是对道德的质疑甚至是反对。好像他是天下活得最透彻的人。他不信任任何事情。只相信自己。
            有信仰的人,希言,清净,无为。
            道家的修真感应来源于信。试问,你真的信道么?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47楼2024-03-22 20:20
            回复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48楼2024-03-23 07:37
              回复
                走路当然要脚踏实地,若望远,脚尖着地,虽可一时远望之用,却不能久立。如果胯上绑着东西,走起路来肯定会很累,也走不了多远。
                那么老子在这一章用一静一动作为首句,用意何在呢?
                这就好比很多学习道德经的人,总是急于求成,或者好高骛远。其根本原因还在于自以为是。耍小聪明。
                看几个章句便觉得我跟老子一边高。认为老子所言不过如此。
                殊不知。自己学到的东西和知见,与道甚远。
                老子五千字都觉得文不足。可是文字或者语言来表达的,又显得那么的苍白,又容易让人滞于所见,而不得其法。
                老子用了一个比喻,余食赘行,物或恶之。
                余食是剩余的食物。赘行庄子是这么说的,附赘悬疣出乎形哉,而侈于性。指的是长在身上的疣,就是小瘊子。这不都是多余的东西么。世人都讨厌,有道者岂能与之相处?
                当然不仅仅指的是剩饭和瘊子。指的是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修道者前有六忘之行,后有同道同德,与之不争,何苦做损德伤性之事?
                那他得多傻?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50楼2024-03-23 22:35
                回复
                  2025-11-03 15:17:2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吾师曾经给我讲这一章另有一说。当时我还在某企业打工。
                  师言到:一个锐意进取的人,你是无法让他停下脚步的。急于求成,往往适得其反。
                  你现在意气风发,就意味着持己,持是,持矜。到头来,你所有追求的都将是一场空。
                  我那时候根本听不进去。觉得自己做的事情,老板认可,员工都佩服。未来还有更远的前景呢!
                  师父说。有道者与名利之徒本来就不是一路人。你又要学道,又执著于名利,看来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啊!
                  后来想想那时候,很是后悔,耽误了我那么长时间。
                  而师父却说,若没有那么多的经历,你怎么会这么深的认识呢?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呢?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51楼2024-03-23 22:46
                  回复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52楼2024-03-23 23:18
                    收起回复
                      何物比天地先生?何物生天生地?
                      庄子说,神鬼神帝,生天生地,那神鬼神帝何所生,神鬼神帝所立何处?
                      六祖曾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如此看来,慧能悟道已然。自性即是道,自性生天生地,自性即神。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54楼2024-03-24 08:12
                      回复
                        自性为物,不体不用,不混而成,自性寂兮,无音无声,听之不闻。自性廖兮,无形无相,视之不见。
                        自性独立无有对应故为一。自性不改,无有反复。真常不变。
                        有人或许会问,天下万物莫不变易无常,自性独立不改何以故?
                        天地万物,莫不冲动而有生有灭。自性寂寂。故无生无灭,老子称之为真常之道自然耳。故独立不改。
                        看来道不离身心啊!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55楼2024-03-24 08:21
                        回复
                          我们每个人认识天地,认识万物,莫不自性使然。
                          世人心驰于外,故对宇宙万物数穷。总想究察产生根源。殊不知,身外之物于我何干?
                          老子著道德五千,若为政治感言,或者立教成祖,何苦偷偷摸摸的跑了,还没了踪迹。
                          你看孔圣人。收徒三千,各国的溜达。最后家族昌隆,那多好啊!
                          老子这句周行而不殆非常形象的表达了心无时不刻在运转,从未停歇过。
                          心生万法可为万法之母。生之畜之,道无所不通,无所不在。一句道法自然将道之性赫然在目。一语道破。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56楼2024-03-24 12:02
                          回复
                            道哪有什么名字?之所以立名为道,皆因其生化之德,故称为道。
                            何又言大?道体无迹可寻,没有边际。强称其体为大。此大非是有大体称为道,而是无体,以大表道之德。
                            在老子的时代,社会发展还是有限的。不像现在,各种文字表述以及产生的事物也越来越多。
                            即使这样,老子依然将道非常形象的展现给世人。道德经全篇例举了我们大量的与我们生存相关的事物,将道解读给我们。
                            老子看来是个讲究人。可处。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57楼2024-03-24 12:11
                            回复
                              2025-11-03 15:11:2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道性妙本湛然,无形无状,施道功而生天地万物,却为何言大,言逝,言远,言返乎?
                              众所周知,天下万物皆有名,无一例外。唯道于天地之先,
                              故强名曰大,以定其体。即立其名,便称之为物,故曰有物混成。
                              字之曰道,以表其德。道生万物之德,故曰周行不殆。
                              道之体以其大,故能包罗万象。无所不容。
                              然,道之体无形无状。故无常。前言真常之道,又因何无常?
                              真常之道湛然常寂。道体无常皆因天地尚不能久。故无常。无常曰逝。
                              世人穷追无常之道,远不及,不如返而归于心,道不离左右。当下即通,通即大,大即道,道即一。抱一守中,万法自然。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61楼2024-03-24 20:0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