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背诵点打卡:
重要考点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又称情感教学理论,是 20 世纪 60 年代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真正的学习涉及整个人,而不仅仅是为学习者提供事实。真正的学习经验能够使学习者发现他自己独特的品质,发现自己作为一个人的特征。教学的本质即促进学生成为一个完善的人。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就是这一流派的代表。
1.关于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把人培养成“充分发挥作用的人、自我发展的人和形成自我实现的人”。
2.关于教学阶段---非指导性教学过程
罗杰斯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促进者的作用。教师通过与学生建立起融洽的个人关系,促进学生的成长。这种教学过程以解决学生的情感问题为目标,通常包括以下五个阶段: ①确定帮助的情景:教师要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情;②探索问题: 鼓励学生自己界定问题,教师要接受学生的感情,必要时加以澄清;③形成见识:让学生讨论问题,自由地发表看法,教师给学生提供帮助;④计划和抉择:由学生计划初步的决定,教师帮助学生澄清这些决定;④整合:学生获得较深刻的见识,并作出较为积极的行动,教师对此要予以支持。
3.关于教学方法---提倡意义学习和非指导性学习
罗杰斯按照某种意义的连续,把学习分成无意义学习和意义学习。无意义学习只与心智有关,它是发生在“颈部以上”的学习,没有情感或个人的意义参与。意义学习不是那种仅仅涉及事实积累的学习,而是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为方式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这种意义学习实际上就是一种非指导性学习。
4.关于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品质是真诚、接受和理解
教师成为教学过程的促进者,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问题,而不是用老师的主观臆断和标准来看待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