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吧 关注:152,249贴子:7,273,899

【墨帅读联】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准备找一些对联来做赏析,古联今联都有。一天一联,忙的时候可能会断更,也不知道能坚持多久,先试着来吧。
好了废话不多说了,直接用怀抱昆仑大师的一联做镇楼吧。
世事待研磨者众,若弄月吟风,终为游艺;
人情须感悟良多,能体天格物,始可言文。
估计有人会说为什么用这么装逼的标题啊,其实我想说,俺家小墨帅@蔡哲珺 好不容易来打个广告还没效果,所以只好我帮帮她咯。


IP属地:四川1楼2016-06-04 23:26回复
    彭玉麟题广东省广州越秀山镇海楼
    几千劫,危楼尚存,问谁摘斗摩霄,目空今古;
    五百载,故侯安在?只我倚栏看剑,泪洒英雄。
    彭玉麟和江峰青是我比较喜欢的两位清联大家,明天就从这一联开始吧,有兴趣的吧友可以一起讨论。


    IP属地:四川2楼2016-06-04 23:28
    回复
      2025-07-02 08:10:53
      广告
      几千劫,危楼尚存,问谁摘斗摩霄,目空今古;
      五百载,故侯安在?只我倚栏看剑,泪洒英雄。
      关于这联的出处以及版本这里就不再说太多。
      上比以楼的兴衰起笔,结之以摘斗摩霄目空今古,颇具有将军气概,下比以问句起笔,联系生发到自身的处境从而有了结句,不但是对上比结句的照应,更是全联的升华,颇有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意境,只是更多了一缕悲壮。纵观全联,联势跌宕起伏、意境磅礴,抚今追昔吊古抒怀,一气呵成,确是大家手笔。
      明天
      江峰青题扬州二十四桥联
      胜地据淮南,看云影当空,与水平分秋一色;
      扁舟过桥下,闻箫声何处,有风吹到月三更。


      IP属地:四川13楼2016-06-05 18:13
      收起回复
        江峰青题扬州二十四桥联
        胜地据淮南,看云影当空,与水平分秋一色;
        扁舟过桥下,闻箫声何处,有风吹到月三更。
        白衣先生昨天提到了思想,今天我们就来尝试着先从思想的角度来剖析这一联,在我看来这里的思想就是美,能让人在阅读在品位的时候有美的享受,这就是成功,寻常文字一经名家之手,便赏心悦目。
        无论是上比的动中取静还是下比的静中取动,在白天本事喧闹的时候作者取静景,在晚上本是静谧的时候作者取动景,不但在时间和空间上丰富了联的画面,而且给人极其美的享受。
        关于下比结句到底是“有风”和“有人”的说法,我个人倾向是“有风”,因为整体的表述其实已经涵盖了有人,而有风反而让画面更加的深入清晰。
        佚名题扬州梅花岭史忠正公祠联
        殉社稷只江北孤城,剩水残山,尚留得风中劲草;
        葬衣冠有淮南抔土,冰心铁骨,好伴取岭上梅花。


        IP属地:四川21楼2016-06-06 18:45
        收起回复
          不好意思,我的错,希望你能理解。


          IP属地:四川24楼2016-06-06 20:02
          收起回复
            谢谢楼上诸位的指点,一些地方确实是我审查不严,抱歉。


            IP属地:四川28楼2016-06-06 22:35
            回复
              李篁仙挽汪玉笙联
              人如黄菊凋残,会中酒寒深,秋黯园林病司马;
              我亦青莲摇落,念解衣情重,春沉潭水哭汪伦。
              好的文字能够从字里行间看到其中的感情,哪怕是隔了许多年依旧能够传达给每一位读者,挽联更是如此。
              这联的成功之处,不但因为挽的十分成功,而在于加入了自身的身世流离,所谓用他人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不外如是,但是却不影响整体的脉络。
              上比以黄菊起兴,以司马作结,下比以青莲起兴,以汪伦作结,这就是对联话中常说的衬笔。虽然作者以李白自比,但是全文却没有让人觉得不适合,以友人的去世引出悲伤,然后转笔写自己的飘零之悲,最后悲伤之人再哭已死的友人,悲伤加悲,此悲伤真的无穷尽啊,此联用情感人,化典无形。
              明天
              沧海
              胸怀纳一碗泥沙,徒教日月孤悬、云天倒置;
              生死为谁家桑梓?怕问比邻衣带、隔岸风霜。


              IP属地:四川30楼2016-06-08 18:59
              收起回复
                沧海
                胸怀纳一碗泥沙,徒教日月孤悬、云天倒置;
                生死为谁家桑梓?怕问比邻衣带、隔岸风霜。
                按照对联话来评的话,出幅豪放,对幅出幅轻轻映带。
                这一联是我在中楹看见比较喜欢的一联,上比块垒难消,下比桑田沧海。起句做惊人语,谁家没有点难消的块垒呢,承接以后面两句,这别样的豪放,却是更有冲击力。下比笔力转换以巧劲承接,沧海桑田四两拨千斤,不仅写出了沧海桑田的感觉,而且余味悠然。
                明天
                怀抱昆仑咏稻草人联
                蓬蒿作一己形容,对世事沧桑,不言只字。
                风雨是平生际遇,去人情冷暖,立到永年。


                IP属地:四川36楼2016-06-09 23:02
                回复
                  2025-07-02 08:04:53
                  广告
                  怀抱昆仑咏稻草人联
                  蓬蒿作一己形容,对世事沧桑,不言只字。
                  风雨是平生际遇,去人情冷暖,立到永年。
                  这联的知名度就不必再说了,关于这联的鉴赏容我偷个懒,今天就借鉴哨子的赏析。
                  作者生平未及详考,单就联作来看,气度已是不凡。整联以拟人的手法,借稻草人之咏,宣达性格情怀。节奏气韵酣畅淋漓,仿如一蹴而就,颇有阅读的快感。
                  领句以“蓬蒿”双开(开门见山、开宗明义),草野田间之土气扑面而来,是以草根布衣作“一己形容”。姿态放得不卑不亢,低调起势,此处犹见铺垫的高明。
                  承之以“世事沧桑”则是见微知著,以小搏大之法,联意由弱转强,直到“不言只字”,品质、性格立见!~~~~行联至此,你我眼中枯萎呆板的稻草人,在作者笔下立刻鲜活、生动而且高大起来,虽外形枯槁,却内在刚毅。
                  下片则笔调一转,借天气而叹人生,但笔锋仍然仅仅扣住题珠,并无半分松懈----“本稻草人风吹雨打见惯了,有神马大不鸟?”----至此足见胸襟,此胸襟非稻草之三围,而为联者之情怀也!
                  “去人情冷暖,立到永年”。每当读联至此,五内潸然。常会不由自主的联想到海子的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此联一胜在字字平白,而又字字珠玑;无一字不易解,而又无一字不切中。此联再胜则于结构经营,起承转合之法融汇于无形,层次迭代,节奏分明。此联更胜于情怀善好,性格鲜明,而诗意是流淌在成联的骨子里,未见发力而早已过了万重山。
                  这弹一个稻草,引发多少人的共鸣啊。
                  明天:
                  李渔题简寂观联
                  天下名山僧占多,也该留一二奇峰,栖吾道友;
                  世间好话佛说尽,谁识得五千妙论,出我仙师。


                  IP属地:四川37楼2016-06-10 15:20
                  收起回复
                    6.11
                    李渔题简寂观联
                    天下名山僧占多,也该留一二奇峰,栖吾道友;
                    世间好话佛说尽,谁识得五千妙论,出我仙师。
                    断了两天现在补上,不然以后老给自己找借口。
                    此联前有一小序:“遍庐山而扼胜者,皆佛寺也。求为道观,止此数楹。非独此也,天下名山,强半若是。释、道一耳,不知世人何厚于僧而薄于道?因题此联,为黄冠吐气,识者皆称快云。”
                    相传当年庐山释道两家长期斗争,到了最后呢到家就没有多少地盘了,李渔非常的气愤就写了这一联。
                    此联被吴恭亨评为“词峰超妙,得未曾有”,从整体上来看呢,此联两比都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理直气壮,长于辩论。这里的五千妙论指的道德经。两比各有出处,然通熟易懂,是为借用无形。
                    6.12
                    淡如秋菊何妨瘦,
                    清到梅花不畏寒。
                    这是看对联话后记得最清楚的一幅对联,特别是喜欢下比,上比的存在也是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不畏寒是梅花的一种特性,梅花之所以不畏寒,是因为那是他骨子里的东西,如果人能如梅花一样,那自然也是不畏寒的。长联在于气脉,而短联则更看重骨骼。
                    6.13
                    林则徐题苏州定慧寺啸轩
                    岭海答传书,七百年佛地因缘,不仅高楼邻白傅;
                    岷峨回远梦,四千里仙踪游戏,尚留名刹配黄州。
                    这联没有看到有前人解释过,所以我且做解释。
                    岭海:指的是苏东坡贬谪的地方,惠州儋州。
                    七百年:林则徐和苏轼的年代差
                    白傅:白居易
                    岷峨:这里指苏轼的家乡,四川峨眉。
                    上结以不仅结尾留下悬念,下比以尚留予以回应。上比在时空的安排上可谓独具匠心,从自身到苏轼的年代,然后归结到白居易上面,相当有纵深;下比在空间上的手法也是如此,全联笔墨纵横,虚实交替,而在写法上上比时间,下比空间,却又相当正统。
                    明天
                    岳阳楼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沧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IP属地:四川38楼2016-06-13 01:42
                    收起回复
                      岳阳楼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沧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这联的知名度就不做多说了,岳阳楼有五绝,杜诗、范记、孟诗、窦联、何书。关于此联的赏析前人已经太多,由于时间关系也不能翻新,这里就借鉴一段,与大家一起学习。
                      这副对联的显著特点之一是:用问答手法指点江山,写出了洞庭湖的山川形势、地理环境;其显著特点之二是:用典多,作者借助名人典故、名人诗文名句、传说逸事,描情绘景,抚今迫昔,抒发作者的情怀淋漓尽致,内涵十分丰富;其显著特点之三是:排比法的运用颇富表现力,上下联用了两组排比句,从各个角度有层次地反映岳阳楼的传说佳话和四周形势景象,揭示了岳阳楼著名和雄伟奇特的原由。
                      上联一开始就赞叹岳阳楼的奇伟,接着便历数典型史迹予以论述:首先点出的是杜甫的五言绝唱——为世人称道的《登岳阳楼》诗,让人们从中去领略洞庭湖的浩瀚宏阔;其次点出使岳阳楼声誉倍添的范仲淹的佳辞妙句;再次提及岳阳楼的修建及范仲淹文中对滕子京政绩的评价;最后以吕洞宾的神话和陈子昂的诗句作结,从而把岳阳楼的奇伟美妙提到最高度。因为在岳阳,流传着许多关于吕洞宾的神话传说及诗句。其中有一首诗云:“朝游北越暮苍悟,袖里青蛇胆气粗。三醉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作者把诗、儒、吏、仙几个方面的史迹、典故,巧妙地溶入自己的联作之中,把岳阳楼的奇伟写到了绝处。然而作者到此笔锋顿转,移用陈子昂的佳诗妙句,借以发出不见前代贤才而悲伤感慨之情,寄寓着自己深沉的思想情感。
                      下联继续写岳阳楼之奇之美,不过不是借诗文典故,而主要是依据方位实写。登楼远眺,南可望潇湘,北可及巫峡,西可至巴陵山,东可穷山岩的边界。那宏阔的湖水,那滚滚奔腾的河流,那耸立的群峰,那雄镇一方的主峰均映入眼帘。作者写至此,切景着墨:发出了此中胜景真意,谁领会得来的设问。真是言虽尽而意无穷。
                      全联以问句始,以问句终,向读者提出了许多发人深思的问题,内涵丰富,但是,面对“气向万千”的洞庭湖,窦垿为什么要“怆然涕下”?他又“领会”了什么呢?
                      在窦垿生活的时代,既有英法等国侵略者滋事的“外患”,也有太平天国革命的“内忧”,他本人日后也曾到四川避兵。在仕途上,他参劾过穆彰阿,具有施展政治抱负的求进愿望,但却得不到实现。遁世学道吗?神仙之事,毕竟渺茫。可见,“四奇”和作者本人的身世遭遇有着内在联系的!
                      这样,窦垿由祖国壮丽河山中所获得过且过的“领会”,也就不难看出了。湖、江、山、城,经过许多朝代兴亡,许多人事沧桑,但却不因此而改变它们的风貌,依然或潴、或流、或峙、或镇。比起大自然看不出的缓慢变化,朝代的兴替、个人的得失多么渺小,实在算不了什么。由上可证,窦垿最后还是想通了,不以个人的坎坷遭遇而耿耿于心了。所以提问道:这种感受,有几个人能真正领会呢?
                      窦垿联系自己的切身体会,用精练的言语,写出这副一百零二字的楹联,既咏史,也写景,既抒情,又述怀,令人回味无穷。
                      偷懒完毕。
                      明天
                      枫桥
                      乡愁非廿八字能言,萍梗笑多情,卧城外几杵疏钟,遥闻夜半;
                      乌啼隔两千年犹似,客心安可寄,借此间一星渔火,泊向天涯。


                      IP属地:四川51楼2016-06-14 21:12
                      回复
                        枫桥
                        乡愁非廿八字能言,萍梗笑多情,卧城外几杵疏钟,遥闻夜半;
                        乌啼隔两千年犹似,客心安可寄,借此间一星渔火,泊向天涯。
                        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让枫桥和寒山寺流传千古,毫无疑问今天这幅联也是脱胎于《枫桥夜泊》。
                        起句直接破题,是为压顶之法,但是纵观上比却还是沉浸在枫桥夜泊的意境中,所以相对来说起句过于抬高,导致后面的承接无力,这一点是需要特别注意的,当然张继的这首诗其中的囊括的内容之广泛,也不是二十八字能说明的,但是这样的起笔未免有些歧义,这里暂且不说。
                        上比在枫桥夜泊的意境中,下比通过乌啼这个意象将千年前和现在的时空连接起来,这类的方法在诗词对联经常会用到,形成顺利的过度,这里有一点是非常好的,下比的结句在这里翻出了新,张继的诗词在寒山寺的钟声之时戛然而止,作者在这里却用一句泊向天涯将乡愁更加的明朗化,思乡之时的感情很多人都有所体会,但是因为现实得原因离乡越来越远 ,那么其中的感情细品或许可知。
                        这里也属于借别人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其中虚实转换,乡愁属于思觉上的虚,疏钟和乌啼属于听觉上的实,渔火属于视觉上的实,而天涯则又回到了虚上面,留有余味。
                        联和诗虽然同属一类韵文范畴,但是也有着不同,联更讲究挺拔疏朗。
                        明天
                        杜甫草堂
                        与蜀国宰里闾守望,两朝学士名臣,浣花溪前,添作巴中胜迹
                        共李谪仙肺腑相知,同是流寓客子,洛京别后,来听剑外秋风


                        IP属地:四川53楼2016-06-15 15:45
                        回复
                          杜甫草堂
                          与蜀国宰里闾守望,两朝学士名臣,浣花溪前,添作巴中胜迹;
                          共李谪仙肺腑相知,同是流寓客子,洛京别后,来听剑外秋风。
                          这种手法在现在的对联创作中经常会用到,起笔就拉人物作衬,然后找到两者的共同点进行生发,但是同样的套路在高手和新手之间也是有着极大的差别,上比在地理上拉诸葛亮作衬,然后生发,当然这里拉诸葛亮来作衬也是有着自身的考虑,因为在某种角度上来说诸葛亮和杜甫是一类人。下比拉李白来作衬,写杜甫的时候写李白似乎是非常常见的路子,但是作者却写出来了不同,不说两者的诗名成就,反而写流寓客子这个身份,在感情上便胜了一筹,结句留有余味,读到秋风一词,大家都能想到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那么这样味道就出来了,这样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看似上比重,下比轻了,其实下比不轻,因为往日的茅屋如今的胜迹,其中的反差品者自明。
                          这里稍微遗憾的就是前面用了蜀字,后面本来用蜀中的时候只能用巴中来代替,但是巴中在现在是一个地名,当然在古代没有这地方,这里就不做多说。
                          明天

                          忍将露白沽来饮;
                          未想枫红醉到枯。


                          IP属地:四川54楼2016-06-16 02:03
                          回复

                            忍将露白沽来饮;
                            未想枫红醉到枯。
                            短联最考功力,不仅在对仗方面需要工整的对仗,在想象、布局、意象的择取以及文字的表达都是有很大的考验,饮露一直有高洁的意思,这里也是可以看出作者的性情以及标格。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巧思和情致,全联上下联各一个意象,露和枫,作者分别与之加工,露白和枫红,然后作者巧思将两者有机的联系起来。一幅好看的短联的炼字也是极其考究的,这联一沽一醉之间,不但将上下联有机的联系起来,而且采用了拟人的表达手法,让秋天更加的形象化,最后再来看忍与未之间的关系。
                            明天
                            彭玉麟题西湖平湖秋月
                            凭栏看云影波光,最好是红蓼花疏、白苹秋老;
                            把酒对琼楼玉宇,莫孤负天心月到、水面风来。


                            IP属地:四川57楼2016-06-17 02:35
                            回复
                              2025-07-02 07:58:53
                              广告
                              题河北内丘扁鹊庙
                              史记非谈奇述异者文,其扁鹊仓公一篇,读来颇似搜神记;
                              医方乃救苦延生之术,若针灸汤药诸法,惠及真如起死方。
                              今天来说一说对联的正奇之法,正奇之法估计很多人都没有听过,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点见解,当然这也只是对联上下联变化的一种手段,就像题署联的时空手法一样,一般的成联上下联都有各自的安排而有能够有机的统一,例如远近、大小、时空等等对比手法,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正奇的说法。
                              此联上比以奇入下比以正出,故能生发有端而脚踏实地,如果上比以正入下比奇出,则又是另一种境界,当然这在于作者如何安排。而如果全联皆用正的手法,则难免呆板,如果全联用奇的手法,则难免生发无端飘飘然,在使用的时候应该多加注意。
                              明天:
                              李白与马
                              浮生本天地之尘,十万里被发行吟,不溺于心,则溺于俗;
                              君子有达穷之惑,一百年与时俯仰,世无伯乐,敢谓良材?


                              IP属地:四川60楼2016-06-19 20:4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