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波切利是个偶然,或许也是一个必然,因为他的嗓音就响彻在人们的心中.
最早接触的应该是波切利的“夜晚宁静的海洋”,虽然以当时的意大利语的水平并不能很好的理解这首歌,但是它却久久的回荡在夜晚的宁空下,陪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的不眠之夜。外界的名利场还是勾心斗角曾经深深地伤透了我那早已劳累不堪的心灵,就像一个灵魂背负着无尽的罪孽却没有信仰只能在地狱深处接受无尽的煎熬,然而波切利的嗓音仿佛天使,基督传播的福音,印刻在我的心中,仿佛看到了另一种不同的生活方式......
作为一个体格健全的人从我的内心我曾高傲过,这种体格上的健全似乎给我的是心智上的高傲,但是,波切利仿佛将这种高傲轻易的击碎,我没有任何的资本在任何人的面前高傲,甚至自满,或许可以满足现在的生活,但是不能满足自己心中对于真理,对于生活,生命的渴求,波切利的歌(他自创的,并非是Aria和圣歌,赞美诗)仿佛是一种哲学,一种音乐哲学,正如莱布尼茨所说的:音乐是一种计算,是一种心灵的计算,虽然它随时随地都在进行着,却不自知。波切利的音乐仿佛倾注了他在当时的一切思考,对于生命,对于生活的思考,他的每一张专辑似乎都是一本哲学书,虽然名为哲学,却比康德,黑格尔的哲学容易理解得多,而且更容易印刻在人的心中。
而促使我写这篇文章的更大原因则来自于他的自传《别说再见》(La Musica Del Silenzio),虽然波切利假借阿摩斯这个先知的名字,但是他的生命却是依然如此,或许这样对于波切利本人的记叙能够更客观。
因为视力上的残缺,波切利并不能像平常人一样生活,需要受到更多的照顾,而她的性格却是不允许这种状况的存在,暂且不评论这样的性格是好是坏,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性格给波切利的一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在中学变开始参加Marx运动,和学校的同学联合,在高中也写了对于Marx的一篇论文,这些哲学的思考或许因为他“看到”的更多,感受到的更多,也或许是因为因为某种身体上的残疾造成的愤世嫉俗。然而,波切利却把它带入了音乐,原来以为美声是一种很严肃,很古老的唱法,但是波切利却为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就像恩里克·卡鲁索拉开了古典胶片时代,帕瓦罗蒂重新使美声复活。波切利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是古典与流行结合的时代,也是现实社会与哲学思考的结合。
作为一个基督徒,家中必不可少的当然是一些赞美诗,在我的收藏中有波切利的《千禧礼赞》和《我的圣诞》这两张,在教堂中听到的是唱诗班空灵的嗓音,而在音箱前听到的是波切利那个庄严浑厚的美声,或许教堂并不喜欢美声唱法,但是波切利作为一个虔诚的基督徒,用他的嗓音表达了对于上帝,对于救主,对于圣母的尊敬与仰慕。
每当夜深人静之时,在耳机中响起的总是波切利的嗓音,无论是他的哪一首(一般不包括歌剧),都会引起我深深地思考,正如他父亲所说:“小伙子,虽然你不能看见世界,但是你可以让世界看见你”而波切利做到了,甚至超越了他父亲的目标,因为对于波切利的认识早已不止视觉和听觉上的认知,更多的是对于波切利式哲学的思考......
【暂时封笔,有空继续
第一部分的结尾还是引用波切利自传中的简述:
“别说再见,经常再见”】
最早接触的应该是波切利的“夜晚宁静的海洋”,虽然以当时的意大利语的水平并不能很好的理解这首歌,但是它却久久的回荡在夜晚的宁空下,陪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的不眠之夜。外界的名利场还是勾心斗角曾经深深地伤透了我那早已劳累不堪的心灵,就像一个灵魂背负着无尽的罪孽却没有信仰只能在地狱深处接受无尽的煎熬,然而波切利的嗓音仿佛天使,基督传播的福音,印刻在我的心中,仿佛看到了另一种不同的生活方式......
作为一个体格健全的人从我的内心我曾高傲过,这种体格上的健全似乎给我的是心智上的高傲,但是,波切利仿佛将这种高傲轻易的击碎,我没有任何的资本在任何人的面前高傲,甚至自满,或许可以满足现在的生活,但是不能满足自己心中对于真理,对于生活,生命的渴求,波切利的歌(他自创的,并非是Aria和圣歌,赞美诗)仿佛是一种哲学,一种音乐哲学,正如莱布尼茨所说的:音乐是一种计算,是一种心灵的计算,虽然它随时随地都在进行着,却不自知。波切利的音乐仿佛倾注了他在当时的一切思考,对于生命,对于生活的思考,他的每一张专辑似乎都是一本哲学书,虽然名为哲学,却比康德,黑格尔的哲学容易理解得多,而且更容易印刻在人的心中。
而促使我写这篇文章的更大原因则来自于他的自传《别说再见》(La Musica Del Silenzio),虽然波切利假借阿摩斯这个先知的名字,但是他的生命却是依然如此,或许这样对于波切利本人的记叙能够更客观。
因为视力上的残缺,波切利并不能像平常人一样生活,需要受到更多的照顾,而她的性格却是不允许这种状况的存在,暂且不评论这样的性格是好是坏,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性格给波切利的一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在中学变开始参加Marx运动,和学校的同学联合,在高中也写了对于Marx的一篇论文,这些哲学的思考或许因为他“看到”的更多,感受到的更多,也或许是因为因为某种身体上的残疾造成的愤世嫉俗。然而,波切利却把它带入了音乐,原来以为美声是一种很严肃,很古老的唱法,但是波切利却为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就像恩里克·卡鲁索拉开了古典胶片时代,帕瓦罗蒂重新使美声复活。波切利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是古典与流行结合的时代,也是现实社会与哲学思考的结合。
作为一个基督徒,家中必不可少的当然是一些赞美诗,在我的收藏中有波切利的《千禧礼赞》和《我的圣诞》这两张,在教堂中听到的是唱诗班空灵的嗓音,而在音箱前听到的是波切利那个庄严浑厚的美声,或许教堂并不喜欢美声唱法,但是波切利作为一个虔诚的基督徒,用他的嗓音表达了对于上帝,对于救主,对于圣母的尊敬与仰慕。
每当夜深人静之时,在耳机中响起的总是波切利的嗓音,无论是他的哪一首(一般不包括歌剧),都会引起我深深地思考,正如他父亲所说:“小伙子,虽然你不能看见世界,但是你可以让世界看见你”而波切利做到了,甚至超越了他父亲的目标,因为对于波切利的认识早已不止视觉和听觉上的认知,更多的是对于波切利式哲学的思考......
【暂时封笔,有空继续
第一部分的结尾还是引用波切利自传中的简述:
“别说再见,经常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