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吧 关注:7,799贴子:191,980

2025.8.16开始上干扰素,记录一下。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先介绍一下基本情况,本人今年40,非母婴传染,父亲有乙肝,有可能父亲传染,也可能小时候打针传染。17年首次发病,大三阳7-8万抗原,转氨酶几百,后吃抗病毒药一直到今年,dna阴性,小三阳,表面抗原1377开始上干扰素派格宾180,发帖给自己鼓劲,也为了给吧友们一些数据上的参考。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5-09-18 11:46回复
    20250816第一针,表抗1377,AST 15 ALT 10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5-09-18 11:50
    回复
      2025-11-25 22:16:0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20250823第二针,打之前的血常规检查。血小板白细胞开始下降。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5-09-18 11:53
      收起回复
        20250830第三针,打之前的血常规检查,血小板白细胞略有回升。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5-09-18 11:56
        回复
          20250906第四针,打之前的血常规及肝功能检查,白细胞血小板已恢复正常,肝功能AST 27 ALT 32,比较没开打前略有上升。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5-09-18 12:01
          回复
            20250913号第五针。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5-09-18 12:01
            收起回复
              第一针下去当天估计发烧最高有39度,全身肌肉酸痛尤其膝盖关节很痛,难受程度和新冠首阳差不多。后面几针发热情况逐渐减少,但是人的疲惫感增加,后颈到背部经常一股火辣辣的酸麻感,不知道是转氨酶升高导致的还是干扰素的副作用。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5-09-18 12:09
              收起回复
                20250920号第6针。夜尿多,肝区有点小隐痛,人容易累点,其它不良反应已经基本没有了。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5-09-21 07:09
                收起回复
                  2025-11-25 22:10:0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第7针之前的血常规,最近休息不好加饮食比较随意,血小板白细胞掉的厉害。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5-09-26 07:19
                  回复
                    转氨酶数值起来了。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5-09-26 08:13
                    收起回复
                      20250927第七针,昨晚睡觉因为右侧髋骨疼醒好几次,有点吃不消,要去医院开点保肝药了。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25-09-28 07:22
                      回复
                        表面抗原反而升了400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25-09-29 13:59
                        收起回复
                          干扰素治疗初期的HBsAg升高,是多个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1. 免疫攻击导致抗原释放(主要机制)
                          · 治疗前:乙肝病毒在肝细胞内复制和组装,并持续向血液中释放HBsAg。此时,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别是T细胞)处于“疲惫”或“免疫耐受”状态,无法有效识别并清除被感染的肝细胞。
                          · 治疗后:干扰素作为一种免疫调节剂,最核心的作用就是激活并“唤醒” 这些沉睡的免疫细胞。一旦被激活,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就会开始识别并攻击那些被乙肝病毒感染的肝细胞。
                          · 关键点:当被感染的肝细胞被免疫攻击破坏时,其内部储存的大量HBsAg会随之被“释放”到血液中。这种短时间内的大量释放,导致了血液中HBsAg水平的暂时性上升,如图中“免疫激活期”所示。
                          2. 干扰素对细胞基因表达的直接影响
                          · 干扰素本身可以与肝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激活细胞内的“Jak-STAT”信号通路。这个通路会启动一系列抗病毒基因的表达。
                          · 有研究认为,这个过程可能会短暂地上调肝细胞某些基因的转录,其中可能也包括被整合到宿主肝细胞DNA中的乙肝病毒基因,从而暂时性地增加了HBsAg的合成。
                          3. 病毒与免疫系统的动态博弈
                          · 在免疫系统被激活的初期,病毒可能也会有一个短暂的“应激反应”,试图加速复制以应对免疫压力。但随着免疫反应占据绝对优势,病毒复制会被有效抑制。
                          这种现象的临床意义
                          · 这是免疫被激活的标志:医生通常将治疗初期的HBsAg一过性升高视为一个积极的信号,表明患者的免疫系统对干扰素治疗产生了应答。这预示着后续可能获得更好的疗效。
                          · 与后续下降的关联:正如流程图所示,这种升高通常是暂时的。随着免疫系统继续发挥作用,越来越多的被感染肝细胞被清除,同时新的感染被抑制,血液中的HBsAg水平就会进入一个持续下降的通道。
                          · 与核苷类药物区别:这种现象在干扰素治疗中更典型,因为干扰素的作用机制是免疫调节。而核苷(酸)类药物(如恩替卡韦、替诺福韦)是直接抑制病毒复制,因此不会出现这种免疫激活导致的HBsAg升高,其HBsAg水平通常是缓慢平稳下降或保持不变。
                          总结来说,干扰素治疗初期HBsAg的“不降反升”,本质上是免疫系统被成功唤醒后,开始清理“战场”(被感染的肝细胞)时所引起的暂时性混乱。这更像是大战开始前的炮火准备,是最终走向病毒控制和清除过程中一个常见的、甚至是有积极预示意义的动态过程。 医生会密切关注其后续的动态变化趋势,而非单一次的数值。--ds回复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25-09-29 15:13
                          收起回复
                            ds出不来图片,把源码截图过来。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22楼2025-09-29 16:34
                            回复
                              2025-11-25 22:04:0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HBsAg变化的四个典型阶段
                              第一阶段:治疗初期(0-3个月)—— 可能升高或轻微下降
                              · 现象:如上图所示,部分患者(如“初始反弹型”)的HBsAg水平在治疗开始后不降反升。
                              · 原因:这主要是干扰素激活免疫系统的结果。被激活的免疫细胞(如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开始攻击和清除被乙肝病毒感染的肝细胞,导致细胞内的HBsAg被大量释放到血液中。这被视为免疫系统被成功“唤醒”的积极信号。
                              第二阶段:治疗中期(3-6个月)—— 出现分化,趋势明朗化
                              在这个阶段,患者会对干扰素治疗表现出不同的反应,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对应图中的不同曲线:
                              · 理想应答型:HBsAg水平开始快速、对数级下降。这是最理想的模式,通常预示着良好的远期疗效,甚至有望实现临床治愈(HBsAg清除)。
                              · 缓慢应答型:HBsAg水平持续下降,但速度较慢。这类患者需要完成全部疗程,并在结束后可能继续从后续效应中获益。
                              · 初始反弹型(非典型应答):经历初期的升高后,开始稳步下降。
                              · 无应答型:HBsAg水平基本无变化或下降不明显(如图中“无应答型”曲线)。这提示患者的免疫系统对干扰素反应不佳,医生可能会建议调整治疗方案。
                              第三阶段:治疗后期(6-12个月)—— 决定终点
                              · 此时HBsAg的下降速度和质量,是预测能否实现HBeAg血清学转换 和 HBsAg清除 的关键。
                              · HBsAg定量和HBV DNA水平被共同用来指导治疗决策。
                              第四阶段:治疗结束后 —— “后续效应”的体现
                              · 干扰素的一个独特优势在于其后续效应。即使在停药后,已被重塑的免疫系统仍会继续工作,抑制病毒。
                              · 如图中“理想应答型”和“缓慢应答型”曲线所示,许多应答者的HBsAg水平在治疗结束后会继续下降,甚至在停药后1-2年内实现HBsAg清除。
                              临床意义与决策点
                              医生会密切监测HBsAg的变化轨迹,并据此做出决策:
                              1. 早期预测指标(12周/24周规则):
                              · 治疗12周时:如果HBsAg下降不明显(如<0.5 log IU/mL)且水平仍然很高(如>20,000 IU/mL),预测为无应答的可能性大,医生可能会建议停止治疗或调整策略。
                              · 治疗24周时:如果HBsAg水平已降至≤200 IU/mL,则预示患者在结束治疗时有很高概率实现HBsAg清除,应坚持完成疗程。
                              2. 停药标准:
                              · 对于理想应答者,在完成一年疗程后,即使未完全转阴,只要达到深度抑制(如HBsAg<100-200 IU/mL),也可以考虑停药,依靠后续效应继续获益。
                              总结
                              干扰素治疗下HBsAg的变化是一个 “免疫系统被重塑和激活”的动态反映。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病毒量减少”过程,而是一场由药物激发的、在体内持续进行的“免疫战争”的缩影。其最终目标是:通过有限的治疗周期,诱导出患者自身强大且持久的免疫控制能力,从而获得长期稳定的疗效。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23楼2025-09-29 16:41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