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文化作品也是一样的。
90年到2010年是20年的时间,2010年到2025年已经15年了,时间的跨度已经足够大。是的,我们现在距离所谓新四大名著(《新三国》、《新水浒传》)的翻拍时间已经过去15年。按20年是一代人的说法,足够让新一代观众重新审视经典。作为明清小说的最高峰,《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当然具备超越时代的特质,如果你觉得其价值值得挖掘,那么重读(或重拍)的过程,就是时代精神投射其上、赋予新意的过程。
想来最好拍的应当是《三国演义》。当下,随着所谓“历史真相”解读热潮的褪去,《三国演义》正回归其历史演义的本来面目——它仍是普通人认知历史最便捷、最生动的入口。此外他对大众历史观的塑造力不容忽视。毕竟英雄的悲歌,往往是普通人真正意义上地去理解人民史观的第一课。
《西游记》的拍摄的难点其实还是在孙悟空上。虽然近些年来,有大量的西游记优秀同人,包括各类游戏,如《黑神话悟空》,可以给《西游记》更多的解读方向。但尽管这些游戏和同人各方面都很优秀,但却常陷入“黑深残”的解读窠臼。只是西游记可以有一万种解读,但其精髓在于嬉笑怒骂间透出的大智慧与豁达超脱。作者固然批判现实,但批判之上更有一种勘破世情的通透与乐观。若改编只余阴暗解构,而失却这份光明与幽默,便是舍本逐末。而这一点恰恰最需要孙悟空去表达。可以说孙悟空成功了,西游记就成功了80%。当然六小龄童的孙悟空形象足够高山仰止,后来人要超越确实非常困难。
相比较而言,《红楼梦》和《水浒传》的拍摄要更困难一些,涉及一些深层次的东西。正如我前文所述,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事实上对于这两本小说的解读,今天(2025年)和30-40年前态度是完全不一样的。以《红楼梦》作为典型来看,30-40年前的主要观点大部分至少是认可高鹗的续的一部分情节的。典型的是认可调包计。主要观点是认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尤其是认可其自由爱情反封建立场,对薛宝钗一般是同情其遭遇但反对其立场,尤其反对贾母及王熙凤立场,并将王熙凤和贾母作为封建婚姻的压迫形象进行批判的。而到了今天,婚姻自由不自由已经并不被重视,反而对于门当户对的认定成为主流,尤其是认为贾宝玉和林黛玉门当户对,贾母和王熙凤是贾林的爱情护航者,而薛宝钗则和贾宝玉门不当户不对,是贾林爱情的破坏者已经成为红楼梦读者的主流。这种变化当然反应了今天婚姻观的转变。这就是所谓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最佳注解。
同样的逻辑也在《水浒传》上面,如果真要翻拍《水浒传》,恐怕是最难翻拍的。其他的不论,就知乎上各位女性对于潘金莲的态度,也足够对翻拍者喝一壶。更不要说原著涉及的暴力呈现、对“替天行道”正义性的界定、女性群像的命运书写(如扈三娘、潘巧云等),以及对“招安”的评价,无不触及当代最敏感的社会神经与伦理边界。翻拍《水浒》,注定是一场与当下尖锐议题的正面遭遇战。
翻拍电视剧,有争议是一定的,但文学作品可以反应人的内心,我希望文学工作者可以多听听大众的声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样即便再有争议,你的作品一定是不朽的。而如果还是高高再上,给群众上课,那这种文学辣鸡,建议还是留着给自己看比较好
90年到2010年是20年的时间,2010年到2025年已经15年了,时间的跨度已经足够大。是的,我们现在距离所谓新四大名著(《新三国》、《新水浒传》)的翻拍时间已经过去15年。按20年是一代人的说法,足够让新一代观众重新审视经典。作为明清小说的最高峰,《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当然具备超越时代的特质,如果你觉得其价值值得挖掘,那么重读(或重拍)的过程,就是时代精神投射其上、赋予新意的过程。
想来最好拍的应当是《三国演义》。当下,随着所谓“历史真相”解读热潮的褪去,《三国演义》正回归其历史演义的本来面目——它仍是普通人认知历史最便捷、最生动的入口。此外他对大众历史观的塑造力不容忽视。毕竟英雄的悲歌,往往是普通人真正意义上地去理解人民史观的第一课。
《西游记》的拍摄的难点其实还是在孙悟空上。虽然近些年来,有大量的西游记优秀同人,包括各类游戏,如《黑神话悟空》,可以给《西游记》更多的解读方向。但尽管这些游戏和同人各方面都很优秀,但却常陷入“黑深残”的解读窠臼。只是西游记可以有一万种解读,但其精髓在于嬉笑怒骂间透出的大智慧与豁达超脱。作者固然批判现实,但批判之上更有一种勘破世情的通透与乐观。若改编只余阴暗解构,而失却这份光明与幽默,便是舍本逐末。而这一点恰恰最需要孙悟空去表达。可以说孙悟空成功了,西游记就成功了80%。当然六小龄童的孙悟空形象足够高山仰止,后来人要超越确实非常困难。
相比较而言,《红楼梦》和《水浒传》的拍摄要更困难一些,涉及一些深层次的东西。正如我前文所述,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事实上对于这两本小说的解读,今天(2025年)和30-40年前态度是完全不一样的。以《红楼梦》作为典型来看,30-40年前的主要观点大部分至少是认可高鹗的续的一部分情节的。典型的是认可调包计。主要观点是认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尤其是认可其自由爱情反封建立场,对薛宝钗一般是同情其遭遇但反对其立场,尤其反对贾母及王熙凤立场,并将王熙凤和贾母作为封建婚姻的压迫形象进行批判的。而到了今天,婚姻自由不自由已经并不被重视,反而对于门当户对的认定成为主流,尤其是认为贾宝玉和林黛玉门当户对,贾母和王熙凤是贾林的爱情护航者,而薛宝钗则和贾宝玉门不当户不对,是贾林爱情的破坏者已经成为红楼梦读者的主流。这种变化当然反应了今天婚姻观的转变。这就是所谓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最佳注解。
同样的逻辑也在《水浒传》上面,如果真要翻拍《水浒传》,恐怕是最难翻拍的。其他的不论,就知乎上各位女性对于潘金莲的态度,也足够对翻拍者喝一壶。更不要说原著涉及的暴力呈现、对“替天行道”正义性的界定、女性群像的命运书写(如扈三娘、潘巧云等),以及对“招安”的评价,无不触及当代最敏感的社会神经与伦理边界。翻拍《水浒》,注定是一场与当下尖锐议题的正面遭遇战。
翻拍电视剧,有争议是一定的,但文学作品可以反应人的内心,我希望文学工作者可以多听听大众的声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样即便再有争议,你的作品一定是不朽的。而如果还是高高再上,给群众上课,那这种文学辣鸡,建议还是留着给自己看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