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性(明心见性)是禅宗修行的核心目标,指亲证自心本性(佛性、真如、本来面目),认识到它本来清净、不生不灭、超越二元对立。“真而彻底”的见性,意味着这不是理论上的理解或偶尔瞥见(光影门头),而是**亲证**、**决定**、**无疑**的体验,并从根本上转变了认知的核心。
**如何“真而彻底”地见性?**
1. **信解为基:**
* **正信:** 深信本具佛性,非从外得。信祖师言教真实不虚。
* **正见:** 深入理解般若空性、中道实相之理。明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法无我”。破除对“我”、“法”的实执,了解“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的深义。
* **疑情:** 在正见基础上,生起“什么是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念佛的是谁?”、“拖死尸的是谁?”等大疑情。此疑情是打破思维惯性、导向亲证的巨大动力。
2. **实修是关键:**
* **一门深入:** 选择契合自己的法门(如参话头、看念头、默照、持咒、观心等),切忌朝三暮四。
* **精进不懈:** 行住坐卧,不离这个(疑情或觉照)。尤其在逆境、烦恼现前时,正是用功得力处。
* **放下求取:** 真正的见性,不是努力去“获得”一个叫“本性”的东西,而是放下一切妄想执着,**歇即菩提**。要放下“我要见性”、“我见性了”的念头。
* **打破能所:** 关键在于突破“能观”与“所观”、“能疑”与“所疑”的二元对立。当疑情至极,或一念回光返照,突然桶底脱落,能所双亡,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亲见本来面目。此时,**无见者亦无所见**,唯有朗然现前。
3. **“真而彻底”的印证:**
* **决定无疑:** 非猜测、非想象、非光影,是当下亲证,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从此对“自性是佛”不再有丝毫疑惑。
* **脱落感:** 巨大的身心负担(我执、法执的核心)似乎瞬间脱落,有“原来如此”、“本地风光”的豁然开朗。
* **平常性:** 见到的不是神奇玄妙之物,而是最平常、最当下的心性本身。“平常心是道”。
* **无所得:** 深知此性本自具足,非从修得,只是“认得”。此时,“无智亦无得”。
* **印证:** 需要具眼明师(真正过来人)勘验、印证,避免错认消息(如将定境、光影、空无、喜悦等当作见性)。
**见性之后如何修行?——涵养保任**
见性是**悟**,是**理**上通达;涵养保任是**证**,是**事**上磨练,是悟后起修的核心。如同找到宝藏(见性),还需要清理、打磨、熟练运用(保任)。六祖慧能说:“悟后起修是真修。” 保任功夫不到位,则悟境易退失,习气易翻腾。
1. **保(保护、维护):**
* **守护正念:** 时刻觉知,不随妄念流浪。在见性的基础上,保持对心性的了了分明。妄念起时,不压制、不追随,只是**觉**,觉即离,不离即迷。
* **远离染缘:** 初期,尽量减少能引发强烈贪嗔痴的环境和人事物,为保任创造相对清净的外缘。非逃避,而是为有力量后更好地面对。
* **持戒清净:** 戒律是保护心地的藩篱,防止身口意造作恶业,扰动心性。持戒是保任的坚实基础。
2. **任(任用、随缘):**
* **随缘任用:** 在保任纯熟后,不再刻意“守护”,而是让本性的光明智慧在一切时、一切处自然流露、起用。行住坐卧、待人接物,无不是道场。
* **历境验心:** 主动或被动地进入各种顺逆境界(八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检验保任功夫。看是否在境上生心、粘着?是否还有贪嗔烦恼?是否真能做到“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 **广行六度:** 在保任心体的同时,积极广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波罗蜜。这是自利利他、圆满福慧二资粮的必由之路。**般若(见性智慧)为眼目,六度为实践**。
3. **涵养(长养、成熟):**
* **绵绵密密:** 保任功夫如鸡孵卵,如炉炼丹,需要绵绵密密,不令间断。非一时猛烈,而是细水长流,融入生活点滴。
* **除习气:** 见性破的是“根本无明”(我法二执),但多生累劫形成的习气种子(烦恼习气)如浮云蔽日,需要漫长的时间来消融净化。在保任中,习气翻腾是正常现象,正是用功处,**不怕念起,只怕觉迟**。
* **打成一片:** 目标是将悟境与日常生活、起心动念完全融合,动静一如,寤寐一如,达到“无修而修,无证而证”的任运自然境界。此时,保任的痕迹也渐渐脱落。
**涵养保任的核心心法:**
* **惺惺寂寂:** 惺惺是觉照分明
**如何“真而彻底”地见性?**
1. **信解为基:**
* **正信:** 深信本具佛性,非从外得。信祖师言教真实不虚。
* **正见:** 深入理解般若空性、中道实相之理。明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法无我”。破除对“我”、“法”的实执,了解“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的深义。
* **疑情:** 在正见基础上,生起“什么是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念佛的是谁?”、“拖死尸的是谁?”等大疑情。此疑情是打破思维惯性、导向亲证的巨大动力。
2. **实修是关键:**
* **一门深入:** 选择契合自己的法门(如参话头、看念头、默照、持咒、观心等),切忌朝三暮四。
* **精进不懈:** 行住坐卧,不离这个(疑情或觉照)。尤其在逆境、烦恼现前时,正是用功得力处。
* **放下求取:** 真正的见性,不是努力去“获得”一个叫“本性”的东西,而是放下一切妄想执着,**歇即菩提**。要放下“我要见性”、“我见性了”的念头。
* **打破能所:** 关键在于突破“能观”与“所观”、“能疑”与“所疑”的二元对立。当疑情至极,或一念回光返照,突然桶底脱落,能所双亡,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亲见本来面目。此时,**无见者亦无所见**,唯有朗然现前。
3. **“真而彻底”的印证:**
* **决定无疑:** 非猜测、非想象、非光影,是当下亲证,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从此对“自性是佛”不再有丝毫疑惑。
* **脱落感:** 巨大的身心负担(我执、法执的核心)似乎瞬间脱落,有“原来如此”、“本地风光”的豁然开朗。
* **平常性:** 见到的不是神奇玄妙之物,而是最平常、最当下的心性本身。“平常心是道”。
* **无所得:** 深知此性本自具足,非从修得,只是“认得”。此时,“无智亦无得”。
* **印证:** 需要具眼明师(真正过来人)勘验、印证,避免错认消息(如将定境、光影、空无、喜悦等当作见性)。
**见性之后如何修行?——涵养保任**
见性是**悟**,是**理**上通达;涵养保任是**证**,是**事**上磨练,是悟后起修的核心。如同找到宝藏(见性),还需要清理、打磨、熟练运用(保任)。六祖慧能说:“悟后起修是真修。” 保任功夫不到位,则悟境易退失,习气易翻腾。
1. **保(保护、维护):**
* **守护正念:** 时刻觉知,不随妄念流浪。在见性的基础上,保持对心性的了了分明。妄念起时,不压制、不追随,只是**觉**,觉即离,不离即迷。
* **远离染缘:** 初期,尽量减少能引发强烈贪嗔痴的环境和人事物,为保任创造相对清净的外缘。非逃避,而是为有力量后更好地面对。
* **持戒清净:** 戒律是保护心地的藩篱,防止身口意造作恶业,扰动心性。持戒是保任的坚实基础。
2. **任(任用、随缘):**
* **随缘任用:** 在保任纯熟后,不再刻意“守护”,而是让本性的光明智慧在一切时、一切处自然流露、起用。行住坐卧、待人接物,无不是道场。
* **历境验心:** 主动或被动地进入各种顺逆境界(八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检验保任功夫。看是否在境上生心、粘着?是否还有贪嗔烦恼?是否真能做到“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 **广行六度:** 在保任心体的同时,积极广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波罗蜜。这是自利利他、圆满福慧二资粮的必由之路。**般若(见性智慧)为眼目,六度为实践**。
3. **涵养(长养、成熟):**
* **绵绵密密:** 保任功夫如鸡孵卵,如炉炼丹,需要绵绵密密,不令间断。非一时猛烈,而是细水长流,融入生活点滴。
* **除习气:** 见性破的是“根本无明”(我法二执),但多生累劫形成的习气种子(烦恼习气)如浮云蔽日,需要漫长的时间来消融净化。在保任中,习气翻腾是正常现象,正是用功处,**不怕念起,只怕觉迟**。
* **打成一片:** 目标是将悟境与日常生活、起心动念完全融合,动静一如,寤寐一如,达到“无修而修,无证而证”的任运自然境界。此时,保任的痕迹也渐渐脱落。
**涵养保任的核心心法:**
* **惺惺寂寂:** 惺惺是觉照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