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永生吧 关注:2,728贴子:235,942
  • 12回复贴,共1

唯心主义啦啦啦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情境描述:
1. 被扇巴掌,被辱骂先人,尊严被践踏。
2. 高僧的反应:心中只有对施暴者的怜悯与慈悲,只想消除对方的恶念,保留其善心。
3. 阿Q的反应:洋洋得意,认为“我是他爷爷!他打我就是打他爷爷!”
4. 弱者的反应:心中暗想“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发誓日后报复,但少则一两周、多则三五月后便全然忘却。
共同点:
三人均未回敬对方的侮辱,且各自找到解开心结的理由。
问题探讨:
1. 这三个人是否有本质区别?
2. 是否可以说,从不同角度解读时,“客观”也是主观的,没有绝对正确或错误?
- 若进一步推论:无论事情好坏,只要找到合适的理由说服自己,则“好事”可被解读为“坏事”,反之亦然。这是否意味着“客观”并不重要,而“主观”决定一切?
3. 现实层面:三人均未反抗欺辱,仅通过自我说服化解矛盾。这是否说明他们本质上并无区别?
结论与反思:
- “客观”之所以被认为重要,可能源于两个原因:
1. 自身思想不够坚定,无法完全确信自己的观点;
2. 过度在意外界评价和影响。
- 若一个人对自己的想法坚信不疑,且完全不受外界干扰,则“主观”即成为其唯一的“客观”,甚至成为绝对的真理。
关键逻辑梳理:
1. 行为表象的相似性:三人均选择“不反抗”,但动机不同(慈悲、自我欺骗、短暂仇恨)。
2. 主观与客观的辩证:
- 若主观能彻底自洽,则客观标准可能被消解;
- 但“彻底自洽”需完全脱离外界影响,现实中难以实现。
3. 本质区别的争议:
- 高僧的动机源于修行境界,阿Q出于精神胜利法,弱者则是情绪波动。形式相似,但内核差异显著。
- 若仅以“结果”论,则无区别;若以“动机”论,则区别深远。
可延伸思考:
- 主观的绝对化是否会导致虚无主义(如“一切解释皆合理”)?
- “客观”的价值是否在于维系社会共识,而非绝对真理?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5-07-23 14:57回复
    潜意识里面的认知认为应该给予还击 那么除了这个认知以外念头便都是私欲 就要去除 去除到极致便是将心归于未发之中 自然而然便会行了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5-07-24 00:18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