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时期,曹操与袁绍的同盟关系肇始于洛阳太学时期。《续汉书》载曹操年少“曾为诸生”(范晔《后汉书·循吏列传序》注引),今世学人万绳楠《廓清曹操少年时代的迷雾》考订其入太学在建宁二年(169年)。时袁绍(生年据《后汉书·袁绍传》“建宁二年举明经”逆推当在146年左右)于洛阳为继父守孝,“倾心折节…士无贵贱,与之抗礼”(范晔《后汉书·袁绍传》),青年曹操遂成为袁氏政治网络追随者。中平五年(188年)同列西园八校尉时,袁绍已有政治蓝图,而曹操仍寄望于“汉征西将军”之位(吴易据《三国志》裴注引《魏书》分析)。初平元年(190年)讨董联盟中,《三国志·臧洪传》明载:“袁、曹二公与卓将战于荥阳,败绩”(陈寿《三国志·臧洪传》)。汴水之战实为联军共战,鲍信部“徒众二万,骑七百,辎重五千馀乘”(《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世语》)。兵败后曹操“兵少…进屯河内”(《三国志·武帝纪》),吴易指出此为依附袁绍。初平二年(191年)袁绍夺冀州“表太祖(曹操)为东郡太守”(《三国志·武帝纪》),并规划“南据河,北阻燕代…南向以争天下”(《三国志·武帝纪》袁绍语),曹操仅泛应“吾任天下之智力”(同前)。裂痕初现于袁绍谋立刘虞遭曹操反对。兴平元年(194年)兖州叛乱时,《三国志·程昱传》记载程昱谏曹操:“今闻将军欲遣家往邺,将北面而事袁绍?”(《三国志·程昱传》),揭露袁绍收编企图。建安元年(196年)定都事件中,《袁绍传》载:“绍悔,欲令太祖徙天子都鄄城以自密近,太祖拒之”(《三国志·袁绍传》)。曹操遂以天子名义责让袁绍,标志联盟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