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一世纪吧 关注:6贴子:504
  • 0回复贴,共1
理财急务 昔孔门三尺童子,羞称管、晏,而汉、唐以来,俊杰比肩,将相接踵,卒未闻有一人过管、晏。何也?战国时有申不害、韩非者,倡刑名之学,今天下学士大夫争唾骂之,而诸葛孔明、王景略者,皆一世人豪,乃阴用其术,以成治安。故今天下而有一管、晏、申、韩乎,何忧不治?所谓世变江河,愈趋愈下,信然矣!桑弘羊、孔仅、宇文融、杨炎,此数子者,非世所称以其法乱天下者乎?乃后争用其法不置。我国朝六典,建官纯用周制,今司农所日夜讲求,百执司所昕夕图维者,岂一一在维正之供哉?如昔桑、孔辈所云盐铁、舟车、缗钱、酒酤、间架、保马、保甲、免役诸敝法,及入粟拜爵之事,有能振刷而力行之,未必非今日匡时治国济边保民之第一议矣!而安在高声大骂桑、孔、融,炎辈也!
这段文字出自明代思想家李贽的《焚书·理财篇》,核心围绕"务实理财"展开,批判了空谈义理而回避实际经济问题的现象。以下是分层解析:
一、历史人物的矛盾评价
管晏之贤的当代缺失
孔子门徒虽轻视管仲、晏婴的功利之术,但汉唐以来的名臣却无人能及二人功绩。作者借此质疑:为何后世标榜仁义却难出实干家?
法家思想的隐秘价值
申不害、韩非的刑名之学虽遭士人唾骂,但诸葛亮、王猛等治世能臣却暗用其术。这种"明批暗用"的现象,揭示了务实政治哲学的生存悖论。
二、财政改革的历史镜鉴
文中列举四位争议性理财家:
桑弘羊(汉):盐铁官营、均输平准,开创国家垄断经济模式
杨炎(唐):推行两税法,以财产为征税基准,奠定后世税制基础
宇文融(唐):括户政策增加税源,缓解安史之乱前的财政危机
孔仅(汉):协助桑弘羊推行盐铁专卖,强化中央财政
作者尖锐指出:尽管这些人物被斥为"以法乱天下",但其政策却被后世反复沿用,暴露了"骂桑弘羊而用桑弘羊之法"的历史吊诡。
三、明代财政的现实批判
制度理想与实践脱节
明朝官制虽仿《周礼》六典标榜仁政,但司农(财政部)实际运作中,仍不得不依赖盐铁专卖、酒税、保甲、免役等"敝法",反映理想主义政治与现实财政需求的冲突。
救时方案的大胆主张
作者逆潮流提出:若能振兴桑弘羊等人的政策,未必不是"匡时治国济边保民之第一议"。这种重商主义倾向,与晚明商品经济发展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
四、思想价值与历史影响
此文打破了"义利对立"的儒家传统思维,主张:
财政政策应务实致用,而非空谈道德
评价改革者需观其成效,而非拘于名分
国家治理需兼容儒法,平衡理想与现实
这种思想在明清之际引发共鸣,顾炎武、黄宗羲等思想家均对传统财政体制提出类似批判,成为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国进民退"、"统制经济"的辩证思考,至今仍具现实启示意义。


IP属地:山西1楼2025-07-11 08:32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