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汉
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郦食其得齐。
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贼害郦食其。齐王横走。
为什么是贼害郦食其,而不是韩信获得齐国?因为韩信不是为了安定天下,而进攻。出于私心驱动士卒,不得民心,与贪恋财宝的盗贼无异。
汉高祖四年,前203年,封齐王。
为什么不记载韩信的名字?因为韩信无大局观,得位不正,依靠别人在危难之际而获得地位,这不应是后世效仿的,如张国焘。但这是国家大事,所以记载封齐王,不记载韩信的名字。韩信不懂得爱惜百姓,也不懂得团结同僚,所谓于下无德,于上不能有所制,欲重于德,朝堂之中人皆欲杀人,其非孟子所云:敬人者,人恒敬之。萧何月下追韩信,是为了安定事业,杀了韩信也是为了安定事业。萧何作为君子前后没有冲突。
为什么不用“有”?因为根据形势需要封韩信为王来安定天下,封他是利于和平稳定的。所以依旧用封,来表达封齐王行为的正当。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齐王复命,亡
田横失去了齐国,为什么记载为齐王走?因为他没有背信弃义,且百姓原意跟随,有五百人愿意抛家舍业跟随(想想,在现代的话,不要家财妻子,这得是个什么人?)。所以不认为他真的失去齐王,而且最后齐王也不是韩信。
田横欲到汉使说:“作为人臣拜见天子应该沐浴一新。”这是明礼的,虽然又说:“我田横起初和汉王都是南面称孤的王,而现在汉王做了天子,我田横却成了亡国奴,还要北面称臣侍奉他,这本来就是莫大的耻辱了。”心有不甘,人之常情又有什么过错呢,更何况还有其他原因,“更何况我烹杀了郦食其,再与他的弟弟郦商同朝并肩侍奉同一个主子,纵然他害怕皇帝的诏命,不敢动我,难道我于心就毫不羞愧吗?”。又言:“再有,皇帝陛下召我来京的原因,不过是想见一下我的面貌罢了。如今皇帝就在洛阳,现在我割下我的头颅,快马飞奔三十里的功夫,我的容貌还不会改变,还是能够看一下我究竟是什么样子的。”,以为百姓而又不不满,还能如何呢?这才是王侯的气魄与胸襟,
在汉建立以后,有义士原意追随田横而去世,是国家的损失。
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诸臣杀贼。
为什么记载杀贼,而不记载杀王(韩信)?因为他不像王侯,诸侯王当安一方百姓,他却为了计算功劳而害死同僚,也没有像孙子那样爱护士兵的德行,驱兵为己,无端生乱叫做无德;且刘邦是安定天下的重要人物,在刘邦受到危机时,却不救援,这叫不以天下先;不救助君主,叫不忠;不救助君主,有利用别人的危机来求自己的利益,不是君子所谓,但是自己之所以能有战绩,是因为高祖的启用,所以又叫无义;只有自己的才能可以依靠,而高祖有众贤辅佐,这叫孤;自己违反了多个道义,又看不清孤家寡人的形势不能叫智。轻视樊哙,被称大王而又极度轻视,大概项羽也不敢这样吧,但他有没有高位,叫做不明;各种危机加之于身如何不败?诸臣所杀,为什么不是高祖所杀?因为高祖在河北亲征陈豨,无法直接处理,之后也不太同意。韩信虽然拥有军队,但是在此之前高祖就可以直接拿印就获取军队,韩信实际威胁对高祖是有限的。但韩信确实是朝堂之贼,趁机作乱,所以记载诸大臣杀贼。杀贼是有功的。
他忘记了朝堂之人,之所以能功成名就,经而不衰,是因为以天下。但是他把那些帝王将相当做了路边的买卖人(当然在历史中,也不乏。但真正能久立的,无不如此。举个清晰的例子给你,近代开国人物也是简单的为了一地一食吗?)
高祖要杀韩信是很容易的,他已经是空有候名,而且天下大势还是在刘邦手里。探讨帝王之事,要懂军政、众人事,而不是一丝一毫的算计说借人手杀,没有那种必要。举个例子华恒顿在前面打仗,后面有个人造反,但是被守家的人按下去了,所以有喜。但是他造反成功呢?华盛顿按不下他吗?会,只是又要消耗国力,和死人,自己也不得清闲。
所以这才是喜又怜的真实原因
对韩信的个人评价:
是韩信之亡,在身居高位而不以天下为重。得位不当,故失。行不敬(各方面),故亡。核心还是这个人没有安定天下的仁义之心,看见金银财宝就走不动了。所以太史公也说他不过是个小人之杰罢了。
《孙子》开篇所讲“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其不足与孙子通论,孙子者,司马也,韩信将也。若为一国统帅,人不敢依。
汉高祖七年冬十月,高祖追胡,至平城,白马围七日。
甲子,刘敬获候。
记载刘敬获候,是赞赏刘敬敢言,及高祖任功。不隐去高祖围困的是窘境,是告诫后人,如果没有突围成功天下变数未知几何,是记载他军事上轻敌,率领轻骑过于前出的过错。
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郦食其得齐。
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贼害郦食其。齐王横走。
为什么是贼害郦食其,而不是韩信获得齐国?因为韩信不是为了安定天下,而进攻。出于私心驱动士卒,不得民心,与贪恋财宝的盗贼无异。
汉高祖四年,前203年,封齐王。
为什么不记载韩信的名字?因为韩信无大局观,得位不正,依靠别人在危难之际而获得地位,这不应是后世效仿的,如张国焘。但这是国家大事,所以记载封齐王,不记载韩信的名字。韩信不懂得爱惜百姓,也不懂得团结同僚,所谓于下无德,于上不能有所制,欲重于德,朝堂之中人皆欲杀人,其非孟子所云:敬人者,人恒敬之。萧何月下追韩信,是为了安定事业,杀了韩信也是为了安定事业。萧何作为君子前后没有冲突。
为什么不用“有”?因为根据形势需要封韩信为王来安定天下,封他是利于和平稳定的。所以依旧用封,来表达封齐王行为的正当。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齐王复命,亡
田横失去了齐国,为什么记载为齐王走?因为他没有背信弃义,且百姓原意跟随,有五百人愿意抛家舍业跟随(想想,在现代的话,不要家财妻子,这得是个什么人?)。所以不认为他真的失去齐王,而且最后齐王也不是韩信。
田横欲到汉使说:“作为人臣拜见天子应该沐浴一新。”这是明礼的,虽然又说:“我田横起初和汉王都是南面称孤的王,而现在汉王做了天子,我田横却成了亡国奴,还要北面称臣侍奉他,这本来就是莫大的耻辱了。”心有不甘,人之常情又有什么过错呢,更何况还有其他原因,“更何况我烹杀了郦食其,再与他的弟弟郦商同朝并肩侍奉同一个主子,纵然他害怕皇帝的诏命,不敢动我,难道我于心就毫不羞愧吗?”。又言:“再有,皇帝陛下召我来京的原因,不过是想见一下我的面貌罢了。如今皇帝就在洛阳,现在我割下我的头颅,快马飞奔三十里的功夫,我的容貌还不会改变,还是能够看一下我究竟是什么样子的。”,以为百姓而又不不满,还能如何呢?这才是王侯的气魄与胸襟,
在汉建立以后,有义士原意追随田横而去世,是国家的损失。
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诸臣杀贼。
为什么记载杀贼,而不记载杀王(韩信)?因为他不像王侯,诸侯王当安一方百姓,他却为了计算功劳而害死同僚,也没有像孙子那样爱护士兵的德行,驱兵为己,无端生乱叫做无德;且刘邦是安定天下的重要人物,在刘邦受到危机时,却不救援,这叫不以天下先;不救助君主,叫不忠;不救助君主,有利用别人的危机来求自己的利益,不是君子所谓,但是自己之所以能有战绩,是因为高祖的启用,所以又叫无义;只有自己的才能可以依靠,而高祖有众贤辅佐,这叫孤;自己违反了多个道义,又看不清孤家寡人的形势不能叫智。轻视樊哙,被称大王而又极度轻视,大概项羽也不敢这样吧,但他有没有高位,叫做不明;各种危机加之于身如何不败?诸臣所杀,为什么不是高祖所杀?因为高祖在河北亲征陈豨,无法直接处理,之后也不太同意。韩信虽然拥有军队,但是在此之前高祖就可以直接拿印就获取军队,韩信实际威胁对高祖是有限的。但韩信确实是朝堂之贼,趁机作乱,所以记载诸大臣杀贼。杀贼是有功的。
他忘记了朝堂之人,之所以能功成名就,经而不衰,是因为以天下。但是他把那些帝王将相当做了路边的买卖人(当然在历史中,也不乏。但真正能久立的,无不如此。举个清晰的例子给你,近代开国人物也是简单的为了一地一食吗?)
高祖要杀韩信是很容易的,他已经是空有候名,而且天下大势还是在刘邦手里。探讨帝王之事,要懂军政、众人事,而不是一丝一毫的算计说借人手杀,没有那种必要。举个例子华恒顿在前面打仗,后面有个人造反,但是被守家的人按下去了,所以有喜。但是他造反成功呢?华盛顿按不下他吗?会,只是又要消耗国力,和死人,自己也不得清闲。
所以这才是喜又怜的真实原因
对韩信的个人评价:
是韩信之亡,在身居高位而不以天下为重。得位不当,故失。行不敬(各方面),故亡。核心还是这个人没有安定天下的仁义之心,看见金银财宝就走不动了。所以太史公也说他不过是个小人之杰罢了。
《孙子》开篇所讲“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其不足与孙子通论,孙子者,司马也,韩信将也。若为一国统帅,人不敢依。
汉高祖七年冬十月,高祖追胡,至平城,白马围七日。
甲子,刘敬获候。
记载刘敬获候,是赞赏刘敬敢言,及高祖任功。不隐去高祖围困的是窘境,是告诫后人,如果没有突围成功天下变数未知几何,是记载他军事上轻敌,率领轻骑过于前出的过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