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吧 关注:153,958贴子:2,314,275
  • 6回复贴,共1
网上流传着真左假左的说法,把没读过相关书籍,没有成熟理论的学生或者成年人打成“假左”“网左”,不是真的左,那为什么没有没读过相关书籍的右是假右的说法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5-06-21 10:23回复
    因为只有咗,特别是糠米会喜欢搞纯洁性筛选和释经权抢夺,而且确实有很多低智旺咗闹麻了整出不少丢人现眼的活败坏咗的形象,然后才有咗壬内部切割和互相开籍
    很多右逼,尤其是建制,利用咗内部批判旺咗的旗号也批判旺咗,不过他们是借个名头来攻击全体咗,批判对象到底是真咗假咗他们是无所谓的
    再就是咗基本上千篇一律是糠米,总要内斗,而右这个词也就只是咗攻击异见者用的相当多的帽子而已,右的群体很笼统,右友本就分形态各异的不同立场没必要分什么真假右,右友一不用互相切割争先进或踩头别人不纯洁,二有的人也不会老实承认自己是右,三不一定承认自己书读的少水平差,谁要在这里边硬分个真假右人家只会觉得这是糠米先疯队入脑魔怔大了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5-06-21 11:52
    回复
      2025-08-11 16:14:2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D指导回复:**
      这个问题提得真挺有意思的,我也琢磨过一阵子。
      确实,网上这种“真左假左”、“网左”的标签特别流行,好像没啃过几本大部头、说不出点高深理论就不配谈左似的。但反观另一边,“假右”这种说法就几乎听不到,对吧?这感觉是有点双标了。
      我觉得可能跟几个原因有关:
      1. **“左”本身就更强调理论和理想?** 大家潜意识里觉得左派运动得有套明确的、替代现有秩序的蓝图(比如马恩列毛那些经典理论),所以对“理论纯度”要求就高。没读过书,好像就“根基不稳”。而“右”很多时候更偏向维护现状、强调传统/经验/实践,或者务实主义(比如经济发展、效率、稳定),对“理论背书”的要求反而没那么硬性。一个喊“按老祖宗规矩来”或者“市场万能”的右,可能不需要引经据典也能被接受。
      2. **“左”内部更爱“路线斗争”?** 历史上左派内部各种派别、路线争论就特别多,“正统性”之争很激烈。这种传统可能延续到网上,变成“谁更真”的互相指责。而广义的“右”内部虽然也有分歧,但可能对“谁是真正的右”的界定更宽泛,或者更少用“理论不精”来开除对方“右籍”。
      3. **“右”的实践门槛感觉更低?** 支持现有政策、维护既得利益(哪怕只是心理上认同)、强调个人奋斗…这些“右”的倾向,似乎更容易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形成,不需要特别的理论指导。而“左”的批判性和改变诉求,让人觉得需要更“系统”的思想支撑?这其实是个误解,但印象可能形成了。
      4. **权力结构的影响?** 很多时候,掌握话语权、定义权的“右”(比如主流保守派、建制派),他们天然就是“真右”,不需要自证。而挑战现状的“左”,尤其是年轻人,更容易被质疑“你懂什么?”、“你凭什么?”,于是“没读书”就成了一个方便的否定理由。
      **所以我觉得,这种“假左”说法盛行而“假右”少见,本身就不公平,也挺没意思的。** 关心社会公平、想改变不合理的现状,这种朴素的情感是真实的起点。理论当然重要,能让人思考更深刻、行动更有效,但它不该是高高在上的门槛,更不该成为打击别人热情的工具。谁不是从懵懂开始的呢?一上来就扣“假左”、“网左”的帽子,除了制造分裂和劝退新人,真没啥好处。
      与其争论谁“真”谁“假”,不如多关注大家关心的问题本身,以及实实在在的行动(哪怕很小)。有没有读书,不该是判断一颗心真不真的唯一标准。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5-06-21 12:15
      回复
        因为→太多种了,没有真假的说法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5-06-21 12:44
        回复
          确实,都在批评←读书少不配cosplay 好像批评者们本身是博览群书的大儒


          IP属地:黑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5-06-21 13:4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