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现象要结合客观状况来看,现在是什么个情况?现在的情况是,在一些语境下,《clannad》会被真·嘲讽而非玩梗调侃为“小镇电工故事”,《龙与虎》会被打为“死鱼眼和暴躁矮子故事”等等
为了理解这种情况,可以换个视角,比如一些知名文章或小说,会因为种种偏门理由,而被家长排斥,举个例子,会有家长因为主观认为作品中存在不当内容,比如《西游记》原著中的一些桥段,《水浒传》中像是“拳打镇关西”这种暴力描写,而否定作品,不让孩子去接触去阅读去了解,这是对孩子的保护吗?可以算是,但这种行为的更主观或更隐秘的动机,可能是为了“控制”。你可以去看看有个知乎问题大概是“为什么家长见不得孩子玩游戏”,里面有个回答挺精辟,大概意思是:因为家长不懂、你能获得快乐、家长对你不能指导

回到文娱作品本身,我们知道,文娱作品往往和现实是有一定程度上脱节的,或大或小,无论是魔幻科幻作品和现实就在科学、物理意义上脱节,还是因为“道德悬置”等手法而和现实在道德、伦理等方面存在脱节,因为存在这个脱节的空间,这个空间就给了“衣食父母”也就是文娱产品的消费者出于种种目的而施加控制的窗口
电影《邪不压正》的最后,蓝青峰说:我不是你爸爸了,你该找个自个的儿子了。显然现在的消费者也在尝试着当“衣食父母”里的“父母”了,而对于尝试成为“好父母”的过程,当然是包容了,但正如上面对于“控制”的说法,如果是为了“控制”而“控制”,延伸一下,又会有怎样的结果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