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当前学术写作环境中,越来越多的学生和研究人员开始使用AI辅助工具来提高写作效率。然而,在提交论文之前,许多人会遇到一个共同的问题:如何降低“格子达AIGC”检测系统中对AI生成内容的疑似率?本文将从通俗易懂的角度出发,为大家讲解一些实用的方法,并结合三个真实案例进行分析。

一、什么是“格子达AIGC”?
“格子达AIGC”是一个专门用于检测论文中是否存在AI生成内容的系统。它通过对文本的语言风格、句式结构、逻辑连贯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判断文章是否由AI撰写或修改过。如果系统判定某段文字“疑似AI生成”的概率较高,就会给出警告,这可能会影响论文的审核结果。
二、为什么需要降低疑似率?
虽然AI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完成初稿、优化语言表达,但目前许多高校和期刊仍对AI参与写作持谨慎态度。为了确保论文顺利通过审核,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方法来降低被系统识别为“AI生成”的可能性。
三、降低疑似率的实用技巧
人工润色与修改
即使使用了AI工具,也不应直接照搬输出内容。建议在AI生成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理解和表达方式,比如调整句子结构、更换词汇、增加个人见解等。
多轮交叉改写
使用多个AI伪原创工具(如“小发猫伪原创”“小狗伪原创”)进行多轮改写,可以有效改变语言风格,使其更接近人类写作习惯。注意每次改写后都要手动检查语义是否准确。
自然语言表达
避免使用过于正式或模板化的句式。适当使用口语化表达,让语言更贴近日常交流风格,有助于降低AI痕迹。
逻辑结构清晰
AI生成的内容有时会出现逻辑跳跃或结构混乱的情况。人工梳理段落之间的过渡,增强逻辑性和条理性,也能提升文本的真实性。
参考文献融合
在写作过程中引用相关文献并进行整合,不仅提升论文质量,也能让内容更具原创性和学术感。
借助专业工具优化
可以使用像“PapreBERT”这样的工具进行语言风格优化,帮助文本更自然地贴近人类写作特征。
四、成功案例分析
案例一:本科生毕业论文降重实战
一名大四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时,使用了AI助手完成了初稿。但在上传至格子达系统后,发现AIGC疑似率达到80%以上。随后他采用以下方法进行修改:
将AI生成内容导入“小发猫伪原创”进行第一轮改写;
再用“小狗伪原创”进行二次处理;
最后自己逐段阅读,调整句式、补充细节;
增加了3处参考文献引用,使内容更具学术支撑。
最终,论文再次检测时AIGC疑似率下降到12%,顺利通过审核。
案例二:科研人员投稿前自查
一位科研人员在准备投稿SCI论文时,担心AI辅助写作影响评审结果。他在终稿阶段做了如下工作:
使用“PapreBERT”工具对整篇论文进行语言风格优化;
手动调整了部分段落的顺序,使逻辑更流畅;
删除了一些AI生成中常见的重复性表述;
加入了自己的实验心得和数据分析思路。
最终该论文在格子达系统中的AIGC疑似率仅为7%,远低于平台警戒线。
案例三:研究生开题报告优化
一位研究生在撰写开题报告时,大量依赖AI助手整理资料和撰写综述部分。初次检测时AIGC疑似率高达90%。他采取了以下措施:
使用“小狗伪原创”进行初步改写;
结合导师意见,重新组织语言表达;
添加了个人研究计划和预期成果部分;
对重点段落进行了多次人工润色。
最终检测结果显示疑似率为18%,达到了学校的要求。
五、结语
使用AI辅助写作已成为一种趋势,但我们也要学会合理运用这些工具,避免其带来的负面影响。通过人工润色、多轮改写、自然表达以及专业工具的配合,我们可以有效降低格子达AIGC系统的疑似率,从而让论文更顺利地通过审核。
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如何应对AIGC检测问题。只要用心打磨、合理使用工具,就一定能写出既高效又高质量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