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吧 关注:223,208贴子:616,967

淮阳演义(3.9)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轩起
淮阳书社,2025年6月


IP属地:河南1楼2025-05-31 05:44回复
    淮阳书社,是河南周口的那个淮阳吗?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5-05-31 08:45
    收起回复
      2025-08-11 16:37:2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邓攸(?-326年),字伯道,七岁时父亲去世,不久,母亲与祖母也相继去世,他守丧九年,以孝著称。他从小成为孤儿,与弟弟居住在一起。邓攸的弟弟很早便过世了,留有一个小孩,叫遗民。正值社会动乱,北方的胡人入侵洛阳,抢夺牲口。
      邓攸带着妻子孩子逃亡他乡。食物吃光了,胡人追的紧。邓攸对妻子说:“我的弟弟死得早,只留下了遗民一个孩子。如果我们带着两个小孩子逃命,都会死。不如我们撇下我们的孩子,带着遗民逃走吧。”妻子听后泪如雨下。邓攸安慰她说:“不要哭了,我们还年轻,日后还会有孩子的。”妻子最后同意了。


      IP属地:河南3楼2025-05-31 18:32
      回复
        水母娘娘,柳春英,太原人,晋源水神。晋祠难老泉亭西边的两层建筑叫水母楼,与圣母殿平行一条线。水母楼是奉祀晋源水神的祠堂,俗称梳妆楼,别号水晶宫,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供奉在晋祠圣母殿中的圣母是周武王之妻、成王之母、姜太公之女邑姜。


        IP属地:河南4楼2025-06-01 07:56
        回复
          祠山大帝为苏浙皖交界一带信奉的道教神仙。每年农历二月初八日举行宗教活动。供奉祠山大帝的祠山庙几乎遍布南京高淳区各个角落。据文献记载,高淳的祠山庙大小共计约十五座。
          相传祠山大帝原名张渤,系湖州吴兴县人,出生于西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的农历二月初八,是掌管水旱之神。其父张秉效仿大禹治水得到百姓爱戴。张渤便从小立志子承父业,筑堤坝开河道,造福百姓。他曾长期在苏、闵、浙、赣地区,带领百姓治理水患。


          IP属地:河南5楼2025-06-02 04:13
          回复
            张渤准备开凿一条人工河,他考虑这样既可消除水患,又有利于水陆交通,一举两得。后因条件艰苦,加上西汉末年社会动荡,还没等到人工河竣工,张渤就与世长辞了。 他去世后被安葬在宣城广德横山。乡亲们自发怀念他,在他的墓碑旁建庙以供奉祭祀,还将横山改名祠山,奉他为“祠山大帝”。
            据史料描述,祠山大帝塑像为站姿,双手持开山大斧。唐玄宗天宝年间,因向祠山大帝雕塑祷雨灵验,张渤开始受到官方祭拜,唐玄宗赦封横山为祠山。到了宋代,张渤就被官方与民间广泛祭祀。


            IP属地:河南6楼2025-06-02 04:13
            回复
              一则故事里提到:张渤掌握了一种神术,即在治水时可以把自己变成一百多头猪,这些猪同时用嘴和鼻子拱开泥土,清理河道。张渤和妻子做了约定:以击鼓之声为号,必须等鼓声响起,妻子才能过来送饭。
              一天,几粒饭掉在鼓面上,鸟儿飞来就停在鼓上啄食,发出咚咚的声响。妻子以为是张渤的号令,就送饭来了。张渤看到妻子来不及变回人形,就化为一堆黑色的石头。


              IP属地:河南7楼2025-06-02 04:14
              回复
                韶关新丰县云髻山麓的云髻古镇,被称为岭南“最年轻”的古镇,源于它并非自然形成,而是来自全国各地面临拆迁的古建旧宅的异地搬迁。据说一砖一瓦、一石一木都被编号,修复后运到云髻山再依照山形重新构筑。漫步街道、溯溪而上,300多栋徽派、福建厝式、广府、客家等风格的古宅分布两侧,蔚为壮观!


                IP属地:河南8楼2025-06-25 17:47
                回复
                  2025-08-11 16:31:2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有免费的国学课吗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5-06-25 19:14
                  回复
                    天坑并不是由人工开凿或者被陨石砸出来的,而是天然形成的。天坑的形成必须要满足两个条件:充足的水和可溶性岩石构成的地质结构。按照形成原理,天坑可分为两个类型。一种是地下水导致的塌陷型天坑,另一种就是地表水导致的冲蚀型天坑。
                    并不是所有坑洞都可以被叫作天坑,一般来说只有那种直径和深度超过百米,并且岩壁陡峭圈闭的坑洞才算得上是天坑。“天坑”这一概念作为专门的喀斯特术语,由我国学者于2001年正式提出,并获得了国际学术界的一致认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天坑在重庆市奉节县兴隆镇小寨村,名叫小寨天坑,坑底直径522米,坑口直径622米,平均坑深666米。


                    IP属地:河南10楼2025-06-26 03:40
                    回复
                      天坑周围的悬崖绝壁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屏障,将坑内与坑外隔离,没有基因交流,这种与世隔绝的状态很有可能会让天坑内部形成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当然天坑也不可能永远存在,随着时间的流逝,天坑四周的峭壁会因风化等原因出现垮塌,这些岩石坠落在坑底不断填积,天坑终有一天也会消失。


                      IP属地:河南11楼2025-06-26 03:41
                      回复
                        苏州,江南首郡,南宋行在,马可波罗口中的东方威尼斯,清朝时曾与北京、汉口、佛山合称天下四聚,是当时最繁荣的工商业城市之一。明清时期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其中心地带便是苏州。


                        IP属地:河南12楼2025-07-02 14:03
                        回复
                          苏州之名始自隋朝——隋开皇九年(589年),隋改吴州为苏州。苏州城西有姑苏山,苏州的名称始此,而姑苏山之名则得自由吴王阖闾建姑苏台。姑苏台又名姑胥台,姑苏台遗址即今灵岩山。公元前505年始建于吴王阖闾,后经夫差续建历时五年乃成。


                          IP属地:河南13楼2025-07-02 17:32
                          回复
                            明朝《苏州府志》:“姑胥台,台因山名,今作苏,盖吴音声重,凡胥字皆转而为苏,故后人直曰姑苏”。苏州一地,历史最早记载为勾吴之国,周君古公亶父之后泰伯、仲雍建国之地。由勾吴到吴,由吴地到吴国,乃至到吴县、吴郡、吴州,都是当初勾吴之国的延续。


                            IP属地:河南14楼2025-07-02 17:35
                            回复
                              2025-08-11 16:25:2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平江一名始自北宋,由平江军而平江府、平江路。相传,在夏朝有一位名叫胥的贤臣,胥因辅助大禹治水,被封为江东的统治者。江东自此有了“姑胥”之称,“姑”是当时吴越人的古越语拟声词。


                              IP属地:河南15楼2025-07-02 17:3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