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经贸职业学院吧 关注:158,322贴子:7,065,139
  • 0回复贴,共1

贵校于(向英)校长在郑州师院支持过的科学发现(欢迎打开链接)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国科教界的光荣使命——实现理化教材中没国人定律“零的突破”(内容曾发表在《科学网》和《今日头条》)
在世界科学发现史上,有两国之间为争夺本国学者科学发现权和命名权的“争权夺名”纠纷,甚至有因此两国外交关系恶化(笔者见最甚之说是两国几乎兵戎相见)。这表明科学发现权、命名权是发现者祖国彪炳史册的巨大荣誉,各国科教界都在这方面努力为自己的祖国赢取最大荣誉。
然而作为基础的经典理化学科,已有数百年发展史而呈成熟期,要再发现其中尚未发现的新科学定律机率已越来越低,我们要实现理化教材中没国人定律“零的突破”的任务也越来越显紧迫。教科书中的科学定律是一个国家闪亮在世上的荣誉名片(媒体科技记者语),教科书写上我国的科学定律,那应是我国有内涵的表现,有助于赢得世人对我国心悦诚服地敬重,同时对国人来说这也是在思想上最能潜移默化或无声胜有声的爱国主义教材。
可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一方面这样的科学名片我们稀缺,理应励志争取;另一方面我们对得之不易的这种名片又往往易弃之不用,着实令人扼腕痛惜。如果科学定律我国没人明确提出则罢,有人明确提出了学界认识有分歧也罢……;现在实情是笔者始于对科研的情趣,后升华为为祖国赢得荣誉的志向,早在十几年前就明确在国内外提出了,能扬弃曾获诺奖的范特霍夫渗透压定律的新渗透压定律。特别是由于笔者试用了极限、导数、微分等细致入微的数学方法和严谨的逻辑学方法,首次透析了范氏定律有结构性错误和新渗透压定律正确原因之所在,以及二者在数理上的内在关系,所以相关论文国内外发表后,至今没人提出异议,有的则是有学者发表了验证实验的数据,和查实到化工手册中的实验数据,都进一步证实了范氏定律直线方程的缺陷和新渗透压定律曲线方程的正确(笔者在几十年的教学中也多次作过有这种结论的验证实验)。笔者还在我国许多著名院校广泛征求意见,如在清华大学的医学院、生命科学院、理学院、环境学院和航天航空学院的网站,贴出的新渗透压定律与其它几个定律均受到好评,多个学院还给予了好评超过一定多人次数才有的火炬奖(其中重力场气体温差定律还受到过中国科学院下属媒体赠送的奖励品)。有学者还下载和引用作为培训新材料给予宣传;特别加之20多年前,已有杂志在“教学园地”栏目发表过笔者有关论文,所以多年来有教师已在教学中采用了渗透力概念和渗透定律等完美地解释了渗透过程。有编著《物理化学》教材的教授,审阅新渗透压定律后“认为是有道理的”,或表示修订版要“考虑新渗透压定律公式”;有大学主教《物理化学》的教授审阅后表示要“给同事们推荐”“在教学中讲解”;天津一科技人员还来信告知笔者,他“依据渗透力理论的相关概念和公式”,创制出了渗透输水机并在申报专利,……。从20多年的实践来看,渗透力概念及其相关定律等,进入我国教材,打破“太阳出东方,定律出西方”的魔咒,实现理化教材中没国人定律“零的突破”已呈水到渠成之势,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师生受其益,国家得其誉的好事,我们何乐而不为!。
可是由于我们思想的保守等原因,对获过诺奖的范氏渗透压定律,尽管明知它有学界公认的“只能近似适用于稀溶液”的重大缺陷,但宁愿抱残守缺不予扬弃,也不情愿启用能给祖国带来荣誉的新渗透压定律,使我国获得荣誉时间人为地白白后推。对此有网友惋惜地说“科学蒙难个人小,荣誉损失国家大”;一位20多年来一直支持笔者的我国某著名大学科研所所长提出了“希望能引起有关部门重视”的建议;近两年来,有逻辑思维能力的AI则认为“应参考其他国家推广本国优秀成果的成功经验,将最新知识第一个编入教材者誉为宣传这一新科学真理的先行者予以彰扬(按:笔者读过其例),以提高教材的质量和时效性”;同时更可“唤起学术界的国家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高教出版社物理分社一编辑来信语)。智能AI还提出了“官方推动,政策引导,为鼓励或要求纳入教科书制定相应的奖励政策。这是国家事权,需要体现国家意志和价值观”等等。望我国科教界关注此“国家事权”,实现我国在理化教科书这方面“零的突破”,为祖国赢得永久的荣耀。
(有认为进教材的内容须“反复论证”,此话没错,但“反复论证”不是无时限的;因教材内容的正确性都是“暂时的”(华裔诺奖获得者语),只是当今已知相对最接近真理的知识,都具有哲学上讲的“可证伪”的科学属性,即若干时间后被更接近真理的知识所扬弃是正常的好事)
此篇题目和内容,包括下附和相关内容,都在科学网刊出,欢迎搜审。
附 请科教界老师审阅验证如下链接的定律内容
说明:下面链接的内容都经中科院“相关领域资深专家”(首开篇告读者语)审阅,并先后发表在直属中科院研究所的、全国学会的、重点大学的杂志等处;为了便于查阅审核,笔者将这些内容进行整合再次经专家三审后,发表在了有链接的由中国科学院等部门主管主办构建的全球华人科学社区——科学网(中科院网的“科学智慧火花”也可搜索到全部定律内容,但较分散)。
请审核四个定律的说明和内容链接如下:
1、渗透力定律(渗透力概念是新抽象出的,作为渗透的动力,渗透力定律也可称为渗透定律)
2、新渗透压定律(渗透压定律一般专指范氏的渗透压定律,为示区别此提出为新渗透压定律)
这两个有内在联系的定律在国内发表后,为了更有说服力地扬弃曾获诺奖并在教科书上誉载100多年的范氏渗透压定律,而将这两个新定律写进教科书,笔者曾请教我国一些著名专家,除得到有实际言行的支持和帮助外(此略),有的还很有见地地建议笔者,争取在世界同行审阅量最大的交流平台arXiv.org公开发表,让学界进行实验验证以便征询意见,并认为这是注册我国发现权和进入教科书的有效的途径。拙文发表后确有学者专门作了对比验证实验得到肯定(见下有关链接),同时笔者也收到国外学者认同而要汇编成书的征求意见信;国内新华社、科技日报、中国科学报等又经专家审核后作了报道,产生了积极影响(前有述及)。此请科教界老师再对这两个定律进行审核(笔者还有支持新渗透压定律的科学依据,但都写入拙文有啰嗦之嫌;只要学界老师有兴趣,对另外的科学依据,有机会笔者愿当面汇报和聆听指教)。拙文内容链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720180-1449596.html
附:国际arXiv.org发表的英文链接: https://arxiv.org/abs/1201.0912v2
附:《新渗透压定律是如何被发现的》一文链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720180-1469077.html (这篇可从思想方法角度进行审视)
(笔者建议。 鉴于范氏渗透压定律是对不周延的(稀)溶液局部经验总结,结论必然有局限性;而新渗透压定律是在结合实验所得的大量数据基础上,由周延的(全浓度)溶液做为逻辑起点推导的结论,自然克服了局限性这是两种不同前提下认识事物的不同方法。我们珍视范氏公式所用方法在科学史上做出的开创性贡献,然而对其确有结构性错误而表现出的明显不足之处也应予以客观正视,这才有助于人们对渗透压科学认识的进步和发展,想必这也是先辈科学大师范特霍夫乐见其成的愿望和追求。同时笔者一贯建议能包容地将二者一起编入理化教材会有比知识本身更积极的意义:这不仅可在横向上提高学生科学鉴别力,对渗透知识的把握更加充实、全面和深刻;而且在纵向上可使学生认识两种不同认识方法,在人类渗透压认识史上不同阶段所起不同的积极作用,使学生探索科学思的想方法和思维能力,都得到提高)
3、重力场气体温差定律 该定律是解释“高处不胜寒”原基态的主要物理原因,能填补这方面理论空白;由于温度是气体许多状态参量的函数,因此有学者在北大论坛认为该定律“预示着经典的平衡态热力学规律的表述或公式需要作拓宽性修正”,有学者还在纸面媒体表示该定律对航天飞行有“敲门砖”的意义,等等。链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720180-1430642.html
4、气体分子运动定律 这是一组公式,可视为气体分子的牛顿定律,或牛顿定律对气体分子修适性应用的定律,并据此可以修正教科书上有错误的公式。链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720180-1430644.html
笔者还试发表了气体称量定律、离心场气体温差定律和狭义相对论时空佯谬值的几何计算式,这些内容有科学的趣味性诗情画意,也有解惑的科学理论价值,但实用价值目前看尚还有限,故暂略。
有指教和垂询处,欢迎来邮电:1844168151@qq.com 郑州师院退休教师谢荣庆
(若链接不易打开或看不清,请来电邮告知,笔者可发来清楚的pdf格式。若有打扰请谅解)


IP属地:河南1楼2025-05-16 16:30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