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费出书吧 关注:1,035贴子:6,338
  • 1回复贴,共1

为什么出专著不建议碰思政类选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最近常有老师来问 “思政类的专著能不能发?”,我的建议是:除非做好了 “过五关斩六将” 的准备,否则别轻易写这类选题。这可不是泼冷水 !
先说学术发表这一块,难度那可不小,审查相当严格。思政类内容涉及政治导向和意识形态,自然成了期刊管理部门年检的重点。特别是 2022 年学术期刊整顿之后,普通期刊由于审核能力有限,为了规避政治风险,往往倾向于减少甚至直接拒收思政类稿件。核心期刊虽然还保留着思政版面,但竞争激烈得很,简直是 “内卷” 严重。就拿高校来说,思政教师和硕博士群体十分庞大,光高校专职思政教师就超过 9.1 万人,这么多人投稿,版面根本供不应求。
再看理论创新方面,难度也颇高,而且内容同质化现象比较突出。很多思政研究都集中在对经典理论的重复阐释上,选题很容易陷入 “框架内重复” 的怪圈。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主题,已经有了大量成熟的研究成果,想要找到新视角或者实现突破性的理论创新,实在是不容易。还有部分研究缺乏实践支撑,仅仅停留在文献分析层面。国内社科领域长期存在 “重理论、轻实证” 的倾向,如果思政专著只是围绕政策文本或领导人讲话展开,很容易被批评为 “空洞说教”。
选题的敏感性和政策的动态性也是不小的挑战。思政研究需要紧跟党和国家的最新理论成果,但政策调整比较频繁,这就可能让研究的时效性受到限制。一本专著从写作到出版周期较长,期间要是政策方向发生变化,内容可能就 “过时” 了,或者需要反复修改。而且部分选题涉及敏感领域,如果研究者对政策边界把握不准,很容易引发争议,甚至被要求删改。
在实践结合方面,传统思政专著也缺乏吸引力。以往的专著偏重理论构建,和社会热点、学生需求有些脱节。现在的 “00 后”“10 后” 学生,更倾向于互动式、技术赋能的思政教育模式,可相关专著很多都没有涉及新媒体、虚拟现实等创新教学方法。另外,跨学科融合也不够。思政研究其实需要借鉴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方法,但多数专著还是局限于单一学科视角,难以满足 “大思政” 格局下的资源整合需求。
不过,尽管面临这些挑战,思政专著还是有其必要性和发展空间的,关键在于调整选题策略。
我们可以聚焦实践与热点问题,比如 “新媒体技术在思政教育中的应用”“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融合路径” 等,结合具体案例,像柳州工学院的跨学院合作模式,增强内容的可操作性。
同时,要强化实证研究,通过社会调查、校企合作等方式获取一手数据,提升内容的现实针对性,比如分析 “乡村振兴中的思政教育实践” 或者 “企业党建创新案例”。
在跨学科创新方面,可以借鉴心理学、传播学理论,探索思政教育的互动模式或评价体系,例如研究 “虚拟现实技术在红色文化教育中的应用”。
另外,还要注意政策动态跟踪,紧扣国家战略,像 “十四五” 规划、共同富裕等,及时更新研究内容,避免选题滞后。
总的来说,思政专著选题并不是 “不建议写”,而是需要在理论深度、实践结合和政策敏感性之间找到平衡,同时也要关注学术发表与出版的实际需求。只要用心调整,还是能写出有价值的思政专著的。


IP属地:河南1楼2025-05-08 17:19回复
    如果您有出书需求,欢迎关注访书公众号添加编辑,将为您安排出书事宜~~


    IP属地:河南2楼2025-05-08 17:2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