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乱世,尔虞我诈的时代,扩大领国是所有大名梦寐以求的目标,而伴随着军事征服带来的战争经济政策的变化也是不可或缺的内容,通常来说,作为后人在参考战国历史的同时往往并不容易看到其背后支撑着一国一城的经济历史。
从“武力战”到“经济战”自安土桃山时代以来,储金能力也成为重要的战力来源,所以那些缺乏军队资金的大名,最终只能走向灭亡。在真正进行战场上的较量前,其实已经展开了所谓的“经济战”。中国古籍《孙子兵法》也曾记录有:“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说明在实际对战上尤其是在战前军事会议上多方思考检讨,如果判断有极高胜算,那么就能获得更大的概率取胜。因此战争的花费就成为讨论作战策略时的一大重点,所以在《孙子兵法》第二篇有关作战记录上有“凡用兵之道,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膠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而十万之师举矣。”这也就表示要在作战中动员大量兵力,就必须拥有足够的军事费用,不然就会导致“久暴师则国用不足”的情况,因此需要先意识到对战的目的性和时间性,将本国经济力应用于战争时发挥最大化作用。镰仓幕府的北条氏,曾为了讨伐天皇,向各国家臣武士团下达动员令,强制其缴纳大量军事费用,不过这种以威胁恐吓统治领国的方式,到了战国时代已经无法成为主流,反而要以打破敌国有生力量并获得领土与物资的方法作为富国强兵的目标。如此一来,在治国、军事等方面的基础,就能藉由物品的生产以及流通而对经济产生良性发展,所以说财富成为战国时代衡量大名综合实力和个人魅力的重要评判标准。
武田信玄的领国经营武田信玄是战国时代“前三雄”之一,在领国经营上,他有其独特且出色的理解。他的经营方式为增加物产以及“度量衡”的制定。这些都是在统一增进流通制度的活化与流通基准时的重点,另外为了让人民能够稳定生活,他也积极整治山林,水文以及铸造货币,武器,开采矿山等举措。在《甲州法度之次第》文中,这些相关规定多达57条,这些法规不只包括武田家的领国经营,就连占领地也一起实行,并同时进行旧有的“分国法”制度。在整治山林方面,为了防止山谷发生滑坡,泥石流等灾害,武田信玄在全国进行勘探山林事搭建了堤防设施并种植树木,植树种类多样,一方面既能最大限度抵挡自然灾害,另一方面也能利用这些树木提供的优质木材远销他国,还能丰富本国物产资源,成为甲斐重要的经济来源。
另外为了避免农田遭受洪水淹没,信玄搭建了釜无川的龙王堤,笛吹川的万力堤与近津堤来保障农民的根本利益。采矿方面,他大量开采甲斐与信浓国的黄金并将其作为货币使用,此举顺势大大促进了流通制度的发展。黄金原本一开始只是作为奖赏有功之人之用,但不久后武田家就制定了黄金的形式与重量,并以板金,碁石金方式作为通用货币来使用。由于信玄很重视黄金的产值,所以在黑川山金山,富士金山,黑桂山金山,川尻金山,黄金泽金山,金泽金山,两畑山金山,梓山金山,保金山,川端下金山,汤之奥金山等地开采黄金,这也直接带动了武田家的金属提炼与山川勘探开采技术的显著提高。武田家就靠着不断的挖黄金来提升本国经济实力,如此多的财富也成为凶猛的武田军团战斗力的最好保障和发展基础。
武田信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