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吧 关注:883,443贴子:9,127,136
  • 25回复贴,共1

陈永军草书书法作品|自作诗《谒乐山大佛》《访杜甫草堂》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作者姓名:陈永军
作品名称:自作诗《谒乐山大佛》《访杜甫草堂》
作品书体:草书
作品尺寸:八尺(250cm x 150cm)
创作时间:2025年3月
作品释文:(一)巍然大佛聳江邊,歷經風霜千百年。笑臉遠眺人世間,巨身直插碧雲天。眾生自有書恩怨,岷江彌勒賦愛憐。此生願作逍遙客,遊覽凌雲不參禪。(二)丙申小寒訪詩翁,一生慈懷頌杜公。瘦骨錚錚擔道義,憂國憂民訴衷濃。古木蒼天翠竹傲,花溪相伴茅屋東。少陵野老如得見,今朝何來怨秋風。
作品钤印:永军私玺、道居、偶得
作者简介:陈永军,字道居,号朝阳阁,1974年生于浙江临海,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书法艺委会委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国文联第四届全国优秀基层书法家,中国书坛青年百强榜百强,华南农业大学、广东交通学院客座教授。
陈永军书法创作感悟:
今年三月在山西太原参加中宣部和文旅部主办的全国培训班期间,突然收到四川老同学发来的微信。这位2017年中央文干院的同窗告诉我,家乡四川乐山正在开展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计划组织山区孩子开展传统文化研学活动,想请我创作书法作品助力公益。这让我想起八年前初访乐山的经历——当时在川美雕塑家好友陪同下,我亲眼见到乐山大佛和东方佛都的万尊摩崖造像。当时好友还详细介绍了自己学生时代跟导师参与后来被誉为“中国第五大石窟”东方佛都的塑佛和凿佛工程情况:他们利用自然地貌与天赐神石,依山取势,同时采用古人腰系绳索悬空作业的技法,以圆雕、浮雕、壁画等多种形式,打造出大小上万尊佛像,展现出摩崖石刻造像技艺的高超艺术水准,完美展现了传统石刻艺术"巧借山势,天人合一"的智慧。这种将人工技艺与自然造化相融合的理念,恰与书法创作中"师法自然"的追求相通,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返粤之后,收到盖着红章的正式邀请函,里面还附了一张我们在文干院松树下合影的老照片,过往美好记忆瞬间涌上心头,遂微信回复:函照收悉,写后邮寄。
三月工作较忙,一时间忘了此事,月过半旬,老同学催稿,才猛然想起。按照古人"书为心画"的教导,我决定选用2017年访学四川时写的两首诗《谒乐山大佛》和《访杜甫草堂》作为创作内容,特意选了2.5米长的浙江富阳鹅黄色元书纸,用草书书写竖式三条屏——这种形制既符合现代展厅的展示需求,又能展现草书"笔走龙蛇"的气势。
这两首七言诗,共计112字。作品书写内容多时,我一般遵循简约为基调、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的规律,让自作诗意符合自我草性心境和精神追求,以求文与情合,心手双畅,自然体现书家思想和情性的效果。
下笔时,我特别注意书法与诗意的关系。作品首行中“佛”字,重心向左下倾斜,取大佛依山而建之巍峨姿态,三条竖画粗细不均、长短不一、形态不同,方向会聚左下为焦点,同画求变,整个字颇具动感;二行中“臉”字,左低右高,头脚两部小中部大,结体外拓,中宫疏朗,充满张力,让人联想到佛像慈悲的面容,笔画似断似连且遒劲奇崛,字形略显诡异飞动之象;三行中“眾”字为上盖下,上紧下松,上部重按下面轻提,左边劲撇、中间缓转、右边疾折,体现动势和速度,字呈上合下开之势;四行中“禪”字,左小右大,上宽下窄,笔画简约,右部两点为方折笔画,竖画作斜,末笔横笔向上呈弧形为右尖横,其险峻和动荡、长短轻重、形态方向各尽变化之能事,暗合摩崖石刻的刀劈斧凿感;五行中“瘦”字,为左包右结构,向右下倾斜,弥补了前“公”字左倚之形,线条写细作大,呼应了后“骨”字收笔作小之态,起到前后平衡之功;六行中“義”字笔画细长,呈宽窄宽之形,抵挡了左右行的过墙风,弥补了上下迎让参差之不足;七行中“屋”字,形向右上,首横粗壮极力向右上倾,如房屋横梁,字内笔画近于圆规使转,产生匡廓之白,末横变换长短角度,从险峻中拉回到平衡,另成一境界;八行中“朝”字,轮廓外拓,左低右高,字圆而含蓄,笔方而强劲,左倾与右挺遥相呼应,守住重心,平中有奇、奇不纳怪,可谓“用笔生结构”也。
其实,草书作品重在流畅,并不是字字相连,贵在笔断意连,气息畅通、血脉不断,以驾驭草性之力,彰不拘规矩、狂逸酣畅、自由奔放之美,自能感动人。
如作品二行中“笑臉遠眺人世間”七字,字字独立,用笔以中锋为主、侧锋为辅,环弧绞转并用且显圆润,神在中轴、形似摇摆,无完整匡廓,黑白布置,大小不一、不齐而齐,似圆非圆、似方非方,用绞转笔法写出风雨侵蚀的沧桑感,每个字看似独立却气息相连,就像江边崖壁上连绵的造像群。四行中“此生願作逍遙客”七字,形如“S”型曲线摆动,疾迟交替、提按相间,前四字用勒涩法,放慢书写节奏,为疾涩,后三字加快书写速度,是疾行,显飞笔放体雨疾风驰之韵。六行中“憂國憂民訴衷濃”七字,点画多为静态,用转折、方折、翻折、圆折增加沉静内敛之静,提按有度、珠圆玉润、自可体味,皆是自然书写姿态所致,东汉·蔡邕曰:“下笔用力,肌肤之丽。”之理也。八行中“今朝何來怨秋風”七字,用笔圆劲,形如跳动的音符,激荡中见舒缓见沉稳,重按轻推、时驻时走,外方内圆、笔方字圆,纯任笔毫自然变化,诠释了“惟笔软则奇怪生焉”之意也。
书写完成后,把三条屏书作挂起,正文八行款部一行,直面观作,有如一股春风拂面而来,让人心感惬意,自然随意之笔给人带来的是一种自由感,让人感受到无拘无束的草性生发的艺术感染力。这也是谒乐山大佛和访杜甫草堂时,诗意内心的自然抒发,是墨韵与诗意用草书线条表达自我的心情、感情和激情的生动写照,期望能予观众视觉的享受和思想的共鸣。
这件书作或因时间仓促不尽人意处甚多,但整个创作过程中,既有王羲之"意在笔先"的成竹在胸,也保留了张旭"忽然绝叫"的即兴发挥。写"憂國憂民"时特意放慢速度,用沉郁的方折笔法呼应杜甫的忧患意识;而"今朝何來怨秋風"则信手挥洒,墨色由浓变淡如同秋风掠过。这种收放自如的节奏,正是孙过庭所说"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的体现。
作品寄出前,我在信末补了句:"空时请到羊城小叙"。此时窗台飘来了松针清香,忽然想起苏轼那句"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这次创作虽不完美,但把对文化遗产的敬意、对公益事业的支持都化作了纸上的笔墨轨迹,或许这就是书法"载道"的真正意义吧!


IP属地:广东1楼2025-05-07 14:58回复


    IP属地:广东2楼2025-05-10 17:59
    回复
      2025-08-12 11:57:3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省书协副秘书长陈永军先生草书顶流!


      IP属地:广东3楼2025-05-10 18:01
      收起回复
        书写完成后,把三条屏书作挂起,正文八行款部一行,直面观作,有如一股春风拂面而来,让人心感惬意,自然随意之笔给人带来的是一种自由感,让人感受到无拘无束的草性生发的艺术感染力。这也是谒乐山大佛和访杜甫草堂时,诗意内心的自然抒发,是墨韵与诗意用草书线条表达自我的心情、感情和激情的生动写照,期望能予观众视觉的享受和思想的共鸣。


        IP属地:广东4楼2025-05-10 18:04
        收起回复


          IP属地:广东5楼2025-05-10 18:05
          回复
            如作品二行中“笑臉遠眺人世間”七字,字字独立,用笔以中锋为主、侧锋为辅,环弧绞转并用且显圆润,神在中轴、形似摇摆,无完整匡廓,黑白布置,大小不一、不齐而齐,似圆非圆、似方非方,用绞转笔法写出风雨侵蚀的沧桑感,每个字看似独立却气息相连,就像江边崖壁上连绵的造像群。四行中“此生願作逍遙客”七字,形如“S”型曲线摆动,疾迟交替、提按相间,前四字用勒涩法,放慢书写节奏,为疾涩,后三字加快书写速度,是疾行,显飞笔放体雨疾风驰之韵。六行中“憂國憂民訴衷濃”七字,点画多为静态,用转折、方折、翻折、圆折增加沉静内敛之静,提按有度、珠圆玉润、自可体味,皆是自然书写姿态所致,东汉·蔡邕曰:“下笔用力,肌肤之丽。”之理也。八行中“今朝何來怨秋風”七字,用笔圆劲,形如跳动的音符,激荡中见舒缓见沉稳,重按轻推、时驻时走,外方内圆、笔方字圆,纯任笔毫自然变化,诠释了“惟笔软则奇怪生焉”之意也。


            IP属地:广东6楼2025-05-10 18:10
            收起回复


              IP属地:广东7楼2025-05-10 18:11
              回复
                欣赏。


                IP属地:广东8楼2025-05-10 18:19
                回复
                  2025-08-12 11:51:3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欣赏!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5-05-10 18:20
                  回复
                    陈永军先生,浙江临海人,中国书协会员,广东省书协副秘书长,德艺双馨,人好字好,品高艺高,书法公益事业的倡导者、践行者、传播者,全国书法界的获奖专业户,在书法创作、理论、教学诸方面都颇有建树的一位谦逊的文化工作者、书法人。


                    IP属地:广东10楼2025-05-10 18:21
                    收起回复
                      下笔时,我特别注意书法与诗意的关系。作品首行中“佛”字,重心向左下倾斜,取大佛依山而建之巍峨姿态,三条竖画粗细不均、长短不一、形态不同,方向会聚左下为焦点,同画求变,整个字颇具动感;二行中“臉”字,左低右高,头脚两部小中部大,结体外拓,中宫疏朗,充满张力,让人联想到佛像慈悲的面容,笔画似断似连且遒劲奇崛,字形略显诡异飞动之象;三行中“眾”字为上盖下,上紧下松,上部重按下面轻提,左边劲撇、中间缓转、右边疾折,体现动势和速度,字呈上合下开之势;四行中“禪”字,左小右大,上宽下窄,笔画简约,右部两点为方折笔画,竖画作斜,末笔横笔向上呈弧形为右尖横,其险峻和动荡、长短轻重、形态方向各尽变化之能事,暗合摩崖石刻的刀劈斧凿感;五行中“瘦”字,为左包右结构,向右下倾斜,弥补了前“公”字左倚之形,线条写细作大,呼应了后“骨”字收笔作小之态,起到前后平衡之功;六行中“義”字笔画细长,呈宽窄宽之形,抵挡了左右行的过墙风,弥补了上下迎让参差之不足;七行中“屋”字,形向右上,首横粗壮极力向右上倾,如房屋横梁,字内笔画近于圆规使转,产生匡廓之白,末横变换长短角度,从险峻中拉回到平衡,另成一境界;八行中“朝”字,轮廓外拓,左低右高,字圆而含蓄,笔方而强劲,左倾与右挺遥相呼应,守住重心,平中有奇、奇不纳怪,可谓“用笔生结构”也。


                      IP属地:广东11楼2025-05-10 19:09
                      收起回复
                        欣赏!学习!


                        IP属地:广东12楼2025-05-10 19:2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