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哲学难懂。
1.因为存在大量术语,这些术语是被理性推导批判出来,基本都是体系内的用语,互相联系。大多还很抽象,一般都是字面意思的组成。
比方先验的先于经验的存在。
直观,直接观看的基础--时间性和空间性。
物自体--物体本身的存在,在纯粹理性批判里作为了康德划定理性范围之外的存在。
先天综合判断:这个术语必须根据康德的认知体系,知道知性的概念、作用,和什么时候主导。才能搞懂先天综合判断中的感性和知性怎么作用,和产生判断。
所以:这些东西不从头开始看,和体系互相结合,不明白推导过程,是读不懂还很容易产生误解的。
比方物自体的常见误解(也是我以前的误解):认为康德肯定了物自体的存在,进而推导出现实的虚幻。
2.非常精简,内容压缩,信息量大。
哲学家基本不说废话。
这是严谨的思维导致,他们基本甚至永远不会说形容词。
大多是在细致和严谨的用理性论证和分析。
比方纯粹理性批判的第一句,我们的一切知识都从经验开始,这是不可置疑的。
这一句话就包含了两个术语,和先验演绎的前提,也是知识必要性和普遍性的基础。
3.翻译的时间跨度长,文化有差异,赋予词语狭义。
康德出生1724年,1804年去世。
我不清楚他们的语言使用习惯,但是推测和现在区别很大。并且是间隔了一百多年才被翻译成中文。
康德的术语,先验中的直观和和范畴,被一部分的翻译成了感性和知性。
感性是接受杂多经验的前提。
知性是规范经验的功能。
和我们熟知的感性知性的广义不同。
我们通畅理解的感性是情绪不稳定,知性是一种气质或者智慧的表现。
——
综上,哲学难懂的点。
第一,在于不明白术语,容易混淆广义和狭义。
第二,不懂得推导和抽象,不知道这些术语怎么来的。
第三,哲学家们的叙事能力一般,导致内容虽然严谨,但是可能表达不完整。
——
所以要解决这些。
楼主觉得按照自身经验。
第一,可以结合时代背景和哲学发展史,搞明白他写这个玩意在干什么,要干什么。
拿康德举例,当时科学理论兴起,休谟横空出世,质疑因果是虚构的,知识没有必然性。
大概意思就是,我们看到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但是无法确定下一次会不会有黑色的天鹅。
我们看到太阳东升西落,无法确定明天的太阳会不会照常升起。
我们看到太阳晒热了石头,但无法确定是不是笛卡尔举例的恶魔的欺骗。
总的来说,我们无法知识的必然性。甚至一切的真实性。
而后莱布尼兹提出单子理论,通过全知全能的上帝,创造了物质,任何东西就是各种单子的形式,解释单子本身是按照既定的轨迹发展。
他两的体系都有破绽。
莱布尼兹的回复很牵强,而且属于独断论。
而休谟的体系无法解释数学和物理的必然性和普遍性。比方1+1=2,在他看来只是心理的习惯,或者框架内的分析,无法产生知识。但偏偏这些东西适用范围非常的广。
康德受到挑战后,就用反事实的分析,不去追求知识本身的实在性,而是开始讲明它存在的前提条件。并且这种方法后面演变成了先验逻辑和先验演绎。
第二,不懂得推导和抽象,不知道这些术语怎么来的。
我觉得读任何书之前,首先可以了解逻辑的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这三个东西可以确定推导的有效性。
这是一切推导的前提。
其次,我们搞明白这个作者要干什么之后,可以借用ai的工具去回答疑虑。
ai虽然有缺陷。
比方态度模棱两可。zzzq。
数据可能胡乱引用。
但是基本的内容参考性很高。
换而言之,我们搞懂书的作者的出发点和目的后,搞明白他的问题,然后看他是通过什么方法去自圆其说的。
第三,哲学家们的叙事能力一般,导致内容虽然严谨,但是可能表达不完整。
就是像我这样发个帖子捋一捋。
接下来讲讲纯粹理性批判的内容和个人理解。
1.因为存在大量术语,这些术语是被理性推导批判出来,基本都是体系内的用语,互相联系。大多还很抽象,一般都是字面意思的组成。
比方先验的先于经验的存在。
直观,直接观看的基础--时间性和空间性。
物自体--物体本身的存在,在纯粹理性批判里作为了康德划定理性范围之外的存在。
先天综合判断:这个术语必须根据康德的认知体系,知道知性的概念、作用,和什么时候主导。才能搞懂先天综合判断中的感性和知性怎么作用,和产生判断。
所以:这些东西不从头开始看,和体系互相结合,不明白推导过程,是读不懂还很容易产生误解的。
比方物自体的常见误解(也是我以前的误解):认为康德肯定了物自体的存在,进而推导出现实的虚幻。
2.非常精简,内容压缩,信息量大。
哲学家基本不说废话。
这是严谨的思维导致,他们基本甚至永远不会说形容词。
大多是在细致和严谨的用理性论证和分析。
比方纯粹理性批判的第一句,我们的一切知识都从经验开始,这是不可置疑的。
这一句话就包含了两个术语,和先验演绎的前提,也是知识必要性和普遍性的基础。
3.翻译的时间跨度长,文化有差异,赋予词语狭义。
康德出生1724年,1804年去世。
我不清楚他们的语言使用习惯,但是推测和现在区别很大。并且是间隔了一百多年才被翻译成中文。
康德的术语,先验中的直观和和范畴,被一部分的翻译成了感性和知性。
感性是接受杂多经验的前提。
知性是规范经验的功能。
和我们熟知的感性知性的广义不同。
我们通畅理解的感性是情绪不稳定,知性是一种气质或者智慧的表现。
——
综上,哲学难懂的点。
第一,在于不明白术语,容易混淆广义和狭义。
第二,不懂得推导和抽象,不知道这些术语怎么来的。
第三,哲学家们的叙事能力一般,导致内容虽然严谨,但是可能表达不完整。
——
所以要解决这些。
楼主觉得按照自身经验。
第一,可以结合时代背景和哲学发展史,搞明白他写这个玩意在干什么,要干什么。
拿康德举例,当时科学理论兴起,休谟横空出世,质疑因果是虚构的,知识没有必然性。
大概意思就是,我们看到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但是无法确定下一次会不会有黑色的天鹅。
我们看到太阳东升西落,无法确定明天的太阳会不会照常升起。
我们看到太阳晒热了石头,但无法确定是不是笛卡尔举例的恶魔的欺骗。
总的来说,我们无法知识的必然性。甚至一切的真实性。
而后莱布尼兹提出单子理论,通过全知全能的上帝,创造了物质,任何东西就是各种单子的形式,解释单子本身是按照既定的轨迹发展。
他两的体系都有破绽。
莱布尼兹的回复很牵强,而且属于独断论。
而休谟的体系无法解释数学和物理的必然性和普遍性。比方1+1=2,在他看来只是心理的习惯,或者框架内的分析,无法产生知识。但偏偏这些东西适用范围非常的广。
康德受到挑战后,就用反事实的分析,不去追求知识本身的实在性,而是开始讲明它存在的前提条件。并且这种方法后面演变成了先验逻辑和先验演绎。
第二,不懂得推导和抽象,不知道这些术语怎么来的。
我觉得读任何书之前,首先可以了解逻辑的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这三个东西可以确定推导的有效性。
这是一切推导的前提。
其次,我们搞明白这个作者要干什么之后,可以借用ai的工具去回答疑虑。
ai虽然有缺陷。
比方态度模棱两可。zzzq。
数据可能胡乱引用。
但是基本的内容参考性很高。
换而言之,我们搞懂书的作者的出发点和目的后,搞明白他的问题,然后看他是通过什么方法去自圆其说的。
第三,哲学家们的叙事能力一般,导致内容虽然严谨,但是可能表达不完整。
就是像我这样发个帖子捋一捋。
接下来讲讲纯粹理性批判的内容和个人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