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合辙0-03楞伽合辙自序》
01
【序文】
《易(经)》,曰:“(能)盈(满——充满、包含——在)天地之间者(——的事物),唯(是)万物”。(既)然(这样),则虽(然能包含)在天地之(间的)万物者(——的种类),(众)多,(然)而,(都)可(以)以(——用——)“名(相与事)相”(之)一言,(来)尽(——全部——)蔽(——概括)。
02
【序文】
(现)今,夫(——句首发语词——)世(间)之人,以高(且)明者(——的事物),为天;(以)厚(且能承)载者(——的事物),为地,(以)巍然(——高大雄伟——且)突起者(——的事物),为山;(以)汪洋(——宽广无边——且)平演(——平缓地长流——)者(——的事物),为江海川渎;(以能)飞者(——的事物),为鸟;(以能跳)跃者(——的事物),为鱼;(以能)走者(——的事物),为兽;(以)林林总总(——杂乱众多——且)蔚蔚葱葱(——苍翠茂盛——)者(——的事物),为草木。
03
【序文】
“高明者(——的事物)”,是(事)相,而“天”,即(是)名(相)也;“博厚者”,是(事)相,而“地”,即(是)名(相)也;“巍然突起者”,是(事)相,而“山”,即(是)名(相)也;“汪洋(且)滉瀁(——水深广貌——)者”,是(事)相,而“江海川渎”,即(是)名(相)也;“飞(或)跃者”,是(事)相,而“鱼(或)鸟”,即(是)名(相)也;“奔驰者”,是(事)相,而“兽”,即(是)名(相)也;“林林总总者”,是(事)相,而“草木”,即(是)名(相)也。
04
【序文】
故,(可)知:天地之大,万物之多,统而论之,皆属(于)名(相与事)相,更(——再——)无别(——其余——的)法。是以(——因此),天,不自知(自己)为高明;地,不自知(自己)为广厚;山,不自知(自己)为突起;水,不自知(自己)为汪洋;鱼鸟,不自知(自己)为飞跃;兽,不自知(自己)为奔驰;草木,不自知(自己)为郁(郁葱)葱。
05
【序文】
然而,必(以)高明者(——的事物),为天:(必以)博厚者,为地:(必以)突起者,为山;(必以)汪洋者,为江海川渎;(必以)飞者,为鸟;(必以)跃者,为鱼;(必以奔)驰者,为兽;(必以)林林总总者,为草木,(总之,能因)一定(以某事相为相应的某名相)而不可移易(——改变——)者(——的事物),(是)何居(——呢)?皆是与(——跟——)天地并立而(且)为(——是——)万物之最灵(长)者(——的事物),名之曰“人”。是(故),人,与(——给——)天地(与)万物,安立种种名(相与)种种(事)相。(佛教,称)谓之(——事相——为)妄想(心所)建立(的假量);又,(称)谓之(——名相——为)意言(——第六意识所依托的名言、第六法尘——之)境(界)。
06
【序文】
其实,天地(与)万物,未(一开)始(就含)有种种(事)相,亦未(一开)始(就含)有种种名(相)也。既(然人类安)立(种种)名(相与事)相,于是乎(——那么),(人类,)焉(——于名相与事相中),陈(列出)卑高(之二边分别见);焉(——于名相与事相中),位(——同“立”——出)贵贱(之二边分别见);焉(——于名相与事相中),倾(倒出)有无(之二边分别见);焉(——于名相与事相中),(生出)妍丑(之二边分别见);焉(——于名相与事相中),立(生出)彼此(之二边分别见);焉(——于名相与事相中),兴(起)是非(之二边分别见),于是乎(——那么),(人类,)执(著)“此名(相的本质),非(是)彼名(相的本质);此(事)相(的本质),非(是)彼(事)相(的本质)”,(因)而,“彼彼此此、是是非非”(等)森然(——众多貌——的二边分别见),于自(己的妄想)心之间,柴立(——如枯木般独立——)矣。
07
【序文】
其(——人类——之)中(能)具有正法眼(——正知见——)者(——的圣人),以(——用——正)法眼,(来)观(察诸法),了知:“天地(与)万物(等)种种名(相与事)相,原(本)从(自己的)妄想(心所)建立,(因此,诸法——名相与事相,原)本非实(际含)有我(相)、人(相、众生相与寿者相等差别自性);(另外,诸法与诸妄想心,)本自(——本来就——共同包含一个)如如(——真如心)”。
08
【序文】
故,虽(然圣人),孑然(——孤独——地)处于(——包含在——)天地(与)万物之中,(然)而,天地(与)万物(等)种种名(相与事)相,不能(促使)其(——圣人的——)耳目,眩惑(——迷惑),(因)而,(圣人,)能会(解)“天地(与)万物(的外延),皆归于(——属于——)自己(的真如心——圆成自性——的外延)”,(因此,圣人,)不以彼(之法的差别自性),为彼(之法的本质);不以此(之法的差别自性),为此(之法的本质);不以是(之法的差别自性),为是(之法的本质);不以非(之法的差别自性),为非(之法的本质)。故,(不仅)天地(的本质),(是真)如(心),万物(的本质),(是真)如(心);而且,我、人(、众生与寿者等四相的本质),亦(是真)如(心)。
09
【序文】
于是乎,亦可指(——以——微小的)芥子(的本质),为(巨大的)须弥(山的本质);亦可(以)殇子(——未成年而死的人、短命的人——的本质),为(长)寿(的人的本质);亦可呼(——以——)马(的本质),为牛(的本质);亦可指天(的本质),作(为)地(的本质),(总之,圣人,)能见“天地(之间与)万物(之间),同根——一体”(之)真(理),不见“(天地之间与万物之间,因含)有丝毫(殊)异(的差别自性之本质),(而互)相(作)为障——(作)为碍”(之歪理)。故,(圣人,)能(证)得(能)随心——自在(、任意)——(地)旁礴(——旁薄、充塞、充满——)于万物之内(的)意生身(——自觉圣智、真如心)。“(因)而,(万)物(之所以)“莫能(促使圣人),拘(碍——生有限的法)”者(——的理由),(是:)由(于)“(圣人,证得)此(自觉圣智之)道“(的缘故)也。
10
【序文】
是(故),(可)知“名(相与事)相,皆乎(——从——自己的)妄想(心所)生“,(因)而,能了(知)” 名(相与事)相,(原)本非实(际含)有(差别自性)“(之正知见——正法眼——)者(的主体),名(为)”正智(与)如如“也。此名(相与事)相,(是)所以(——用来——作)为凡(夫与)圣(人之间)之通衢(——通街、四通八达且宽敞平坦的道路——)也。虽(然)此(楞伽)经所诠(释的内容),除(了)五法(以)外,(还分)别(——详细——地展)开(——说明——)三自性、八识、二无我(等其余法门),然(而),(其余法门的外延,)皆不出(离)于(——都属于——)五法(的外延)。
11
【序文】
所谓(的)“五法“者,谓:名(相)、(事)相、妄想(心)、正智(与)如如也。(所)言(的)”八识“者,谓: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含藏识也。(所)言(的)”三自性“者,谓:妄想自性、缘起自性、(圆)成自性也。”二无我“者,谓:人无我(与)法无我也。
12
【序文】
盖(——因为——)八识,是名(相与事)相,(且)是妄想(心);(并且,若)八识,转(变)成(四)智,(则四智,)即是正智,(且)是如如,(因此,)此八识(的外延),亦(属于)五法(的外延)也。(同理,)缘起自性,即(是)名(相与事)相;妄想自性,即(是)妄想(心);(圆)成自性,即(是)正智(与)如如,(因此,)三自性,亦(属于)五法也。(对)于名(相与事)相上,执(著)”我(含有差别自性) “(与)执(著)”法(含有差别自性)“,(能)执(著的主体),即(是)妄想(心),(所执著的)”我(与)法“,即(是)名(相与事)相;若以(——用——)正智,(来)了(知)”此我(与)法,(原)本空(——无含差别自性)“,(则)即证(得能觉悟)”(我与法等)二(者),空——无(含假)我(、无含差别自性)“(之义理)之真如(心——如如),是则(——因此),(二种有)我与(二种)无我,亦(属于)五法也。
13
【序文】
故,(若列)举五法,而(——则——)天地(与)万物,乃至世间、出世间(与)出世间上上(等)法,统摄(入——属于——五法得)无遗(漏)矣。故,(楞伽)经(的4-10章的10经文),云:“(不仅)此“五法”者,(包含其余后三门法——三自性、八识与二无我,)(而且,)声闻、缘觉、菩萨、如来、自觉圣智(及)诸地(的)次第——相续——(等)一切佛法,悉入(属于)其(——五法——)中“。是(故),(可)知:”(能)盈(满——充满、包含——在)天地之间者(——的事物),唯(是)万物,(然)而,天地(里的)万物,(都)不出(离——都属于——)名(相与事)相“。
14
【序文】
异生(——众生、凡夫——)之所(以)迷(惑——执著——二边分别见)者(——的理由),(就是)迷(惑——执著——)此(“诸法,含有差别自性“之俗谛);诸圣(人)之所(以觉)悟(自觉圣智)者(——的原因),(就是觉)悟此(”诸法,无含差别自性“之真谛)。以(——因——)何(缘)故?(详细说,凡夫,因)执(著)”名(相与事)相,为(——是——)实(际含)有(差别自性)“,而分(别——计著——)彼此、是非(等二边分别见)。由(于)彼此、是非(等二边分别见的外延),皆属(于自己的)妄想(心的外延),(就是说,)以(——因——)”(二边分别见,都)从(自己的)妄想(心所生)“(的缘)故,(佛,)说(执著二边分别见之行为),为迷(惑);(说能执著二边分别见的人)为异生(——凡夫)。(圣人,)若了(知)”(不仅)名(相与事)相,(原)本空(——无含差别自性);(而且,)妄想(心),(也)非(含)有(差别自性)“,则为(——证得——)正智,(并且,)为(——证得——)如如。以(——因——)”(自觉圣智,)从如如(与)正智(所生)“(的缘)故,(佛,)说(证得自觉圣智之行为),为(觉)悟;(说能证得自觉圣智的人),为诸圣(人)。
15
【序文】
此则(——因此),不唯(——不仅——)名(相),无(含固)定(不变的)名(相的差别自性),(事)相,无(含固)定(不变的事)相(的差别自性),(而且,)即(使是)凡(夫与)圣(人),亦无(含固)定(不变的差别自性之地)位,亦(都)属(于妄想心所)建立(的)名(相与事)相。故,一(旦——若——列)举名(相与事)相,而(——则——成)立五法。(若成)立五法,而(——则——)显(现)一(真如)心。(若)显(现)一(真如)心,而(——则——)一切佛法(的外延),皆入(属于)其(——一真如心的外延——)中矣。
16
【序文】
(禅宗)初(代)祖(师)达磨,云:“四卷(版本的)楞伽(经),可(以)以(——用来——)印(证——符合——真如)心“。是则(——因此),此(楞伽)经,为佛(与)佛(之间与)祖(师与)祖(师之间互)相传(授)——授受——之心印,(也是)如来禅(与)祖师禅所出自之(处)。故,(楞伽经,)以”(诸)佛(所)语(——说——的第一义)心(——自觉圣智)“,为宗(旨)也。第(——仅、只有——)此(楞伽)经,并摄(含藏教、通教、别教与圆教等)四教(的法门),通(含)收(法)性(宗与法)相(宗的义理)。
17
【序文】
然(而),(法)性(宗与法)相(宗等)二宗(派),虽(然)堂皇(——喻指本质),无(殊)异,(然)而,户牖(——喻指外延),各(自推)开。(详细说,)从上(——以上——二宗的)诸(讲)师(里讲)解此(楞伽)经者(——的讲师),或(——要么),(若法性宗的人,)依(据法)性(宗的义理),以(——来——讲)解(法)相,而(——则——)宗(崇法)相者(——的人),则执(——依据——法)相(宗的义理),以(——来——诘)难(法)性(宗的人);或(——要么),(若法相宗的人,)依(据法)相(宗的义理),以(——来——讲)解(法)性,而(——则——)宗(崇法)性者(——的人),则执(——依据——法)性(宗的义理),以(——来——证)破(法)相(宗的人)。
18
【序文】
故,(像对待)主(人一样地对待法性宗的)马鸣(菩萨)者(——的人),(像对待)宾(客一样地对待)护法(论师);宗(崇)护法(论师)者(——的人),诋(毁)马鸣(菩萨),(即是)所谓(的)“(互相)操戈入室(——深入对方领域,利用对方的论点或方法来反驳对方),祸起萧墙(——祸乱发生于萧蔷的内部)“。此(二宗门人),皆(是):”(因)不通(达)‘(诸法,都)唯(是真如)心(或)唯(是含藏)识,(所显现的假量)’(之)宗(旨),(而把真如心之同)一(件事),(看似)而(——为——真如心之法性与含藏识之法相宗)二(件事),(实际上,以上)二(件事的本质),而(——为——真如心之同)一(件事)“者(——的人——)也。
19
【序文】
故,凡(是)值(遇楞伽)经之(——里的——法)性(与法)相(等二宗)分途(——区别——之)处,(我释通润,)双引(——兼引用、都引用——法)性(宗与法)相(宗等二宗的言语片段),并(且解)释之。(二宗的义理,如星、月(一样)皎(白),各有指归(——主旨、意向),(因此,我,)务(必)令(法)性(与法)相(等)二宗(的义理),如车(的)两轮,并行不悖(——不互相违背),(就是说,)此(融会贯通二宗的义理),(是)余(——我——)之深意(——深微的用意——)也。故,(我把自己对于楞伽经的注疏,)命名(为)《(楞伽)合辙》。若由此(《楞伽合辙》之车)辙,而(——则——)登(上“自心现量“之)路。(若)由此(”自心现量“之)路,而(——则——)登(入原本)不可(入)往之楞伽山(山)顶,(若登入山顶,)则一蹴(——一抬脚——就)可(走)到(楞伽城),(总之,)尚(——还——)有何艰险之(阻碍)哉?
(当)时(在大明朝)天启(的)辛酉岁(——年——)夏(季)五(月份的)端阳(——端午——节以)后(的)三日,于天界(寺的)讲堂),(号)二楞庵(的)释通润,(所)谨识(——郑重地记叙)
01
【序文】
《易(经)》,曰:“(能)盈(满——充满、包含——在)天地之间者(——的事物),唯(是)万物”。(既)然(这样),则虽(然能包含)在天地之(间的)万物者(——的种类),(众)多,(然)而,(都)可(以)以(——用——)“名(相与事)相”(之)一言,(来)尽(——全部——)蔽(——概括)。
02
【序文】
(现)今,夫(——句首发语词——)世(间)之人,以高(且)明者(——的事物),为天;(以)厚(且能承)载者(——的事物),为地,(以)巍然(——高大雄伟——且)突起者(——的事物),为山;(以)汪洋(——宽广无边——且)平演(——平缓地长流——)者(——的事物),为江海川渎;(以能)飞者(——的事物),为鸟;(以能跳)跃者(——的事物),为鱼;(以能)走者(——的事物),为兽;(以)林林总总(——杂乱众多——且)蔚蔚葱葱(——苍翠茂盛——)者(——的事物),为草木。
03
【序文】
“高明者(——的事物)”,是(事)相,而“天”,即(是)名(相)也;“博厚者”,是(事)相,而“地”,即(是)名(相)也;“巍然突起者”,是(事)相,而“山”,即(是)名(相)也;“汪洋(且)滉瀁(——水深广貌——)者”,是(事)相,而“江海川渎”,即(是)名(相)也;“飞(或)跃者”,是(事)相,而“鱼(或)鸟”,即(是)名(相)也;“奔驰者”,是(事)相,而“兽”,即(是)名(相)也;“林林总总者”,是(事)相,而“草木”,即(是)名(相)也。
04
【序文】
故,(可)知:天地之大,万物之多,统而论之,皆属(于)名(相与事)相,更(——再——)无别(——其余——的)法。是以(——因此),天,不自知(自己)为高明;地,不自知(自己)为广厚;山,不自知(自己)为突起;水,不自知(自己)为汪洋;鱼鸟,不自知(自己)为飞跃;兽,不自知(自己)为奔驰;草木,不自知(自己)为郁(郁葱)葱。
05
【序文】
然而,必(以)高明者(——的事物),为天:(必以)博厚者,为地:(必以)突起者,为山;(必以)汪洋者,为江海川渎;(必以)飞者,为鸟;(必以)跃者,为鱼;(必以奔)驰者,为兽;(必以)林林总总者,为草木,(总之,能因)一定(以某事相为相应的某名相)而不可移易(——改变——)者(——的事物),(是)何居(——呢)?皆是与(——跟——)天地并立而(且)为(——是——)万物之最灵(长)者(——的事物),名之曰“人”。是(故),人,与(——给——)天地(与)万物,安立种种名(相与)种种(事)相。(佛教,称)谓之(——事相——为)妄想(心所)建立(的假量);又,(称)谓之(——名相——为)意言(——第六意识所依托的名言、第六法尘——之)境(界)。
06
【序文】
其实,天地(与)万物,未(一开)始(就含)有种种(事)相,亦未(一开)始(就含)有种种名(相)也。既(然人类安)立(种种)名(相与事)相,于是乎(——那么),(人类,)焉(——于名相与事相中),陈(列出)卑高(之二边分别见);焉(——于名相与事相中),位(——同“立”——出)贵贱(之二边分别见);焉(——于名相与事相中),倾(倒出)有无(之二边分别见);焉(——于名相与事相中),(生出)妍丑(之二边分别见);焉(——于名相与事相中),立(生出)彼此(之二边分别见);焉(——于名相与事相中),兴(起)是非(之二边分别见),于是乎(——那么),(人类,)执(著)“此名(相的本质),非(是)彼名(相的本质);此(事)相(的本质),非(是)彼(事)相(的本质)”,(因)而,“彼彼此此、是是非非”(等)森然(——众多貌——的二边分别见),于自(己的妄想)心之间,柴立(——如枯木般独立——)矣。
07
【序文】
其(——人类——之)中(能)具有正法眼(——正知见——)者(——的圣人),以(——用——正)法眼,(来)观(察诸法),了知:“天地(与)万物(等)种种名(相与事)相,原(本)从(自己的)妄想(心所)建立,(因此,诸法——名相与事相,原)本非实(际含)有我(相)、人(相、众生相与寿者相等差别自性);(另外,诸法与诸妄想心,)本自(——本来就——共同包含一个)如如(——真如心)”。
08
【序文】
故,虽(然圣人),孑然(——孤独——地)处于(——包含在——)天地(与)万物之中,(然)而,天地(与)万物(等)种种名(相与事)相,不能(促使)其(——圣人的——)耳目,眩惑(——迷惑),(因)而,(圣人,)能会(解)“天地(与)万物(的外延),皆归于(——属于——)自己(的真如心——圆成自性——的外延)”,(因此,圣人,)不以彼(之法的差别自性),为彼(之法的本质);不以此(之法的差别自性),为此(之法的本质);不以是(之法的差别自性),为是(之法的本质);不以非(之法的差别自性),为非(之法的本质)。故,(不仅)天地(的本质),(是真)如(心),万物(的本质),(是真)如(心);而且,我、人(、众生与寿者等四相的本质),亦(是真)如(心)。
09
【序文】
于是乎,亦可指(——以——微小的)芥子(的本质),为(巨大的)须弥(山的本质);亦可(以)殇子(——未成年而死的人、短命的人——的本质),为(长)寿(的人的本质);亦可呼(——以——)马(的本质),为牛(的本质);亦可指天(的本质),作(为)地(的本质),(总之,圣人,)能见“天地(之间与)万物(之间),同根——一体”(之)真(理),不见“(天地之间与万物之间,因含)有丝毫(殊)异(的差别自性之本质),(而互)相(作)为障——(作)为碍”(之歪理)。故,(圣人,)能(证)得(能)随心——自在(、任意)——(地)旁礴(——旁薄、充塞、充满——)于万物之内(的)意生身(——自觉圣智、真如心)。“(因)而,(万)物(之所以)“莫能(促使圣人),拘(碍——生有限的法)”者(——的理由),(是:)由(于)“(圣人,证得)此(自觉圣智之)道“(的缘故)也。
10
【序文】
是(故),(可)知“名(相与事)相,皆乎(——从——自己的)妄想(心所)生“,(因)而,能了(知)” 名(相与事)相,(原)本非实(际含)有(差别自性)“(之正知见——正法眼——)者(的主体),名(为)”正智(与)如如“也。此名(相与事)相,(是)所以(——用来——作)为凡(夫与)圣(人之间)之通衢(——通街、四通八达且宽敞平坦的道路——)也。虽(然)此(楞伽)经所诠(释的内容),除(了)五法(以)外,(还分)别(——详细——地展)开(——说明——)三自性、八识、二无我(等其余法门),然(而),(其余法门的外延,)皆不出(离)于(——都属于——)五法(的外延)。
11
【序文】
所谓(的)“五法“者,谓:名(相)、(事)相、妄想(心)、正智(与)如如也。(所)言(的)”八识“者,谓: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含藏识也。(所)言(的)”三自性“者,谓:妄想自性、缘起自性、(圆)成自性也。”二无我“者,谓:人无我(与)法无我也。
12
【序文】
盖(——因为——)八识,是名(相与事)相,(且)是妄想(心);(并且,若)八识,转(变)成(四)智,(则四智,)即是正智,(且)是如如,(因此,)此八识(的外延),亦(属于)五法(的外延)也。(同理,)缘起自性,即(是)名(相与事)相;妄想自性,即(是)妄想(心);(圆)成自性,即(是)正智(与)如如,(因此,)三自性,亦(属于)五法也。(对)于名(相与事)相上,执(著)”我(含有差别自性) “(与)执(著)”法(含有差别自性)“,(能)执(著的主体),即(是)妄想(心),(所执著的)”我(与)法“,即(是)名(相与事)相;若以(——用——)正智,(来)了(知)”此我(与)法,(原)本空(——无含差别自性)“,(则)即证(得能觉悟)”(我与法等)二(者),空——无(含假)我(、无含差别自性)“(之义理)之真如(心——如如),是则(——因此),(二种有)我与(二种)无我,亦(属于)五法也。
13
【序文】
故,(若列)举五法,而(——则——)天地(与)万物,乃至世间、出世间(与)出世间上上(等)法,统摄(入——属于——五法得)无遗(漏)矣。故,(楞伽)经(的4-10章的10经文),云:“(不仅)此“五法”者,(包含其余后三门法——三自性、八识与二无我,)(而且,)声闻、缘觉、菩萨、如来、自觉圣智(及)诸地(的)次第——相续——(等)一切佛法,悉入(属于)其(——五法——)中“。是(故),(可)知:”(能)盈(满——充满、包含——在)天地之间者(——的事物),唯(是)万物,(然)而,天地(里的)万物,(都)不出(离——都属于——)名(相与事)相“。
14
【序文】
异生(——众生、凡夫——)之所(以)迷(惑——执著——二边分别见)者(——的理由),(就是)迷(惑——执著——)此(“诸法,含有差别自性“之俗谛);诸圣(人)之所(以觉)悟(自觉圣智)者(——的原因),(就是觉)悟此(”诸法,无含差别自性“之真谛)。以(——因——)何(缘)故?(详细说,凡夫,因)执(著)”名(相与事)相,为(——是——)实(际含)有(差别自性)“,而分(别——计著——)彼此、是非(等二边分别见)。由(于)彼此、是非(等二边分别见的外延),皆属(于自己的)妄想(心的外延),(就是说,)以(——因——)”(二边分别见,都)从(自己的)妄想(心所生)“(的缘)故,(佛,)说(执著二边分别见之行为),为迷(惑);(说能执著二边分别见的人)为异生(——凡夫)。(圣人,)若了(知)”(不仅)名(相与事)相,(原)本空(——无含差别自性);(而且,)妄想(心),(也)非(含)有(差别自性)“,则为(——证得——)正智,(并且,)为(——证得——)如如。以(——因——)”(自觉圣智,)从如如(与)正智(所生)“(的缘)故,(佛,)说(证得自觉圣智之行为),为(觉)悟;(说能证得自觉圣智的人),为诸圣(人)。
15
【序文】
此则(——因此),不唯(——不仅——)名(相),无(含固)定(不变的)名(相的差别自性),(事)相,无(含固)定(不变的事)相(的差别自性),(而且,)即(使是)凡(夫与)圣(人),亦无(含固)定(不变的差别自性之地)位,亦(都)属(于妄想心所)建立(的)名(相与事)相。故,一(旦——若——列)举名(相与事)相,而(——则——成)立五法。(若成)立五法,而(——则——)显(现)一(真如)心。(若)显(现)一(真如)心,而(——则——)一切佛法(的外延),皆入(属于)其(——一真如心的外延——)中矣。
16
【序文】
(禅宗)初(代)祖(师)达磨,云:“四卷(版本的)楞伽(经),可(以)以(——用来——)印(证——符合——真如)心“。是则(——因此),此(楞伽)经,为佛(与)佛(之间与)祖(师与)祖(师之间互)相传(授)——授受——之心印,(也是)如来禅(与)祖师禅所出自之(处)。故,(楞伽经,)以”(诸)佛(所)语(——说——的第一义)心(——自觉圣智)“,为宗(旨)也。第(——仅、只有——)此(楞伽)经,并摄(含藏教、通教、别教与圆教等)四教(的法门),通(含)收(法)性(宗与法)相(宗的义理)。
17
【序文】
然(而),(法)性(宗与法)相(宗等)二宗(派),虽(然)堂皇(——喻指本质),无(殊)异,(然)而,户牖(——喻指外延),各(自推)开。(详细说,)从上(——以上——二宗的)诸(讲)师(里讲)解此(楞伽)经者(——的讲师),或(——要么),(若法性宗的人,)依(据法)性(宗的义理),以(——来——讲)解(法)相,而(——则——)宗(崇法)相者(——的人),则执(——依据——法)相(宗的义理),以(——来——诘)难(法)性(宗的人);或(——要么),(若法相宗的人,)依(据法)相(宗的义理),以(——来——讲)解(法)性,而(——则——)宗(崇法)性者(——的人),则执(——依据——法)性(宗的义理),以(——来——证)破(法)相(宗的人)。
18
【序文】
故,(像对待)主(人一样地对待法性宗的)马鸣(菩萨)者(——的人),(像对待)宾(客一样地对待)护法(论师);宗(崇)护法(论师)者(——的人),诋(毁)马鸣(菩萨),(即是)所谓(的)“(互相)操戈入室(——深入对方领域,利用对方的论点或方法来反驳对方),祸起萧墙(——祸乱发生于萧蔷的内部)“。此(二宗门人),皆(是):”(因)不通(达)‘(诸法,都)唯(是真如)心(或)唯(是含藏)识,(所显现的假量)’(之)宗(旨),(而把真如心之同)一(件事),(看似)而(——为——真如心之法性与含藏识之法相宗)二(件事),(实际上,以上)二(件事的本质),而(——为——真如心之同)一(件事)“者(——的人——)也。
19
【序文】
故,凡(是)值(遇楞伽)经之(——里的——法)性(与法)相(等二宗)分途(——区别——之)处,(我释通润,)双引(——兼引用、都引用——法)性(宗与法)相(宗等二宗的言语片段),并(且解)释之。(二宗的义理,如星、月(一样)皎(白),各有指归(——主旨、意向),(因此,我,)务(必)令(法)性(与法)相(等)二宗(的义理),如车(的)两轮,并行不悖(——不互相违背),(就是说,)此(融会贯通二宗的义理),(是)余(——我——)之深意(——深微的用意——)也。故,(我把自己对于楞伽经的注疏,)命名(为)《(楞伽)合辙》。若由此(《楞伽合辙》之车)辙,而(——则——)登(上“自心现量“之)路。(若)由此(”自心现量“之)路,而(——则——)登(入原本)不可(入)往之楞伽山(山)顶,(若登入山顶,)则一蹴(——一抬脚——就)可(走)到(楞伽城),(总之,)尚(——还——)有何艰险之(阻碍)哉?
(当)时(在大明朝)天启(的)辛酉岁(——年——)夏(季)五(月份的)端阳(——端午——节以)后(的)三日,于天界(寺的)讲堂),(号)二楞庵(的)释通润,(所)谨识(——郑重地记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