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有很多人不知道,在中国明朝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个罕见却颇具戏剧性的外交片段,这个片段并没有被《明史录》等官方文献记载,却在西方世界中被清晰的写进了一本西班牙外交官的回忆录。
奥斯曼帝国的崛起:
14世纪末,整个欧洲都在发抖,不是因为气候不是因为瘟疫,而是因为东边出现了一只猛虎,正一步一步撕裂基督教世界的边疆。别误会,这只猛虎还不是中国,它的名字叫奥斯曼帝国
当时的奥斯曼帝国如日中天,它们吞并了塞尔维亚,围困了拜占庭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在1396年的尼克波利斯战役中,更是重创由法国匈牙利等国组成的十字军联军。而西方基督教国家几乎无一不是奥斯曼的手下败将,整个欧洲被土耳其铁蹄踩得遍体鳞伤,瑟瑟发抖,拜占庭帝国已经风雨飘摇,岌岌可危
帖木儿帝国的出现:
也就在此时,剧情突然反转,1402年东方又来了一股强大力量,别误会,这还不是中国,而是帖木儿帝国。这个帖木儿王朝的疆域横跨今天的中亚五国、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北部、印度北部、伊拉克、叙利亚东部,以及土耳其和高加索的部分地区,其历史中心位于乌兹别克斯坦
帖木儿王朝轻松的击败了奥斯曼帝国的主力部队。在安卡拉战役中,帖木儿不仅俘虏了奥斯曼的苏丹,巴耶济德一世,还一度打败了奥斯曼对东欧的压制。这是意料之外的事情。帖木儿等于间接的拯救了欧洲人,尤其是拜占庭帝国。史学家们普遍认为,帖木儿的入侵和对奥斯曼帝国的胜利,将拜占庭帝国的灭亡推迟了半个世纪
欧洲国家的外交行动:
这时,西方开始对帖木儿王朝刮目相看,这个帖木儿王朝是什么鬼,居然如此能打。于是包括卡斯地蒂亚王国,也就是现今西班牙在内的多个欧洲国家纷纷派出外交使团,试图与帖木儿接触,以牵制奥斯曼
克拉维霍的出使:
背景故事就介绍到这里,下面开始说正事。1403年,卡斯蒂利亚王朝派遣了一名叫克拉维霍的外交官,出使帖木儿帝国,此人是作为西方世界最早与中亚帝国建立正式接触的代表之一。在1404年9月抵达了帖木儿王朝
明朝使团的到来:
然而,克拉维霍到帖木儿后,却发生了一件让他目瞪口呆的事儿。因为这时,一支来自中华帝国的外交使团,也抵达了帖木儿帝国的首都。这批使节来自大明永乐朝,根据克拉维霍的记录,他们衣着华丽态度坚决,进入帖木儿的皇宫后,趾高气扬的直接质问帖木儿,“你们为何长达7年的时间,都没有按时向天朝纳贡”?要知道帖木儿可不是小角色,他刚打赢了奥斯曼正踌躇满志,却在明朝的使者面前被当面斥责。克拉维霍在他的使节日志《出使帖木儿》记中写道,这些东方使者让他感受到一种“隐匿在更东方的更庞大的帝国气场”
帖木儿的反应:
他们那种自信和要求,让帖木儿一时间都没敢发作,只是冷笑着回应:我会亲自将贡品带去见你们的。当然,这句话听起来像是服软,实则是话中带刺。意思是等我哪天打进了中国,再亲自上供
耐人寻味的是,这段外交事件并没有被《明实录》或是中国的主流史料记载,而明朝确实在永乐年间派出了大量使团,其中还包括郑和下西洋、通史朝鲜、日本、安南、琉球等。但与帖木儿王朝的这次互动,却没有留下系统的记录,反倒是西方人克拉维霍用一支笔把这段明朝不在乎的外交事件写进了欧洲的外交史。这也让人反思,有多少我们不知道的强势出击,其实早已经被记在别人的账本里了,只是我们自己忘了
事件的后续影响:
有学者推测,帖木儿在于明朝始节交锋后,确实萌生过东征明朝的想法,他甚至动员大军准备入侵,但是在次年,也就是1405年,他突然就病逝于远征途中,计划彻底夭折
帖木儿死后,他的帝国很快陷入内乱。直到1413年,帖木儿的继承人沙鲁克登基,又重新恢复了与中国的外交关系,继续老老实实的向明朝纳贡。从时间线看,克拉维霍在1460年离开了萨马尔罕,而帖木儿死于1405年。也就是说,这位使者亲自经历了一场帝国更替的关键时刻,也将中国天朝上国的威严见证在了自己的纸上。这一故事在中国史书上并没有留下太多记载。但是在欧洲人的笔下。明朝时间那股不怒自威的姿态,却被真实且震撼的记录了下来。克拉维霍也许不知道,自己记下的不只是外交场面,而是一次被世件见证的东方秩序。只是这次事件在大明朝的眼中,或许觉得不值一提,也就没有记载


奥斯曼帝国的崛起:
14世纪末,整个欧洲都在发抖,不是因为气候不是因为瘟疫,而是因为东边出现了一只猛虎,正一步一步撕裂基督教世界的边疆。别误会,这只猛虎还不是中国,它的名字叫奥斯曼帝国
当时的奥斯曼帝国如日中天,它们吞并了塞尔维亚,围困了拜占庭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在1396年的尼克波利斯战役中,更是重创由法国匈牙利等国组成的十字军联军。而西方基督教国家几乎无一不是奥斯曼的手下败将,整个欧洲被土耳其铁蹄踩得遍体鳞伤,瑟瑟发抖,拜占庭帝国已经风雨飘摇,岌岌可危
帖木儿帝国的出现:
也就在此时,剧情突然反转,1402年东方又来了一股强大力量,别误会,这还不是中国,而是帖木儿帝国。这个帖木儿王朝的疆域横跨今天的中亚五国、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北部、印度北部、伊拉克、叙利亚东部,以及土耳其和高加索的部分地区,其历史中心位于乌兹别克斯坦
帖木儿王朝轻松的击败了奥斯曼帝国的主力部队。在安卡拉战役中,帖木儿不仅俘虏了奥斯曼的苏丹,巴耶济德一世,还一度打败了奥斯曼对东欧的压制。这是意料之外的事情。帖木儿等于间接的拯救了欧洲人,尤其是拜占庭帝国。史学家们普遍认为,帖木儿的入侵和对奥斯曼帝国的胜利,将拜占庭帝国的灭亡推迟了半个世纪
欧洲国家的外交行动:
这时,西方开始对帖木儿王朝刮目相看,这个帖木儿王朝是什么鬼,居然如此能打。于是包括卡斯地蒂亚王国,也就是现今西班牙在内的多个欧洲国家纷纷派出外交使团,试图与帖木儿接触,以牵制奥斯曼
克拉维霍的出使:
背景故事就介绍到这里,下面开始说正事。1403年,卡斯蒂利亚王朝派遣了一名叫克拉维霍的外交官,出使帖木儿帝国,此人是作为西方世界最早与中亚帝国建立正式接触的代表之一。在1404年9月抵达了帖木儿王朝
明朝使团的到来:
然而,克拉维霍到帖木儿后,却发生了一件让他目瞪口呆的事儿。因为这时,一支来自中华帝国的外交使团,也抵达了帖木儿帝国的首都。这批使节来自大明永乐朝,根据克拉维霍的记录,他们衣着华丽态度坚决,进入帖木儿的皇宫后,趾高气扬的直接质问帖木儿,“你们为何长达7年的时间,都没有按时向天朝纳贡”?要知道帖木儿可不是小角色,他刚打赢了奥斯曼正踌躇满志,却在明朝的使者面前被当面斥责。克拉维霍在他的使节日志《出使帖木儿》记中写道,这些东方使者让他感受到一种“隐匿在更东方的更庞大的帝国气场”
帖木儿的反应:
他们那种自信和要求,让帖木儿一时间都没敢发作,只是冷笑着回应:我会亲自将贡品带去见你们的。当然,这句话听起来像是服软,实则是话中带刺。意思是等我哪天打进了中国,再亲自上供
耐人寻味的是,这段外交事件并没有被《明实录》或是中国的主流史料记载,而明朝确实在永乐年间派出了大量使团,其中还包括郑和下西洋、通史朝鲜、日本、安南、琉球等。但与帖木儿王朝的这次互动,却没有留下系统的记录,反倒是西方人克拉维霍用一支笔把这段明朝不在乎的外交事件写进了欧洲的外交史。这也让人反思,有多少我们不知道的强势出击,其实早已经被记在别人的账本里了,只是我们自己忘了
事件的后续影响:
有学者推测,帖木儿在于明朝始节交锋后,确实萌生过东征明朝的想法,他甚至动员大军准备入侵,但是在次年,也就是1405年,他突然就病逝于远征途中,计划彻底夭折
帖木儿死后,他的帝国很快陷入内乱。直到1413年,帖木儿的继承人沙鲁克登基,又重新恢复了与中国的外交关系,继续老老实实的向明朝纳贡。从时间线看,克拉维霍在1460年离开了萨马尔罕,而帖木儿死于1405年。也就是说,这位使者亲自经历了一场帝国更替的关键时刻,也将中国天朝上国的威严见证在了自己的纸上。这一故事在中国史书上并没有留下太多记载。但是在欧洲人的笔下。明朝时间那股不怒自威的姿态,却被真实且震撼的记录了下来。克拉维霍也许不知道,自己记下的不只是外交场面,而是一次被世件见证的东方秩序。只是这次事件在大明朝的眼中,或许觉得不值一提,也就没有记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