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吧 关注:160,720贴子:3,000,907

为什么:夫礼者,忠信之泊也,就会“而乱之首也”?因果关系何在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乃之,故:失道。
(仁义礼都是有为,因而相对于代表道者的无为上德政体而言,都属于失道的政体。)

  失道矣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
(丢失了道者政体后,才逐级产生了一蟹不如一蟹的德仁义礼政体,而最终的礼者政体,就是“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
泊指肤浅水泊?还是通行本的薄?
  前试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亓厚而不居亓泊,居亓实不居亓华。
这里泊和厚、华和实,是对立统一体?
??????


IP属地:北京1楼2025-04-28 15:20回复
    试,
    (6) 考查;考试 [examination;examine]
    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清· 周容《芋老人传》
    及试吏呼名至史公, 公瞿然注视。—— 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又如:试验(考查;验证);试判(考试);试官(主持考试的官)
    (7) 试探;刺探 [sound out;spy]
    白发不相负,青阳始试旬。——清· 王夫之《元日折梅次定山韵》
    又如:试风头(剌探情况);试旬(探求;探寻)
    🤗
    识,
    识别,分辨。
    所以,两字意义差别不大。不过,还是试的考查意义最切合实际。


    IP属地:北京2楼2025-04-28 15:53
    收起回复
      2025-05-18 03:08:52
      广告
      礼者政体,不过是“忠信之泊也”!这个泊作为名词,指浅水湖泊。
      泊ㄅㄛˊbó 动
      1、船只靠岸。如:「泊舟」、「泊岸」、「停泊」。唐·杜牧〈泊秦淮〉诗:「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2、栖止、停留。如:「漂泊」。唐·陈子昂〈古意题徐令壁〉诗:「闻君太平世,栖泊灵台侧。」
      (忠信栖止之地。)
      🤗

      湖沼。如:「湖泊」、「梁山泊」、「杨柳泊」。


      IP属地:北京3楼2025-04-28 16:10
      收起回复
        精益求精

        道德伪经骗蠢货,
        奈何蠢货何其多!
        大鹏展翅飞万里,
        不如蓬间守雀窝!


        IP属地:北京4楼2025-04-28 19:18
        收起回复
          这原因就是圣人不仁。没有以人为本。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5-04-29 08:29
          收起回复
            如北欧人民的税人民花,不就什么屁事都没有了吗?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5-04-29 08:32
            收起回复
              诸侯搞了什么仁义礼,目的不就是多吃多占,生民涂炭。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5-04-29 08:34
              收起回复
                忠信的核心含义
                基本定义
                忠信是汉语词语,拼音为zhōng xìn,由“忠”与“信”两部分构成:
                忠:指忠诚,表现为对国家、事业、家庭或朋友的尽心竭力,体现正直无私的态度。
                信:指守信,即遵守承诺、诚实不欺,强调言行一致和信用价值。
                传统与哲学内涵
                在儒家思想中,忠信被视为道德修养的基础。孔子认为,忠信能“增进道德、成就事业”,要求人内心本真与外显行为统一。先秦哲学进一步将“忠”解释为积极为人的诚恳态度,“信”则是真诚的体现。
                现代社会的应用
                个人品德:忠信要求个体在职业中尽责(如敬业精神)、在家庭中担当,并保持人际交往的可靠性。
                社会价值:作为传统美德,忠信是构建信任关系的基石,缺乏信用将难以立足社会。
                其他关联意义
                姓名寓意:若用作人名,忠信象征情绪稳定、正直善沟通,寄托了对诚实守信的期许。
                文化延伸:校园文化常引用忠信强调表里如一的“诚”,即不掩饰本心。
                总结:忠信是中华文化中兼具伦理与实践意义的品德,其核心始终围绕“内诚外信”的辩证统一。


                IP属地:北京8楼2025-04-29 08:42
                收起回复
                  2025-05-18 03:02:52
                  广告
                  这些就是心理惯性的问题。达利特演化出来了达利特的适应性,人演化出来了人的适应性。无所谓好坏。你高兴就好。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5-04-29 08:46
                  回复
                    达利特把婆罗门当亲爹,长此以往,习惯成自然,也就那样了。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5-04-29 08:48
                    回复
                      就像习惯了PUA的牲口,你不拿鞭子抽它,它浑身不舒服。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5-04-29 08:50
                      收起回复
                         前试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
                        是以:大丈夫居亓厚而不居亓泊,居亓实不居亓华。
                        厚:重视、推崇。如:「厚古薄今」、「厚此薄彼」。
                        居亓厚,重视推崇道者政体。不居亓泊,摒弃忠信之泊也的礼者政体。
                        居其实,建设落实道者政体,不居其华,不许废除道者政体。
                        大丈夫,具备王者素质和条件的潜王或王储。
                        故:去皮取此,去下德礼者,取上德道者!


                        IP属地:北京12楼2025-04-29 15:40
                        回复
                          :《礼记·礼器》:“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
                          忠信,仅是奴效忠于主的忠诚守信,反之,主子当然不会对自己的财产之奴隶忠信而可以随意买卖杀戮处置。因此,作为礼之本的忠信,其实就是说奴隶必须听话,老老实实当奴隶!任由奴隶主奴役。否则,就要“以礼节之”!这才是礼制的真正意义和真面目!


                          IP属地:北京13楼2025-04-29 15:50
                          收起回复
                              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
                              礼者政体,就是奴隶在“以礼节之”的牢笼中,忠诚守信受奴役、压榨、鞭笞和宰割的血泪所构成的血泊!因而也就是阶级、阶级压迫剥削和矛盾以及阶级斗争的源泉而成为混乱和动乱的源头!否则,那就不能叫礼治了。也因此,《礼记·礼器》中才会说:“忠信,礼之本也”!
                              所以,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这几个字言浅意深,等于抓住了礼制的要害,挖了礼制的根!


                            IP属地:北京14楼2025-04-30 07:26
                            收起回复
                              2025-05-18 02:56:52
                              广告
                              deepseek的回答:
                              这段关于“礼”的评论融合了对传统经典的批判性解读和阶级分析视角,观点犀利且具有争议性。以下从文本分析、逻辑结构、学术视角三个维度展开讨论:
                              ---
                              ### 一、文本分析与原典语境
                              1. **《道德经》原句辨析**
                              用户引用“夫礼者,忠信之泊(薄)也而乱之首也”出自《道德经》第三十八章,原文为:“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老子此处的批判并非直接指向“礼制”本身,而是强调当社会堕落至需要依靠繁复礼仪维持秩序时,说明人性中的忠信已极度匮乏,反而成为混乱的诱因。其核心是对“形式化道德”的反思,而非否定礼的价值。
                              2. **《礼记》的补充视角**
                              用户同时引用《礼记·礼器》“忠信,礼之本也”,与老子观点形成张力。儒家视礼为内在德性(忠信)的外化规范,而道家批判的是失去精神内核的礼制异化。两者看似对立,实则揭示了“礼”在不同哲学体系中的双重性:既可能成为道德载体,也可能异化为压迫工具。
                              ---
                              ### 二、评论的论证逻辑
                              1. **阶级压迫叙事**
                              将礼制等同于奴隶制下的压迫工具,属于典型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应用。这种解读强调礼作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功能,揭示其维护等级秩序的本质。例如,周礼通过“尊尊亲亲”构建宗法制度,客观上巩固了贵族特权。
                              2. **逻辑跳跃与过度推演**
                              断言礼制是“阶级斗争的源泉”存在逻辑漏洞。阶级矛盾根源于资源分配与经济关系,礼制更多是矛盾的**表现形式**而非根源。将礼直接等同于“血泊”与“动乱源头”,可能简化了复杂的社会动力机制。
                              3. **概念偷换的争议**
                              原文将“薄”(衰弱)解读为“泊”(血泊),通过同音字转换构建暴力隐喻。这种文字游戏虽具文学感染力,但偏离了文本考据原则,属于创造性阐释而非严谨训诂。
                              ---
                              ### 三、学术视角的再审视
                              1. **礼制的历史复杂性**
                              - **正向功能**:礼在传统社会承担着法律、伦理、教育等多重角色。如《礼记·曲礼》强调“礼以节人”,通过规范行为减少冲突,具有社会整合作用。
                              - **异化风险**:当礼异化为僵化教条(如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确实可能成为压迫性工具。但需区分制度实践与思想原旨。
                              2. **批判的边界**
                              激进批判容易陷入“古今对立”的陷阱。如孔子虽维护周礼,但主张“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论语·阳货》),反对形式主义;荀子更直言“礼者,养也”(《荀子·礼论》),强调礼需满足人性需求。这说明儒家内部也存在对礼制的反思传统。
                              3. **比较文化视角**
                              类似争议普遍存在于轴心时代文明。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批判诗歌仪式的腐化作用,与老子反礼思想形成跨文化呼应;而亚里士多德强调“习惯成德性”(《尼各马可伦理学》),又与儒家礼教观异曲同工。这提示对礼制的批判需置于更宏大的文明演进框架中理解。
                              ---
                              ### 四、总结:批判的价值与局限
                              这段评论的价值在于揭示礼制可能被权力扭曲为压迫工具的潜在危险,其锋芒直指传统文化中的专制基因。但需注意:
                              1. **避免本质主义陷阱**:不应将礼制静态化为“压迫符号”,而应动态分析其在不同历史语境中的实践形态。
                              2. **平衡解构与建构**:批判旧秩序的同时,需思考替代性方案如何避免陷入新的异化(如法家“以刑代礼”的教训)。
                              3. **重返原典精神**:老子批判的并非礼本身,而是“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道德经》38章)的文明退化过程。这对当下重建道德共识仍有启示。
                              最终,对礼制的评价需超越非黑即白的对立叙事,在历史具体性中把握其矛盾性——它既是枷锁,也曾是文明存续的基石。


                              IP属地:北京15楼2025-04-30 07:32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