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学校似乎特别注重对“榜样”的宣传,给保研、入党、竞赛获奖、绩点等贴上优秀的标签,鞭策学生去奔着这些目标努力,巴不得每个学生都去努力拿到这些东西。诚然作为大学生确实可以以这些为目标,在实现的过程中提升自己。可是当动不动每个学生口中都是“保研”“入党”“竞赛”等字眼时,我们是不是有理由怀疑这种优绩主义(我感觉甚至并不是真正的优绩主义 毕竟这些内容的水分大家心里有数)氛围下的学生个体对于这些“优绩”的理解完完全全停留在“我想要去得到这些东西”而非主动思考:“这些对我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好处”“我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些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吗?”
班级、学校、学院以及“榜样”这几方刻意营造这种氛围,使得学生争先恐后的追赶这些目标,专注于取得结果而忽视了努力的过程,但要知道太过于急功近利往往会沉不下心来去认真做当下的事情,使个人在性格上会变得浮躁,最终造成的结果是整个学校的氛围都比较浮躁。走在路上可以听到很多人张口闭口都是保研考研竞赛入党学生会奖学金等字眼,而鲜有人去认真思考自己真正该做的事情或者是取得成果背后的真正的努力,即自己亲身奋斗的经历与感受。而仔细交谈后你会发现所谓的努力与奋斗其实是十分空洞感且没有含金量的(草台班子)。
我想大学的生活与追求应该是多元化的,一个人的成功之路放在另外一个人人身上可能是毁灭之路,每个人应该有探索自己理想的权利,而非去追赶某些以榜样为立的预设目标。若以考研保研竞赛获奖绩点入党为导向,会在本该多元化的校园中单一化每个人自己的追求,这是否也反应出校方对于人才培养的导向应该更与时俱进些呢?不过这也没办法,个人认为目标单一化、生活单一化所带来浮躁的氛围,是由于中北大学地理位置偏僻带来的一些列诸如思想上的闭塞。
本人大四,关于感觉学校氛围浮躁的结论是在感受过其他不同学校氛围后结合自己在中北生活四年的经历所得出的,也就是纯主观感受,个人文笔也有限,纯属是在无聊的闲暇时光写写自己对于学校最大且真实的感受了。
班级、学校、学院以及“榜样”这几方刻意营造这种氛围,使得学生争先恐后的追赶这些目标,专注于取得结果而忽视了努力的过程,但要知道太过于急功近利往往会沉不下心来去认真做当下的事情,使个人在性格上会变得浮躁,最终造成的结果是整个学校的氛围都比较浮躁。走在路上可以听到很多人张口闭口都是保研考研竞赛入党学生会奖学金等字眼,而鲜有人去认真思考自己真正该做的事情或者是取得成果背后的真正的努力,即自己亲身奋斗的经历与感受。而仔细交谈后你会发现所谓的努力与奋斗其实是十分空洞感且没有含金量的(草台班子)。
我想大学的生活与追求应该是多元化的,一个人的成功之路放在另外一个人人身上可能是毁灭之路,每个人应该有探索自己理想的权利,而非去追赶某些以榜样为立的预设目标。若以考研保研竞赛获奖绩点入党为导向,会在本该多元化的校园中单一化每个人自己的追求,这是否也反应出校方对于人才培养的导向应该更与时俱进些呢?不过这也没办法,个人认为目标单一化、生活单一化所带来浮躁的氛围,是由于中北大学地理位置偏僻带来的一些列诸如思想上的闭塞。
本人大四,关于感觉学校氛围浮躁的结论是在感受过其他不同学校氛围后结合自己在中北生活四年的经历所得出的,也就是纯主观感受,个人文笔也有限,纯属是在无聊的闲暇时光写写自己对于学校最大且真实的感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