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真正的意义,不是学历镀金,不是学语言,而是对很多人来说终于有机会,体验一次当 minority(少数群体),“自己不是默认值”的人生。 你终于知道什么叫不敢搭公共交通:不是怕迷路,是你根本不知道按这个按钮是开门还是报警。那一刻你会突然懂得——原来第一次进城的农村小孩是什么感觉。 你看不懂满街的标语,不知道哪块地可以走、哪扇门是员工通道。那一刻你也能想起,那些在城市里生活的盲人,是怎么走过每一步的。 你在派对上听不懂大家讲的笑话,怕自己多说一句就冷场。你开始反复练习“Excuse me?”和“Sorry, can you repeat that?”的语气。这些时刻会让你想起,那些总是躲在角落的转学生、说话结巴的同学、或者小学时那个讲普通话带口音的孩子。 还有一些你以为自己“习以为常”的事,在他人眼中却是异类:你带饭去学校被人说“闻起来好奇怪”;你穿着厚袜子穿拖鞋被说“so Asian”;你过年拜祖先被问“是不是宗教仪式”。 但就是这些“突然不被理解”的瞬间,让你意识到:原来我也可以是那个“被误解”的人。 也正是这些经历,让我们终于学会闭嘴听别人讲、放慢语速、在看不懂的世界里别急着评判。 如果留学真有什么意义的话, 可能不是变得更“国际化”, 而是学会了,怎么去靠近一个“不是社会默认值”的人。 但更重要的是,经历完这些之后要怎么办。 希望你别只是体验过就结束, 别回到熟悉的语言和生活圈之后,就把这段记忆收起来、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 别因为自己终于“混熟了”,就开始嫌别人“怎么连这个都不会”。 别从 minority (少数群体)变回 majority(主流群体),就立刻失去耐心和理解力。 因为那时候的你,也一样看不懂路标、听不懂笑话、在超市站一下午选不出一罐牛奶。 如果这些经历真的有价值,那就用它们,去理解现在还在适应中的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