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5年,当时法属安南政府为抵制墨西哥银币及美国贸易银币,于1885年开始铸造一元银币。由于坐洋无论从成色及重量上都优于鹰洋,很快就占领了统治地位。由于坐洋与其它银元相比成色偏高、重量偏重,所以不断被人们收藏或融化,很快陷入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旋涡泥潭,加上其它货币的倾轧打击,根本无法在流通领域站稳脚跟,法方不得不对失败的坐洋重新作出考虑,1895年决定对新发行的坐洋进行减重处理。几经周折,坐洋终于争得了一席之地。坐洋银元在印度支那从1879年发行到1937年结束,时间长达59年,其间由于原料银供应不足或市场需求变化等原因,每种面额都有一些年份没有开铸。有资料说,坐洋除在法国巴黎铸造外,后期的坐洋也在英国伯明翰、日本大阪、越南河内等地铸造过。因此,于1895年将成色减低,将一元坐洋的重量由原来的27.215克减至27克。再次侵入中国南部,于是乎,就大行其道了,因此它也成了历史上法国对中国实施经济侵略的实物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