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子”如何变“内子”?
--评刘士林专著(博士论文)一处谬误
钱钟书夫人名叫杨绛,稍有点文化素养的人应该都知道这个常识,可以脱口而出吧?然而,有人居然能在一篇文艺学研究的专著(博士论文)里面,堂而皇之地把钱钟书夫人的“名分”强加到一个男人(冒效鲁,号叔子)身上!硬把“叔子”冒效鲁看作是钱钟书的“内子”杨绛!而这样男女不分、张冠李戴的专著(博士论文)居然还能顺顺利利过关!天下竟有这等“骇人听闻”的奇事?还真有!
冒效鲁何许人也?网上资料随处可查:冒效鲁,字景璠,别号叔子,著名学者,诗人,钱钟书的好友至交,民国大儒冒鹤亭第三子。鹤亭先生对三子冒效鲁能传其学深感快慰,有“我有五男儿,璠也得吾笔”之句。鹤亭先生恐怕做梦也想不到,数十年后,自己的最喜爱的一个“男儿”冒效鲁竟然莫名其妙地被人研究成了钱钟书的夫人,自己稀里糊涂地成了钱钟书的老丈人!真是学术界荒唐的大笑话!
那么此学术奇人何许人也?系当年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士林,当时已是该校教授,博士在读,导师为刘梦溪研究员,博士论文名为《20世纪中国学人之诗研究》,后经修订出版而有《20世纪中国学人之诗研究》同名专著。刘士林如今俨然已成上海交大媒体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导,某院院长,身兼数职。
这里首先要感谢刘梦芙先生发表于《学术界》的《<20世纪中国学人之诗研究指误>》一文,刘梦芙先生在此文中不仅详细指出了其“触目皆是、数量惊人的错字”多达百余处,更重点指出其“荒唐可笑的误读”,即所谓“钱钟书与发妻之唱和”,将“叔子”冒效鲁看成钱钟书“发妻”、“内子”杨绛。
实事求是地讲,如果你刘士林教授煌煌十几万字的大作里仅仅是一时不慎,两眼一花,将“叔子”写成(或者理解成)“内子”,那倒不是什么大问题,也不会有人和你斤斤计较这些揪住不放。关键问题在于,你可是整段整节有模有样(或是装模作样?)地在专著(博士论文)里面“论证”啊。且看你《20世纪中国学人之诗研究》书中226至227页原文:“20世纪的许多学者诗人都写过不少与妻子相酬唱的作品......知识分子生活的精神空间压缩到一个小小的斗室之内,把他们可以倾心交流的对象减少到只有一个生死相依的爱侣。如陈寅恪先生与发妻唐筼的相互酬唱,那情景与元稹的《遣悲怀》相比也是不相上下的......而这也正是钱钟书先生与发妻之唱和总是内容丰富和特别感人的原因。如......”
这个“如”接下来可不得了,一口气煞有介事地接连引来了十篇所谓与“发妻”杨绛的“唱和”,差不多在书中占两页多的篇幅!这十首诗中有九首以“叔子”为名(加上第221页一首一共十首),分别是《答叔子》四首、《叔子索书扇即赠》、《叔子五十览揆寄诗遥祝即送入皖》、《叔子病起寄诗招游黄山》、《叔子书来自叹衰病迟暮余亦老形渐具寄慰》、《再答叔子》。白纸黑字清清楚楚写的都是“叔子”,这难道还不够明明白白吗?这里面哪有一点点钱钟书“内子”杨绛的影子?然而刘士林教授可不管这些,硬是说这就是钱钟书和杨绛的唱和!而且居然还“内容丰富和特别感人”,说得真是有鼻子有眼!
再看书中第221页:“在1953年钱氏夫妇的一首赠答诗中,杨绛来诗就有‘书来北客狂犹昔’之句,而钱氏则回曰:‘兔毫钝退才都尽,马齿加行鬓已苍。端赖故人相慰籍,不增不减是疏狂’(《答叔子花下见怀之什》)”。诗题《答叔子花下见怀之什》已经明明白白说是答“叔子”,但是刘士林教授居然视而不见,非要张冠李戴认作是“钱氏夫妇的一首赠答诗”,是钱钟书答杨绛!而事实上,“书来北客狂犹昔”之句也根本不是什么“杨绛来诗”,而是“叔子”冒效鲁写给钱钟书的诗句!
对此,刘梦芙先生先是猜测刘士林教授将诗题中的“叔子”理解为“内子”了。这一点乍看好像是合情合理顺理成章,但是仔细想想,笔者认为这又绝无可能,首先一个普通中文水平的人都应该知道“内子”的含义,你刘士林一个攻读文艺学博士学位,而且早已经评上了文科教授的人会不知道?难道你是不通汉语的外国人?而且你专著(博士论文)这一章专门研究钱钟书,“叔子”冒效鲁与钱钟书曾在学界被称为“两俊”、“两杰”、“两妙”,彼此惜才爱才,更是相伴一生的挚友,诗作唱答甚多(你书中就引了十首!),你研究半天居然不知道钱钟书的好友至交“叔子”姓甚名谁?就凭这点你这专著(博士论文)能通过评审?
其次,你刘士林专著(博士论文)一连引来十篇题名“叔子”诗,你一篇把题名“叔子”理解为“内子”看走眼了,那还情有可原,难道你连续十篇的诗都看走眼了?你这可是在撰写学术专著(博士论文)啊,这是何等严肃的事情,不是日常摆龙门阵侃大山!而且难道你专著(博士论文)写就之后,自己都不回头读一遍?再粗心的人恐怕也不会这般一而再,再而三的出错!
再次,退一万步来讲,就算你堂堂刘教授实在搞不清题名“叔子”和“内子”有什么区别,或者高度近视统统看走了眼,硬把“叔子”看成是“内子”,那么你专著(博士论文)里面引用这么多“叔子”诗的内容你总读过吧?作为专门研究钱钟书的一章,这起码的要求不过分吧?你又是从哪里读出来“与发妻之唱和总是内容丰富和特别感人”的?正如刘梦芙先生文章接下来所言,“即便如此望文生义,九首诗的内容全无夫妻之间恩爱缠绵的情感,也应该不致于误读”。请问,天底下有这样粗心大意,不负责任,睁着眼睛说瞎话做学问写专著(博士论文)的吗!这不成了光天化日之下的学术造假吗?
思来想去,唯一说得通也令人十分震惊的解释恐怕就是:这绝不是一时一处个别字词写错的笔误,作者很可能是在有意偷梁换柱、胡编乱造拼凑论文!作者根本不管作为论据的诗词材料实际内容,不管三七二十一把毫不相关、驴唇不对马嘴的材料堆砌上来了事。无论如何,这都是严重违反学术规范的学风问题。所以,刘梦芙先生在《<20世纪中国学人之诗研究指误>》文末写道:“写这篇批评文字,只想起到一点端正学风的作用”。这真是一针见血,直击问题要害。而作者的这种胡编乱造的习惯,也绝非这里一时一处。首师大黄应全教授《北大出不了哲学家》一文中就曾批评道:“我曾批评过的美学领域某“学者”(笔者注:即刘士林)便是一例,其人自称要对康德“接着讲”,还着实炮制了好多本所谓“原创性著作”,但其实都是胡编滥造”。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刘士林的博士论文《20世纪中国学人之诗研究》目前知网可查,但是部分章节几万字不知何故只是“存目”(论文标注“全文约180千字,打印部分约为120千字”),而钱钟书研究一章恰恰就在“存目”这一部分中。这“存目”的部分究竟是怎么写的,不知道当年他导师刘梦溪先生细细“过目”了没有。我想总不至于“存目”的六万字看都不仔细看,博士论文就过关了吧,论文评审岂能如此儿戏?
但《20世纪中国学人之诗研究》这本专著却有处可查,此书就是根据刘士林的博士论文为基础修订而出。经过比较,两者不仅名称相同,章节目录、语言文字也几乎一模一样,一字不差,连刘梦芙先生在《<20世纪中国学人之诗研究指误>》中指出的文字错误几乎都可以一一对号入座!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刘士林的博士论文里面也是这样写的,即硬把“叔子”冒效鲁看作是钱钟书的“内子”杨绛。事实上,刘梦芙先生也这样认为并且在文中肯定地说:“尤其令人骇异者,如此明显的大错,身为博导的刘梦溪先生看不出来,博士生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的衮衮诸公也不曾纠正,出版社随之堂堂皇皇地印行,呜呼晞矣!”本文这里同意并沿用刘梦芙先生的观点。
综上所述,如此荒诞不经的专著(博士论文),实乃21世纪中国学人之耻,应当作为反面教材载入学术史册!最后,还想冒昧请教刘梦溪先生,当年你指导的刘士林博士如此荒诞的博士论文是如何过关的?
--评刘士林专著(博士论文)一处谬误
钱钟书夫人名叫杨绛,稍有点文化素养的人应该都知道这个常识,可以脱口而出吧?然而,有人居然能在一篇文艺学研究的专著(博士论文)里面,堂而皇之地把钱钟书夫人的“名分”强加到一个男人(冒效鲁,号叔子)身上!硬把“叔子”冒效鲁看作是钱钟书的“内子”杨绛!而这样男女不分、张冠李戴的专著(博士论文)居然还能顺顺利利过关!天下竟有这等“骇人听闻”的奇事?还真有!
冒效鲁何许人也?网上资料随处可查:冒效鲁,字景璠,别号叔子,著名学者,诗人,钱钟书的好友至交,民国大儒冒鹤亭第三子。鹤亭先生对三子冒效鲁能传其学深感快慰,有“我有五男儿,璠也得吾笔”之句。鹤亭先生恐怕做梦也想不到,数十年后,自己的最喜爱的一个“男儿”冒效鲁竟然莫名其妙地被人研究成了钱钟书的夫人,自己稀里糊涂地成了钱钟书的老丈人!真是学术界荒唐的大笑话!
那么此学术奇人何许人也?系当年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士林,当时已是该校教授,博士在读,导师为刘梦溪研究员,博士论文名为《20世纪中国学人之诗研究》,后经修订出版而有《20世纪中国学人之诗研究》同名专著。刘士林如今俨然已成上海交大媒体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导,某院院长,身兼数职。
这里首先要感谢刘梦芙先生发表于《学术界》的《<20世纪中国学人之诗研究指误>》一文,刘梦芙先生在此文中不仅详细指出了其“触目皆是、数量惊人的错字”多达百余处,更重点指出其“荒唐可笑的误读”,即所谓“钱钟书与发妻之唱和”,将“叔子”冒效鲁看成钱钟书“发妻”、“内子”杨绛。
实事求是地讲,如果你刘士林教授煌煌十几万字的大作里仅仅是一时不慎,两眼一花,将“叔子”写成(或者理解成)“内子”,那倒不是什么大问题,也不会有人和你斤斤计较这些揪住不放。关键问题在于,你可是整段整节有模有样(或是装模作样?)地在专著(博士论文)里面“论证”啊。且看你《20世纪中国学人之诗研究》书中226至227页原文:“20世纪的许多学者诗人都写过不少与妻子相酬唱的作品......知识分子生活的精神空间压缩到一个小小的斗室之内,把他们可以倾心交流的对象减少到只有一个生死相依的爱侣。如陈寅恪先生与发妻唐筼的相互酬唱,那情景与元稹的《遣悲怀》相比也是不相上下的......而这也正是钱钟书先生与发妻之唱和总是内容丰富和特别感人的原因。如......”
这个“如”接下来可不得了,一口气煞有介事地接连引来了十篇所谓与“发妻”杨绛的“唱和”,差不多在书中占两页多的篇幅!这十首诗中有九首以“叔子”为名(加上第221页一首一共十首),分别是《答叔子》四首、《叔子索书扇即赠》、《叔子五十览揆寄诗遥祝即送入皖》、《叔子病起寄诗招游黄山》、《叔子书来自叹衰病迟暮余亦老形渐具寄慰》、《再答叔子》。白纸黑字清清楚楚写的都是“叔子”,这难道还不够明明白白吗?这里面哪有一点点钱钟书“内子”杨绛的影子?然而刘士林教授可不管这些,硬是说这就是钱钟书和杨绛的唱和!而且居然还“内容丰富和特别感人”,说得真是有鼻子有眼!
再看书中第221页:“在1953年钱氏夫妇的一首赠答诗中,杨绛来诗就有‘书来北客狂犹昔’之句,而钱氏则回曰:‘兔毫钝退才都尽,马齿加行鬓已苍。端赖故人相慰籍,不增不减是疏狂’(《答叔子花下见怀之什》)”。诗题《答叔子花下见怀之什》已经明明白白说是答“叔子”,但是刘士林教授居然视而不见,非要张冠李戴认作是“钱氏夫妇的一首赠答诗”,是钱钟书答杨绛!而事实上,“书来北客狂犹昔”之句也根本不是什么“杨绛来诗”,而是“叔子”冒效鲁写给钱钟书的诗句!
对此,刘梦芙先生先是猜测刘士林教授将诗题中的“叔子”理解为“内子”了。这一点乍看好像是合情合理顺理成章,但是仔细想想,笔者认为这又绝无可能,首先一个普通中文水平的人都应该知道“内子”的含义,你刘士林一个攻读文艺学博士学位,而且早已经评上了文科教授的人会不知道?难道你是不通汉语的外国人?而且你专著(博士论文)这一章专门研究钱钟书,“叔子”冒效鲁与钱钟书曾在学界被称为“两俊”、“两杰”、“两妙”,彼此惜才爱才,更是相伴一生的挚友,诗作唱答甚多(你书中就引了十首!),你研究半天居然不知道钱钟书的好友至交“叔子”姓甚名谁?就凭这点你这专著(博士论文)能通过评审?
其次,你刘士林专著(博士论文)一连引来十篇题名“叔子”诗,你一篇把题名“叔子”理解为“内子”看走眼了,那还情有可原,难道你连续十篇的诗都看走眼了?你这可是在撰写学术专著(博士论文)啊,这是何等严肃的事情,不是日常摆龙门阵侃大山!而且难道你专著(博士论文)写就之后,自己都不回头读一遍?再粗心的人恐怕也不会这般一而再,再而三的出错!
再次,退一万步来讲,就算你堂堂刘教授实在搞不清题名“叔子”和“内子”有什么区别,或者高度近视统统看走了眼,硬把“叔子”看成是“内子”,那么你专著(博士论文)里面引用这么多“叔子”诗的内容你总读过吧?作为专门研究钱钟书的一章,这起码的要求不过分吧?你又是从哪里读出来“与发妻之唱和总是内容丰富和特别感人”的?正如刘梦芙先生文章接下来所言,“即便如此望文生义,九首诗的内容全无夫妻之间恩爱缠绵的情感,也应该不致于误读”。请问,天底下有这样粗心大意,不负责任,睁着眼睛说瞎话做学问写专著(博士论文)的吗!这不成了光天化日之下的学术造假吗?
思来想去,唯一说得通也令人十分震惊的解释恐怕就是:这绝不是一时一处个别字词写错的笔误,作者很可能是在有意偷梁换柱、胡编乱造拼凑论文!作者根本不管作为论据的诗词材料实际内容,不管三七二十一把毫不相关、驴唇不对马嘴的材料堆砌上来了事。无论如何,这都是严重违反学术规范的学风问题。所以,刘梦芙先生在《<20世纪中国学人之诗研究指误>》文末写道:“写这篇批评文字,只想起到一点端正学风的作用”。这真是一针见血,直击问题要害。而作者的这种胡编乱造的习惯,也绝非这里一时一处。首师大黄应全教授《北大出不了哲学家》一文中就曾批评道:“我曾批评过的美学领域某“学者”(笔者注:即刘士林)便是一例,其人自称要对康德“接着讲”,还着实炮制了好多本所谓“原创性著作”,但其实都是胡编滥造”。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刘士林的博士论文《20世纪中国学人之诗研究》目前知网可查,但是部分章节几万字不知何故只是“存目”(论文标注“全文约180千字,打印部分约为120千字”),而钱钟书研究一章恰恰就在“存目”这一部分中。这“存目”的部分究竟是怎么写的,不知道当年他导师刘梦溪先生细细“过目”了没有。我想总不至于“存目”的六万字看都不仔细看,博士论文就过关了吧,论文评审岂能如此儿戏?
但《20世纪中国学人之诗研究》这本专著却有处可查,此书就是根据刘士林的博士论文为基础修订而出。经过比较,两者不仅名称相同,章节目录、语言文字也几乎一模一样,一字不差,连刘梦芙先生在《<20世纪中国学人之诗研究指误>》中指出的文字错误几乎都可以一一对号入座!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刘士林的博士论文里面也是这样写的,即硬把“叔子”冒效鲁看作是钱钟书的“内子”杨绛。事实上,刘梦芙先生也这样认为并且在文中肯定地说:“尤其令人骇异者,如此明显的大错,身为博导的刘梦溪先生看不出来,博士生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的衮衮诸公也不曾纠正,出版社随之堂堂皇皇地印行,呜呼晞矣!”本文这里同意并沿用刘梦芙先生的观点。
综上所述,如此荒诞不经的专著(博士论文),实乃21世纪中国学人之耻,应当作为反面教材载入学术史册!最后,还想冒昧请教刘梦溪先生,当年你指导的刘士林博士如此荒诞的博士论文是如何过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