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资讯视频图片知道文库贴吧地图采购
进入贴吧全吧搜索

 
 
 
日一二三四五六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

一键签到
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
一键签到
本月漏签0次!
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如何使用?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补签。
连续签到:天  累计签到:天
0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使用连续签到卡
08月13日漏签0天
西南大学吧 关注:406,600贴子:11,262,942
  • 看贴

  • 图片

  • 吧主推荐

  • 视频

  • 游戏

  • 6回复贴,共1页
<<返回西南大学吧
>0< 加载中...

【西报】西南大学魏宁教授团队与合作者揭示下胚轴伸长过程中...

  • 只看楼主
  • 收藏

  • 回复
  • 第十四条藤蔓
  • 吧主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西南大学魏宁教授团队与合作者揭示下胚轴伸长过程中生长素双重效应以及光依赖性机制


  • 第十四条藤蔓
  • 吧主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生长素是第一个被发现的植物激素,对植物生长发育过程至关重要,广泛参与调控细胞分裂、延展和分化等基本生物过程。生长素在调控器官生长时具有“剂量效应”(又称“双重效应”),具体表现为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生长而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生长。生长素的这一特征发现已有近九十年,而背后的分子机制还不清楚。此外,生长素调控器官伸长的效应还受光等环境信号影响,如施加适量生长素在暗中抑制下胚轴伸长,而在光下却促进下胚轴伸长。这一现象发现超过二十年,背后的分子机制也一直不清楚。


2025-08-13 07:16:2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第十四条藤蔓
  • 吧主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2月14日,生命科学学院魏宁教授团队与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邓兴旺教授团队合作在《自然植物》(Nature Plants)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质外体pH是决定植物下胚轴对生长素剂量和光照反应的关键因素》(The apoplastic pH is a key determinant in the hypocotyl growth response to auxin dosage and light)的研究论文。研究表明,质外体酸化程度是生长素剂量以及光依赖性地调控下胚轴伸长的基础。


  • 第十四条藤蔓
  • 吧主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该研究发现,生长素以剂量依赖的方式诱导SAUR家族基因表达。随着生长素剂量的增加,SAUR家族蛋白水平逐渐积累,促使质膜质子泵H+-ATPase活性被逐渐激活,质子持续外流,进而促使下胚轴表皮细胞质外体被逐渐酸化。根据酸生长理论,质外体适度酸化促进细胞延展,而该研究发现当质外体酸化到一定程度则抑制细胞延展。因此,生长素的双重效应取决于细胞对质外体酸化程度(pH)的响应,且发生在生长素介导的转录重编程之后。光信号促使下胚轴表皮细胞质外体pH升高,抵消生长素诱导的质外体的过度酸化,使得生长素在光下促进下胚轴伸长。


  • 第十四条藤蔓
  • 吧主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该研究解决了长期困扰人们的两个科学难题,即生长素的剂量效应和生长素调控器官伸长的光依赖效应的分子机制是什么。该研究将这两个看似不相关的科学问题融合为一,因为光和生长素均调控质外体的酸化程度,而质外体酸化程度最终决定促进或抑制细胞延展。该研究同时拓宽了对光信号和植物激素信号交叉互作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认识。高剂量或持续激活生长素通路引起质外体过度酸化和生长抑制使人们深刻体会到生长素通路中多个反馈负调节的生物学意义。另外,研究发现的高剂量生长素抑制下胚轴伸长的机制不同于生长素碱化根部质外体抑制根伸长的机制,也与生长素调节顶端弯钩的机制不同,生长素通过诱导顶端弯钩内侧细胞PP2C-D1高表达,或促使TMK1 C端进入细胞核磷酸化并稳定IAA32、IAA34抑制顶端弯钩内侧细胞延展。研究将帮助人们全面深刻地认识生长素是如何器官特异性地抑制细胞延展的。此外,研究发现质外体过度酸化抑制细胞延展,为经典的“酸生长理论”中的“酸”界定一个具体的范围,是对“酸生长理论”的补充和完善。


  • 第十四条藤蔓
  • 吧主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生命科学学院博士后汪加军和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金丹副研究员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生命科学学院魏宁教授和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北大-清华生命联合中心邓兴旺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本研究也获得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陈浩东研究员、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廖志华教授和日本名古屋大学理学研究院和转化生物分子研究所的Toshinori Kinoshita教授的鼎力支持。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和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的资助。


  • 第十四条藤蔓
  • 吧主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论文链接: 网页链接


登录百度账号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 贴吧页面意见反馈
  • 违规贴吧举报反馈通道
  • 贴吧违规信息处理公示
  • 6回复贴,共1页
<<返回西南大学吧
分享到:
©2025 Baidu贴吧协议|隐私政策|吧主制度|意见反馈|网络谣言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