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文化够不自信,看到个啥都觉得是外国的。

虽然这里说的只是梅干是工人们常吃的食物,但是有心之人已经曲解为了“工人们会用梅干下饭,梅干拌饭是日本才有的食物”

这里先不提极个别人语文不好的问题,这期就来聊聊中国的劳动人民是否会用梅干下饭。
果梅原产于中国南方,经过三千多年的培育后,北自黄河流域南侧,南至广东沿海,西起西藏波密,东达台湾岛,共有18个省市区有栽培种或野生种分布。果梅共计有205个品种,其中白梅类13个,青梅类95个,红梅类83个,引进日本品种14个。
在新石器时代遗址如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就出土了梅核遗存,表明约7000年前,先祖们已开始采集并食用野生梅子。 商代遗址殷墟中也发现了梅核,说明梅子被用于饮食或祭祀。
《尚书·说命下》记载:“若作和羹,尔惟盐梅。” 商王武丁将贤臣傅比作调羹所需的盐与梅,说明梅子在商朝时作为酸味调料,重要性与盐相当,起到了类似醋的作用。另外盐梅也因此成为贤良人才的代名词,在许多诗词里有所提及,大家可以用“盐梅”这个词搜索一下。
《礼记·内则》有:“脍,春用葱,秋用芥……脂用葱,膏用薤,三牲用藙,和用醯,兽用梅。” 说明梅子在古代会用于调和肉类腥膻,用法就和现代去腥一样。
《诗经》中也多次提及梅, 《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 以梅子成熟隐喻婚嫁,侧面反映了梅子的日常存在。《小雅·四月》:“山有嘉卉,侯栗侯梅。” 将梅与栗并列为可食用植物。因此综合来看早在五千年前,梅子就已经成为了上至朝堂下至平民都常吃的食物。
但是梅子毕竟不好保存,于是智慧的劳动人民就想出了可以长时间保存梅子的方法,那就是制作成梅干。古代梅干制作方式有两种,分别是盐渍的白梅和烟熏的乌梅
《齐民要术·卷四·种梅杏第三十六》:“作白梅法:梅子酸,核初成时摘取。夜以盐汁渍之,昼则日曝。凡作十宿、十浸、十曝,便成矣。调鼎和齑,所在多任也。” “作乌梅法:以梅子核初成时摘取,笼盛,突上烟熏之,令干,即成矣。乌梅入药,不任调食也。”
前者的基础上加蜜加糖,就成了现代的话梅,而后者与甘草、山楂等煮汤,就成为了消暑饮品酸梅汤。这两种加工方式使梅子耐储存,成为古代劳动人民应对食物短缺的重要储备。

那么古代有没有用梅干下饭的呢?
有的,当然是有的。
明代《救荒本草·卷四·果部·梅》有“梅,树似杏而叶差小,实似桃而酸。救饥:采半黄梅,盐腌曝干,用时水浸,去盐味,和米煮粥,或作齑食。亦可生啖,但酸涩,多食损齿。”
清代《调鼎集·卷三·饭粥单》有“梅干配粗饭法:取乌梅或白梅干,去核切碎,拌饭中。酸咸开胃,尤宜力作农夫,可省菜蔬。”
显然,明清时期梅干煮粥或者梅干拌饭是劳动人民常用的充饥方式,不仅耐储,可在灾年简单加工食用,还是劳动人民佐餐的廉价高效选择。
即便是现在,话梅做菜也是很常见的,什么话梅排骨话梅鸭话梅鸡翅,在做药膳粥时也常会加入梅干。
看到梅干就想到日本梅干拌饭,只能说是刻板印象太重了。也是现在能吃饱了,梅干不用再承担救饥功能,而是作为零食小吃和调味佐料活跃在餐桌上。但也希望极个别人不要吃得太饱,把中国起源、中国发扬、中国传承的文化拱手让人




虽然这里说的只是梅干是工人们常吃的食物,但是有心之人已经曲解为了“工人们会用梅干下饭,梅干拌饭是日本才有的食物”

这里先不提极个别人语文不好的问题,这期就来聊聊中国的劳动人民是否会用梅干下饭。
果梅原产于中国南方,经过三千多年的培育后,北自黄河流域南侧,南至广东沿海,西起西藏波密,东达台湾岛,共有18个省市区有栽培种或野生种分布。果梅共计有205个品种,其中白梅类13个,青梅类95个,红梅类83个,引进日本品种14个。
在新石器时代遗址如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就出土了梅核遗存,表明约7000年前,先祖们已开始采集并食用野生梅子。 商代遗址殷墟中也发现了梅核,说明梅子被用于饮食或祭祀。
《尚书·说命下》记载:“若作和羹,尔惟盐梅。” 商王武丁将贤臣傅比作调羹所需的盐与梅,说明梅子在商朝时作为酸味调料,重要性与盐相当,起到了类似醋的作用。另外盐梅也因此成为贤良人才的代名词,在许多诗词里有所提及,大家可以用“盐梅”这个词搜索一下。
《礼记·内则》有:“脍,春用葱,秋用芥……脂用葱,膏用薤,三牲用藙,和用醯,兽用梅。” 说明梅子在古代会用于调和肉类腥膻,用法就和现代去腥一样。
《诗经》中也多次提及梅, 《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 以梅子成熟隐喻婚嫁,侧面反映了梅子的日常存在。《小雅·四月》:“山有嘉卉,侯栗侯梅。” 将梅与栗并列为可食用植物。因此综合来看早在五千年前,梅子就已经成为了上至朝堂下至平民都常吃的食物。
但是梅子毕竟不好保存,于是智慧的劳动人民就想出了可以长时间保存梅子的方法,那就是制作成梅干。古代梅干制作方式有两种,分别是盐渍的白梅和烟熏的乌梅
《齐民要术·卷四·种梅杏第三十六》:“作白梅法:梅子酸,核初成时摘取。夜以盐汁渍之,昼则日曝。凡作十宿、十浸、十曝,便成矣。调鼎和齑,所在多任也。” “作乌梅法:以梅子核初成时摘取,笼盛,突上烟熏之,令干,即成矣。乌梅入药,不任调食也。”
前者的基础上加蜜加糖,就成了现代的话梅,而后者与甘草、山楂等煮汤,就成为了消暑饮品酸梅汤。这两种加工方式使梅子耐储存,成为古代劳动人民应对食物短缺的重要储备。

那么古代有没有用梅干下饭的呢?
有的,当然是有的。
明代《救荒本草·卷四·果部·梅》有“梅,树似杏而叶差小,实似桃而酸。救饥:采半黄梅,盐腌曝干,用时水浸,去盐味,和米煮粥,或作齑食。亦可生啖,但酸涩,多食损齿。”
清代《调鼎集·卷三·饭粥单》有“梅干配粗饭法:取乌梅或白梅干,去核切碎,拌饭中。酸咸开胃,尤宜力作农夫,可省菜蔬。”
显然,明清时期梅干煮粥或者梅干拌饭是劳动人民常用的充饥方式,不仅耐储,可在灾年简单加工食用,还是劳动人民佐餐的廉价高效选择。
即便是现在,话梅做菜也是很常见的,什么话梅排骨话梅鸭话梅鸡翅,在做药膳粥时也常会加入梅干。
看到梅干就想到日本梅干拌饭,只能说是刻板印象太重了。也是现在能吃饱了,梅干不用再承担救饥功能,而是作为零食小吃和调味佐料活跃在餐桌上。但也希望极个别人不要吃得太饱,把中国起源、中国发扬、中国传承的文化拱手让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