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核心应该是逃避、存在主义和现代性反思。
一千个读者里一千个哈姆雷特。或曰:男主懦弱无能,总是掉链子,是个蠢蛋,没发指望;或曰:一群神经病,病娇要素后期全无。但也有不少人喜欢这本书,我便是其中之一。我认为,这是一本唯有现代人才能写就的书。
在现代社会,人被社会推着向前走,浮躁、难以停留。哪怕只是想停下来散散步、打打游戏,也总是想起工作、车房贷和内卷。甚至连人本身也异化了,有人说:
“找个工作,去上班、结婚、养育子女、跟随潮流、行为正常……存储养老金……
现在开口跟我说:我们是自由的。”
这真的是自由吗?人们自由的难道就像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商品一样,没有个人意志和确切意义吗?或许阳滝的“冬之异世界”是幸福的,是被限定好的完美人生,人人彼此相属。让我想起了人因感官刺激(性)和消费主义,带来的极度物质幸福与舒适而自愿放弃自由的《美丽新世界》,在那里,没有莎士比亚的身影,因为人们自愿放弃了创作与反思。
当然,本书关于这类美好乌托邦的探讨更多集中在涡波个人身上,并没有拓展到社会层面,但仍可以进行思考和类比。如果是你,是否愿意像涡波一样寻求现实,还是沉浸在迷梦中呢?
回到关于现代性的讨论,不知道你是否有想过,为何相川阳滝的预知会被设计成“倒着翻书”呢?说来骇人,其实这能力人人皆有。亚当·斯密认为,担忧和恐惧源自于对不幸未来的预测。而之所以我们能进行这样的对未来的预测,无非是因为我们见过,特别是在互联网兴起以后,上文提到的“自由人”连篇累牍的涌现出来,我们自然可以进行预测了。
正如加缪所言:“起床,电车,四小时待在办公室里,或者在工厂里,吃饭,然后再是电车,四小时工作,吃饭,睡觉,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都是同样的节奏……”如此一来,我们怎能想象不到?怎会无法预测?完全相似的过程,一想便知,哪里要费心观察?这就是所谓“倒着看书”了。
所以阳滝看不见艾德的『王■落土』,那重要吗?完全相似的过程不必预测,只要结果就好,所以她败给了提娅拉。反观提娅拉,她总是注视着现实生活,尽可能多的去体验生活,享受“现在”,不愿像守护者一样迷失在过去,更是通过否定“读书”实现了对预测未来的否定,比只着眼未来的阳滝走的远的多。
当我们想象到刚才引用的“自由”之诗和上班情景,我们可能会想问“为什么?这一切有什么意义?”而这正是很多人陷入虚无的原因。或许在现实中我们不会细想,毕竟那是哲学家们该干的事,但是在这本书,在这个人为的舞台上,我们可以更加细致的观察。
相川涡波在与帕林库洛的一战中,陷入了虚无,他已听不进同伴的话语,不觉得玛利亚的斗争有什么意义,她口中“我们明白你的价值”,只不过是把涡波考虑过的事情说出口而已,早已像心灵鸡汤一样无力(“我想听的并不是这样的『激励』。因此直到最后,我都没能跟玛利亚的热情有所共鸣……但是,就像我的话语无法传达给海莉一样,玛利亚的倾诉也传不到我的心中。我知道你们的心意。我知道你说的在理。我知道你是对的。但是,仅仅这样还不够啊——“)。
蛀虫生在了涡波心里,只能由他自己消灭,他人的劝诫对他毫无意义。
而玛利亚的倒下代表着涡波的社会责任的消亡(“到此为止,我的身边终于再也没有值得让我去故作坚强的人了“),涡波无法再拿任何人当挡箭牌,而帕林库洛又合宜的给了他逃避的理由,告诉涡波,他会在涡波死后替他完成愿望(此时帕应该代表了心里依托),这有点像西方的天国和东方的轮回转生的说法,靠死后来生,而非现在。
此时海莉指了明路:先尝试生活。(即“逞强”)尽管他赢了帕,但并不代表他可以直面问题(有多少明知何为正确,但却作出错误判断的时刻呢?),所以才需要后来的守护者不断给他提醒。
我们提一下比较难以理解的拉古涅,她的核心是“最强”,她追逐又幻灭,最后在痛苦中自我毁灭,显然,这是一种功利主义价值观,只是一味的追逐结果,忽视过程中所能得到的东西,因而当没有更强时,面对茫然的空虚,自我毁灭便是必然。
然后是相川涡波,作者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核心是逃避与面对。他有像镜子一样反映对方的性质。正常来说,人们在往来时总会或多或少的反映对方(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甚至对不同的人交流方式也不一样。
但是作者将这一特质极端化,使涡波变成以对方心中理想的方式行动。面对怯懦者时勇敢,面对疏离者时忠诚,对痛苦者伸出援手,似乎涡波能像太阳一样无限给予光和热,但是……他幸福吗?神一样千人千面的涡波幸福吗?我想并不,谁在乎镜子背面的涡波呢?他通过扮演他人的理想来逃避真实的自我,因而他可以成为任何人,却不知道自己是谁,为了不因绝望而亡,他只能不断自我催眠、自我逃避,强加给自己为了妹妹的目标,一再的苟且偷生,直到守护者们打碎他这月亮一样反射光和热的镜子,才能听见真正涡波的低语。
一千个读者里一千个哈姆雷特。或曰:男主懦弱无能,总是掉链子,是个蠢蛋,没发指望;或曰:一群神经病,病娇要素后期全无。但也有不少人喜欢这本书,我便是其中之一。我认为,这是一本唯有现代人才能写就的书。
在现代社会,人被社会推着向前走,浮躁、难以停留。哪怕只是想停下来散散步、打打游戏,也总是想起工作、车房贷和内卷。甚至连人本身也异化了,有人说:
“找个工作,去上班、结婚、养育子女、跟随潮流、行为正常……存储养老金……
现在开口跟我说:我们是自由的。”
这真的是自由吗?人们自由的难道就像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商品一样,没有个人意志和确切意义吗?或许阳滝的“冬之异世界”是幸福的,是被限定好的完美人生,人人彼此相属。让我想起了人因感官刺激(性)和消费主义,带来的极度物质幸福与舒适而自愿放弃自由的《美丽新世界》,在那里,没有莎士比亚的身影,因为人们自愿放弃了创作与反思。
当然,本书关于这类美好乌托邦的探讨更多集中在涡波个人身上,并没有拓展到社会层面,但仍可以进行思考和类比。如果是你,是否愿意像涡波一样寻求现实,还是沉浸在迷梦中呢?
回到关于现代性的讨论,不知道你是否有想过,为何相川阳滝的预知会被设计成“倒着翻书”呢?说来骇人,其实这能力人人皆有。亚当·斯密认为,担忧和恐惧源自于对不幸未来的预测。而之所以我们能进行这样的对未来的预测,无非是因为我们见过,特别是在互联网兴起以后,上文提到的“自由人”连篇累牍的涌现出来,我们自然可以进行预测了。
正如加缪所言:“起床,电车,四小时待在办公室里,或者在工厂里,吃饭,然后再是电车,四小时工作,吃饭,睡觉,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都是同样的节奏……”如此一来,我们怎能想象不到?怎会无法预测?完全相似的过程,一想便知,哪里要费心观察?这就是所谓“倒着看书”了。
所以阳滝看不见艾德的『王■落土』,那重要吗?完全相似的过程不必预测,只要结果就好,所以她败给了提娅拉。反观提娅拉,她总是注视着现实生活,尽可能多的去体验生活,享受“现在”,不愿像守护者一样迷失在过去,更是通过否定“读书”实现了对预测未来的否定,比只着眼未来的阳滝走的远的多。
当我们想象到刚才引用的“自由”之诗和上班情景,我们可能会想问“为什么?这一切有什么意义?”而这正是很多人陷入虚无的原因。或许在现实中我们不会细想,毕竟那是哲学家们该干的事,但是在这本书,在这个人为的舞台上,我们可以更加细致的观察。
相川涡波在与帕林库洛的一战中,陷入了虚无,他已听不进同伴的话语,不觉得玛利亚的斗争有什么意义,她口中“我们明白你的价值”,只不过是把涡波考虑过的事情说出口而已,早已像心灵鸡汤一样无力(“我想听的并不是这样的『激励』。因此直到最后,我都没能跟玛利亚的热情有所共鸣……但是,就像我的话语无法传达给海莉一样,玛利亚的倾诉也传不到我的心中。我知道你们的心意。我知道你说的在理。我知道你是对的。但是,仅仅这样还不够啊——“)。
蛀虫生在了涡波心里,只能由他自己消灭,他人的劝诫对他毫无意义。
而玛利亚的倒下代表着涡波的社会责任的消亡(“到此为止,我的身边终于再也没有值得让我去故作坚强的人了“),涡波无法再拿任何人当挡箭牌,而帕林库洛又合宜的给了他逃避的理由,告诉涡波,他会在涡波死后替他完成愿望(此时帕应该代表了心里依托),这有点像西方的天国和东方的轮回转生的说法,靠死后来生,而非现在。
此时海莉指了明路:先尝试生活。(即“逞强”)尽管他赢了帕,但并不代表他可以直面问题(有多少明知何为正确,但却作出错误判断的时刻呢?),所以才需要后来的守护者不断给他提醒。
我们提一下比较难以理解的拉古涅,她的核心是“最强”,她追逐又幻灭,最后在痛苦中自我毁灭,显然,这是一种功利主义价值观,只是一味的追逐结果,忽视过程中所能得到的东西,因而当没有更强时,面对茫然的空虚,自我毁灭便是必然。
然后是相川涡波,作者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核心是逃避与面对。他有像镜子一样反映对方的性质。正常来说,人们在往来时总会或多或少的反映对方(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甚至对不同的人交流方式也不一样。
但是作者将这一特质极端化,使涡波变成以对方心中理想的方式行动。面对怯懦者时勇敢,面对疏离者时忠诚,对痛苦者伸出援手,似乎涡波能像太阳一样无限给予光和热,但是……他幸福吗?神一样千人千面的涡波幸福吗?我想并不,谁在乎镜子背面的涡波呢?他通过扮演他人的理想来逃避真实的自我,因而他可以成为任何人,却不知道自己是谁,为了不因绝望而亡,他只能不断自我催眠、自我逃避,强加给自己为了妹妹的目标,一再的苟且偷生,直到守护者们打碎他这月亮一样反射光和热的镜子,才能听见真正涡波的低语。


砂糖风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