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名:止就是定。“定”的就是妄想,一切杂念都被消除,就能达到谛理不复动摇的境界。观,就是通达。人的本性与“无明”是同体的,而贤者能善用智慧,使烦恼破除,得以成就诸法。人的确是在纷杂中明心见性。
义解:一、三种止观篇
1、 渐次止观
从理解经教行起,由浅入深,有次序的渐入悟境。就像登梯一样扺达实相。先持戒律,以戒规的修持力转三恶道为三善道。次修禅定,通过止欲进而达到色、无色定道。然后,你就可以用有漏的修为转为无漏的道果,断诸径路,止三界狱,证涅槃道。然后发大悲心,入菩萨道。最后破一切之邪执,永离二边见,显诸法之实相。
2、 不定止观
不定止观强调众生根据根器来选择修行,而不必按照一定的次序。修行或深或浅,也不讲究固定的阶位。它更前更后,互为应理,它的实践方法被同时赋予了“渐次”和“圆顿”二义。有的人以探究世界为第一要理,有的人却认为第一要理为为人治理。圣人以无为法而不同,这是诸圣的境界都极为微妙的缘故。
3、 圆顿止观
圆顿止观是直接的观诸法实相。这个境界(按即为诸法实相之境界)无有两极,它是中道的至理。这个境界是无不真实的,万法以其本原的显现自身。当进入这个境界,一色一香,无非中道。我界、佛界、众生界都是如此,阴(概为五阴)、入(概十二入)就在那个真实的境界中。尘世的劳苦,就是菩提之道,生生死死,即为涅槃。这是一个整全的世界,没有“世间”和“出世间”的对立,没有一个法在这个整全的世界之外。无苦可舍,无道可修,无灭可证。这是个真实觉悟的世界,“无明”和“法性”(人的本性)是一体的,而苦恼的本质就是真实觉悟的反面,因此,苦恼本身就是不真实的。言语上的初始和终结实际上是没有分别的,而又因为苦恼和导致它的原因本不真实,所以也就没有要解决问题的方法。
注:1、五阴: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
2、十二入:
内六根入 :一眼入 、二耳入 、三鼻入 、四舌入 、五身入 、六法入
外六尘入: 一色入 、二声入、 三香入 、四味入 、五触入、 六法入

义解:一、三种止观篇
1、 渐次止观
从理解经教行起,由浅入深,有次序的渐入悟境。就像登梯一样扺达实相。先持戒律,以戒规的修持力转三恶道为三善道。次修禅定,通过止欲进而达到色、无色定道。然后,你就可以用有漏的修为转为无漏的道果,断诸径路,止三界狱,证涅槃道。然后发大悲心,入菩萨道。最后破一切之邪执,永离二边见,显诸法之实相。
2、 不定止观
不定止观强调众生根据根器来选择修行,而不必按照一定的次序。修行或深或浅,也不讲究固定的阶位。它更前更后,互为应理,它的实践方法被同时赋予了“渐次”和“圆顿”二义。有的人以探究世界为第一要理,有的人却认为第一要理为为人治理。圣人以无为法而不同,这是诸圣的境界都极为微妙的缘故。
3、 圆顿止观
圆顿止观是直接的观诸法实相。这个境界(按即为诸法实相之境界)无有两极,它是中道的至理。这个境界是无不真实的,万法以其本原的显现自身。当进入这个境界,一色一香,无非中道。我界、佛界、众生界都是如此,阴(概为五阴)、入(概十二入)就在那个真实的境界中。尘世的劳苦,就是菩提之道,生生死死,即为涅槃。这是一个整全的世界,没有“世间”和“出世间”的对立,没有一个法在这个整全的世界之外。无苦可舍,无道可修,无灭可证。这是个真实觉悟的世界,“无明”和“法性”(人的本性)是一体的,而苦恼的本质就是真实觉悟的反面,因此,苦恼本身就是不真实的。言语上的初始和终结实际上是没有分别的,而又因为苦恼和导致它的原因本不真实,所以也就没有要解决问题的方法。
注:1、五阴: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
2、十二入:
内六根入 :一眼入 、二耳入 、三鼻入 、四舌入 、五身入 、六法入
外六尘入: 一色入 、二声入、 三香入 、四味入 、五触入、 六法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