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墨吧 关注:1,493贴子:80,883
  • 6回复贴,共1

新年伊始话“灸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正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节日风俗。滦南的年俗也不例外。
说到年俗活动,我冀东大平原一带基本上大同小异,差不太多。
二十世纪中期及以前,老朽的家乡在过年前盛行祭灶、祭祖、大扫除、贴门神、贴春联、买年画……;到了年除夕则吃年夜饭、放鞭炮、灸稗、守岁;大年初一起开始相互拜年、扭秧歌等风俗。
虽然经过建国后历次磕磕碰碰的改革,直到现在,过年的习俗仍然没有离开祖宗留下的大趋势。
不过,其中“灸稗”的习俗一节,则是彻底的消声灭迹了。如今六十岁以下的滦南人,大约已经不知道什么叫“灸稗”了。
“灸稗”是为何意?老朽曾将“灸稗”一词输入电脑查询,然而一无所获。想来“灸稗”可能只是我故乡的一句土话而已吧。几经查找无果,老朽也就情灰意冷不再费心劳神了。
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无意间在电脑里看到“拢旺火”一词。当时心头一震——这个不会是家乡过年“灸稗”的同义词吧?
细看发现,“拢旺火”是春节期间流行于内蒙、山西一带的民俗活动,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具体做法是,每逢春节除夕和元宵节,家家户户多在院落门前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名曰旺火,以图吉利,祝贺全年兴旺之意。
“哇塞,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这个“拢旺火”的习俗与咱家乡“灸稗”的习俗一样完全同出一辙。所不同的是“拢旺火”使用的燃料是煤炭,而我家乡使用的燃料是稗草。它与燃放鞭炮一样,其目的也都是图吉利、求兴旺,祈求来年日子过的红红火火、旺气冲天;生活中人丁兴旺、五谷丰登、驱邪祈福的寓意等。
除夕“烧旺火”是流传在中国各地的一种传统民俗。至于烧旺火,所用材料因地制宜。有些地区烧的是竹枝,有些地区烧的是松枝,还有的地区烧的是煤炭,而我的家乡一带则以谷稗秸秆为主要原料。据家乡老人们讲,“灸稗”源于古代社火活动,目的当然也有迎神纳福的另一层意思。
啰啰嗦嗦的说了这么多,还是回到“灸稗”上来吧。
什么叫“灸稗”呢?顾名思义,“灸jiǔ”是形声兼会意字。是中医诊疗用火燃烧艾绒熏烤穴位的意思,本义为烧灼、燃烧;“稗bài”为禾本科草本植物,广义是为谷类庄稼的统称。灸稗二字放在一起,就可以理解为燃烧谷类庄稼的秸秆。
每当除夕夜,年夜饭后,伴随着鞭炮烟花的燃放,家家户户的门前多要堆砌起几捆稗草或是谷草、糜草等庄稼秸秆并点燃,一堆堆耀眼的火光映红了整条街衕,形似野炊时燃起的一堆堆美丽的篝火,喜庆壮观的景象叫人油然而羡。
一群群淘气的顽童(当然了都是些男孩子)们,纷纷将从邻居家偷来的柴草投入火堆,他们手持树枝把火势挑拨的更旺,也有小朋友向火堆里丢进鞭炮,更有好多的孩子们也将兜里捡来的哑火鞭炮扔进篝火里。投入火中的鞭炮声汇合着秸秆燃烧噼里啪啦的响声,显示着旺气冲天。
孩童们还会走街串巷观看并评论着火势的大小,好像谁家的火势大、烧的旺,谁家的旺气就会更大些。
将近夜半,鞭炮声已悄然消逝,玩儿疯了的顽童们,被各家拧着小脚儿的母亲揪着耳朵拎回家去,“灸稗”活动才算结束。然后,留下满街的柴灰和零星的火星被严冬的北风吹起,旋飞於布满繁星的夜空。
后来,随着农村种植结构的改变,曾经广泛种植的糜稗类低产作物逐步被淘汰,谷草又被国家征收为军马饲草,稗、糜等庄稼的秸秆日渐减少;再加上国民对防火意识和防止环境污染意识的增强,除夕夜的“灸稗”活动慢慢地就“药灭”了。
——2024年甲辰春节写於倴城北河新区


IP属地:河北1楼2025-01-03 06:28回复
    叔,您这篇文章加精了,用那个号还能加精,但不能发言,不能签到。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5-01-04 07:47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