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国经济学要顺应历史规律,即其提出的历史实践背景
“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设必须要符合历史规律,才能够应运而生。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有很大不同。比如,人们通常不会讲“中国数学”或者“美国数学”,因为自然科学的知识和规律是普遍适用的,但是社会科学却有深刻的民族性、社会性和历史性。它总是源于特定民族和国家的具体历史实践,并带有鲜明的民族印迹。举例来说,早期的法国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英国的古典经济学,19世纪中期的德国历史学派、国民经济学,还有20世纪美国的主流经济学,这些学派不仅在思想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且都带有其民族的深刻历史色彩。
“中国经济学”这个范畴最初被提出的时候,曾遭到了国际和国内普遍质疑。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学理问题是,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不应当用国别加以界定。可为什么历史上别的国家曾以本民族的标签对经济学做出界定,中国就不行呢?在我看来,这不是一个学理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因为曾经中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程度落后,没有赢得全世界的普遍尊重,所以才引发了上述质疑。然而,在历史上,任何一种以本民族和国家的发展为基础,对人类文明的形态不断给予拓展的历史实践,其背后的理论概括一定会在思想史上留下深刻的痕迹。
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几十年的探索,我们创造了两大奇迹: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长期稳定。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推动现代化建设、摆脱贫困方面为人类社会做出了崭新的历史性贡献。在这个实践背景基础上,“中国经济学”这样的学科范畴和体系,就有了相应的历史根据。所以,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经济学体系能否建立、命题能否提出,首先要看其是否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即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不是提供了这种可能,并对其产生了强烈的需求。正是这种可能性和需求的迫切性,催化着中国经济学的产生。
(节选自刘伟《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应遵循三大规律》一文。刘伟,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设必须要符合历史规律,才能够应运而生。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有很大不同。比如,人们通常不会讲“中国数学”或者“美国数学”,因为自然科学的知识和规律是普遍适用的,但是社会科学却有深刻的民族性、社会性和历史性。它总是源于特定民族和国家的具体历史实践,并带有鲜明的民族印迹。举例来说,早期的法国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英国的古典经济学,19世纪中期的德国历史学派、国民经济学,还有20世纪美国的主流经济学,这些学派不仅在思想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且都带有其民族的深刻历史色彩。
“中国经济学”这个范畴最初被提出的时候,曾遭到了国际和国内普遍质疑。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学理问题是,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不应当用国别加以界定。可为什么历史上别的国家曾以本民族的标签对经济学做出界定,中国就不行呢?在我看来,这不是一个学理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因为曾经中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程度落后,没有赢得全世界的普遍尊重,所以才引发了上述质疑。然而,在历史上,任何一种以本民族和国家的发展为基础,对人类文明的形态不断给予拓展的历史实践,其背后的理论概括一定会在思想史上留下深刻的痕迹。
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几十年的探索,我们创造了两大奇迹: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长期稳定。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推动现代化建设、摆脱贫困方面为人类社会做出了崭新的历史性贡献。在这个实践背景基础上,“中国经济学”这样的学科范畴和体系,就有了相应的历史根据。所以,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经济学体系能否建立、命题能否提出,首先要看其是否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即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不是提供了这种可能,并对其产生了强烈的需求。正是这种可能性和需求的迫切性,催化着中国经济学的产生。
(节选自刘伟《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应遵循三大规律》一文。刘伟,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