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眷吧 关注:216贴子:23,155
  • 14回复贴,共1

欲明心见性,须修心养性——白云禅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
  知识,是理论上的见闻。修养,是实践中的体验。
  学佛法行者,固然须要有渊博的知识;但是,见闻知理,如果不能融和于现实生活中,历经事务的体验,完成落实的修养,则无异于纸上谈兵,不可能表现出成绩的饶益性。
  华严经中强调“理事无碍”,其旨趣即在入达“圆融”之道。古德们也说:“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
  虽然,丈与尺并非把重点放在比例上,却肯定了修养的重要性;就像是万物需要阳光和雨水,但绝不希望乾旱和水灾。
  佛法于众生,讲求饶益功德,事实上,就是实际的价值效益;因此,不可误解佛法的主旨,偏于形而上或形而下,必须认知崇高的值率,并非寄托于遥不可及的理想,而是肯定于每一个现前的圆满。
  切记,过去的已成过去,未来的不止编制;最要紧的是、务必把握住每一个现在!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12-06 17:25回复
    待己待人
    白云禅师
      世俗的说法,是:
      损人利己、一说不应该,一说情有可原。
      利人损己、一说烂好人,一说仁慈贤圣。
      损人损己、无异是莫明其妙。
      利人利己、应该是道德修养。
      佛法中的理念如何呢!
      是世俗人,是众生相。
      若以学佛者而言,当知:
      “不伤害他人,莫忘了保护自己!”
      不伤害他人,是以广结善缘而言,或者是随喜功德;彼此之间,远离一切伤害,建立起良善的互动关系。
      莫忘了保护自己,是必须考量佛法中的解脱自在;清净无始以来有关的诸般业缘,化解凡所有已具的,再造的因因果果。
      因此,行者行于菩提道上,强调远迷近觉,于业中显道,无非是息因灭果,清除障碍行道的种种业力和业相;所以,学佛行者,亦称之为净业行人。
      儒家有:“宽恕之道”,讲求宽以待人,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颇有“容、忍”之德行,惟能否解脱清净,自在无碍,则所言之“道”,仍不得究竟之境。
      佛法以世法为基础,从相对中建立体验,明辨其中利害得失;然后,出离自我因业而起的受想意识,发挥法我因道而生的非想意识;历经时空的薰习而成力用,恒久,则可以逐渐地进入非非想的殊胜境界。
      所以,佛法中不倡导牺牲奉献,强调慈悲喜舍,即在于法的终结,务期湛然清净,解脱无碍,才是真自在人!比如忍行,不是抑制勉强,而是消化自然;否则,何以说:
      清净,庄严,澹泊!
      解脱,无碍,自在!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12-07 21:17
    回复
      2025-08-07 08:10:2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修养即是调适
      白云禅师著述
        众所周知:
        “有耕耘,才有收获。”
        但是,于“知”的领域中,往往是畏于耕耘,乐于收获;就像是日常生活,任谁都乐于较好的生活,住于享受之中;可是,有几人愿意思量,较好的生活享受,来自多少付出以后,才能获得的报酬!
        因此,恶于耕耘,好于收获,形成了时下的社会问题。
        佛法中谈正勤精进,主旨在于人的懈怠之心,耽着放逸;大好的生命,消磨在“缘境”的满足中,糟蹋了有用之身,弃掷于懒散的贪求里;结果,一辈子成为“欲望”的奴才,甚而沾沾自喜!
        耕耘之道,依佛法所取“正勤”,则提示了有别于“业”的力源;唯有立耕耘于正勤,方能展现“道”的成果,也就是修养所形成的功德力。基于精进的行为,世法中同样展示有“正、反”两方面,在“放逸”的前提之下,所拥有的收获,不是以“懈怠”为精神指标;因为“放逸”涉及“贪求”,迷惑于“缘境”之中,以及成为欲望的奴才而不自觉。
        因此,正面的休闲,应该是不放逸,当然,懈怠之心便不容易生起;比如适可而止,同样能得欲望的满足,却不会沦于因贪求而成为奴才;又比如工作狂,看起来似乎是正勤,其实不是精进,由于涉及失调的后果,同于贪求的作为。
        修学佛法,于旨趣上,不舍耕耘和收获,但须讲求正勤的精进,则懈怠之心无从生起,就说不上放逸或不放逸了;毕竟行者之道,于身口意有所偏邪之时,必须加以修正,除此,培养于德行,仍然是重要的功课!
        故说:修行办道,德养之功,即是行为的调适。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12-07 21:26
      回复
        确实如此 暖法是得一步步温润而上 如果有志于进阶到出世志的实修是才是很有增益的奠基石🍵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24-12-07 22:33
        收起回复
          在深山修心养性,出古洞四海扬名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12-08 10:57
          回复
            群山尽作窥边势,大海能销出塞声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4-12-08 10:59
            回复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道乖者不以咫尺为近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4-12-08 11:00
              回复
                他人方寸间,山海几千重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4-12-08 11:02
                回复
                  2025-08-07 08:04:2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只有跟着客师,才能学到真东西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4-12-08 11:05
                  回复
                    客师是哪位?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4-12-08 11:16
                    回复
                      安身立命
                      白云禅师
                        云何安身立命?
                        安身,如何定位自己,将依于所扮演的角色,而安份地把现前所扮演的任何一个角色,尽心尽力的诠释,表现出规规矩矩的模样来;如果,更能从角色的内涵,培养依佛陀所教,依佛陀之法的甚深修养;那末,便可以称得上安身了!
                        立命,任听所谓的命中注定,即凡俗者沦落“未知”的窠臼之中;若如是,将止于悠悠放任的日子,耽于畏缩恐惧的心态之下;当知行者学佛,立命之道,全在唯自心的修养,依正念而思,正行而为,践履六波罗蜜法,立慈悲喜舍之心;则慧命如拨云见日,身与命、常住湛然清净之境界里!
                      因此,千佛山的格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4-12-08 13:43
                      回复
                        因此,千佛山的格调,以“清净、庄严、淡泊”配合“不管人家对不对,自己一定要对;做对了是应该的,做错了赶紧忏悔。”以之为“行道”的家风,即是既能安身,复能立命的指导原则;可以使行者于修养的过程中,从凡入圣,从业入道,以至达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殊胜之境。
                          安身立命,肯定于因何不能安,不能立;于身者,因何欠安?于命者,因何难立?自己的身命,因何自己不能主宰?是谁、促使其不能安?复又促使其不能立?行者学佛,当知华严经中所说: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
                          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自己之身,自己之命;唯自己之心,依教如法,正念正行,即得身安命立。亦如心经中说:
                          “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
                          若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作为,必然远离颠倒梦想;久而久之,何愁不得究竟涅槃,常住如佛如菩萨般的绝对圆觉之果位!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4-12-08 13:44
                        回复
                          如何觉悟自我
                          白云禅师
                            不要尽在乎别人说些什么?
                            最要紧是自己正在做些什么!
                            人、往往在声色中分别苦乐;但凭自己所谓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完全是以最直接的方式而认为,或接受,或拒绝,或喜乐,或痛苦,或爱,或恨……
                            云何是声!是色?
                            声、以耳而肯定感受。
                            色、以眼而肯定感受。
                            禅法中的障道警语是:
                            声色之所显,耳目之所到,无非是相、是住、是业识之所分别;所以,金刚经中强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就是从“有”的“觉知”,务期做到“无所住心”,方始入于湛然清净之心!
                            别人说些什么?不是问题!
                            自己做些什么?才是问题?
                            修行办道的人,莫为“声色”而茫然,当从“修养”而觉知;不然,难得的人身,将会全部耗费于“业识”之中,结果,不仅苦了自己,更苦了多少关怀你的人!
                            因此、个人的修养,源自行为表现于“身、语、意”之时,必须修正行为,才能培育德养;也就是说,于身之造作,于语之言说,于意之想法,不可但凭自我意识,停滞于声色所直接感受的反应之中!
                            何以故?
                            意念之所起,显魔显佛,全在自己,仅以显魔显佛的差别之相,即可以发现颇具“修养”的机会;既然是全在自己,自己已经拥有了选择的权利,为什么要远佛而就魔呢?
                            因此,学佛在学智慧,唯独有了智慧,才有觉悟的机会;禅法中的要旨,即在
                            运用思想,发挥智慧,方能进入觉悟之境!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4-12-08 17:2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