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只能看样板戏,不要拿着这些先入为主的观反复念丧经……先说说样板戏的起源,解放后,由于经过百年战火,中国民众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传统戏曲的古板与不够通俗使之渐渐失去了生命力,当时京剧几个派系更是只能以打短工为生,后来,一些艺术家将解放军的故事或地主压迫人民的故事,结合着京剧评书进行创作,这是样板戏的雏形。到了江某领导文宣时,她对该类艺术大刀阔斧的改革,加入了西方歌舞剧,芭蕾,并融合了她擅长的昆曲等艺术形式,才有了你所看到的样板戏。先不说这位姐在政治上的声名狼藉,她在文化层面的功劳不可否认,是在她的操刀下,中国传统戏曲才有了活力,当年大街小巷谁不知道《奇袭白虎团》的那句“暗号——古伦木——欧巴”,而你再看当下京剧,春晚放的连串,老人家都不爱看……而当时光由中央编排的样板戏到1976年已经从8部编排到了20余部,而之所以称作样板戏,那是为了给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打样,其目的是为了让工人农民讲述自己的故事……有相当一部分的山村地区,都是从中央“送戏下乡”的样板戏开始接触到歌舞艺术,并开始文化创作……对,你没看错,文化创作,朋友你要知道,老山轮战的时候只读了高中的农村战士能写出《我爱老山兰》,山海炼刚普通工人能创作出《毛主席的光辉把炉台照亮》,还有《北京颂歌》等等,而在乡村,由农民以样板戏为蓝本自导自演的戏曲歌舞剧更是不胜枚举……毛主席所倡导的从来都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当时的文学作品,虽然多以歌颂为主,但也不乏对党内官僚主义的批判,但当时,除了戏曲与电影,没有现在这么多的文艺表现形式,而群众对这种融合了多种艺术形式且真正为自己谱写的艺术真心感到喜爱,逐渐放弃了传统戏曲,而改开之后,《红灯记》和《林海雪原》更是多次到日本,台湾,法国等地巡回演出,场场都是座无虚席,更是以看哭牢蒋警卫员一票而红,其在阿尔及利亚的演出,更是成为文化输出的典范……而那时候对文化解释权更是牢牢把握在无产阶级手里,劳动者的形象往往都是伟光正的,而现在屏幕上的农民与工人,或者穷人,不是被替换了的小资产阶级就是以一幅臭恶嘴脸示人……最后在简单提一句十年浩去力,从1966开始到1968九大召开,经过了wg初始各行各业“动乱”与“肃清”后,群众已经把胜利成果,也就是反对党内资产阶级复僻的战果牢牢把握在手中,各方势力也在九大毛主席的团结下走向平静,直到林陨落温都尔汗社会大体都是稳定的……而老一辈对文哥动荡的记忆,也多是1966-1968这三年,而文哥十年动荡,也大多数是台湾北美的“繁体中文艺术家”在改开之后引入的概念……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是毛主席教育我们的,也许我的观点会带有主观色彩,但你那句“只能看样板戏”,就绝对是谬误了@你姓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