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吧 关注:180,041贴子:1,709,180
  • 13回复贴,共1
求助

要怎么看待亲人离世?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今年21岁,大三学生,奶奶去年六月份去世,爷爷今年七月份去世,父亲患有尿毒症,我的亲人,都要不在了,怎么去面对这样的人生?大一大二的时候还是过年合家团圆,怎么上了大学就***家破人亡了呢


IP属地:内蒙古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11-08 22:22回复
    死亡是终极问题。目前科学无法解释死后的一切。归为不可知论。
    中哲。西哲中都有关于死亡的研究。实话说。我读过这么多哲学书。面对亲人离去。依旧是悲痛万分的。理论没有什么用。
    我只能当做我所必须经历的人生痛苦之一。现实总是有一些残酷。又有一些美好。交替进行的。
    对待病重的亲人。做好为他谋求生的求医问药。实在不能挽救他的生命。就做好告别。别让他走的时候留遗憾。让他把想说的话都说出来。我们自己也不留遗憾。


    IP属地:黑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4-11-08 22:41
    回复
      2025-08-13 22:15:0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下面转发中国哲学史作者冯友兰先生的《论死亡》


      IP属地:黑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4-11-08 22:44
      回复
        对人的认识,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就是对人的生死的认识。这并不奇怪,人的最切己的问题就是“生与死”,除了生与死,人还有什么呢?庄子说“死生亦大矣”。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也说:“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IP属地:黑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24-11-08 22:45
        回复
          生和死牵动着人的心灵,也演绎出无数关于生之何谓的遐想。在《中国人的生死观》中,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中江纵览各家,远自东周诸子之学,近至清末民初新学,并以儒释道为纲,讨论儒释道文化如何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生死观。本期推介的正是《中国人的生死观》中关于冯友兰生死观的部分,在冯友兰看来,人有四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天地境界是人的最高境界,在此种境界中的人,无所谓生,无所谓死,他已超越生死,知道生是顺化,死亦是顺化,与造化为一。


          IP属地:黑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24-11-08 22:46
          回复
            觉解个体的生灭是随顺大化,则亦觉解个体的生灭,是大化的一部分,是道体的一部分


            IP属地:黑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24-11-08 22:47
            回复
              冯友兰将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分别是3:
              自然境界 :这是人生的最低境界,指的是人顺应自然、社会的风俗习惯而行动,没有自我觉解或觉解甚少。在这个境界中,人的行为对于他来说意义不大或几乎没有意义3。例如,小孩和原始人做事可能只是出于本能或习惯,并不清楚自己行为的意义4。
              功利境界 :这是自然境界之上的一个层次,指的是人在满足基本生存需求的基础上,开始追求名利和物质利益。虽然这个境界的个体可能会做出有利于他人的行为,但其动机仍是利己的3。在这个境界中,人的行为具有功利的意义3。
              道德境界 :这是功利境界之上的一个层次,指的是人已经了解到社会的存在,并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部分3。在这个境界中,人开始为社会的整体利益而行动,追求道德和正义,而不是单纯的个人利益3。他们所做的事情都具有道德的意义3。
              天地境界 :这是人生最高的境界,也是最难达到的境界6。在这个境界中,人不仅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还意识到自己是宇宙的一部分,即天民3。人已经消除了自我与外界的二元对立,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1。在这个境界中,人的行为不仅有利于社会,也有利于宇宙的整体利益,人已经超越了个人的名利追求,达到了与天地同呼吸、共命运的境界。
              冯友兰认为,这四个境界是逐层递进的,从自然境界到天地境界,人的觉解和境界逐渐提升,最终达到对宇宙整体利益的追求和实现。


              IP属地:黑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24-11-08 22:48
              回复
                人都会有终点,是任何人无法改变的自然规律。在世时尽力为人类做贡献从而得到幸福人生,就不会惧怕,朝闻道夕死可以。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4-11-08 22:50
                回复
                  2025-08-13 22:09:0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浩然之气与天地境界
                  人生境界论依据觉解程度的不同,历经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之后,到达最高境界即天地境界。天地境界之中人完全进入万物一体的精神超越状态,此种状态莫可名状,故称神秘。在此境界中,人是宇宙的一部分,天人融为一体,而人通过知天、事天、乐天、同天,达到“万物皆备于我”的浩然境界。
                  冯友兰天地境界的思想资源来于孟子与庄子,尤其以孟子的神秘主义为主。孟子思想的天民、天爵、尽心、知性、知天,尤其是“浩然之气”成为天地境界哲学的源泉与动力。当然,其对孟子浩然之气的认识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20,在20世纪20年代冯友兰就将孟子的浩然之气视为神秘主义;到30年代他将浩然之气作为神秘主义的观点全部纳入《中国哲学史》中,称孟子养浩然之气为最高境界的神秘主义,个人境界修养的最高境界即神秘经验:
                  中国哲学中,孟子派之儒家,及庄子派之道家,皆以神秘境界为最高境界,以神秘经验为个人修养之最高成就……如孟子哲学果有神秘主义在内,则万物皆备于我,即我与万物本为一体也。21
                  发展到40年代,冯友兰以神秘主义为基础提出人生哲学四境界论,明确提出天地境界就是“浩然之境”。即使到了20世纪90年代,冯友兰依然强调浩然之气的重要价值,将之视为人生体验最高的精神境界。22冯友兰对于孟子“浩然之气”的诠释与发挥,推动其人生哲学体系的创新与完善。
                  天地境界之中,人超越了社会的局限,达到浑然与物同体、赞天地之化育的境界。如果借用冯友兰新理学体系来讲,从大全、理、道体看此新境界,天地境界中最典型的特征即“自同于大全”,而“大全是不可说底、亦是不可思议、不可了解底”,这种不可言说、不可了解的状态即神秘主义。此状态如非有相、非无相、非非有相、非非无相的佛家真如状态;或谓“无思无虑始得道”的道家境界。
                  天地境界中也分不同的层次与分级:知天、事天、乐天、同天。其中前一个层级是下一个层级的基础与铺垫,层层递进,循序深入。如果从宏观来看,前三个层级属于通向同天的预备阶段。
                  第一,知天。人感觉自己既是人伦社会的一部分,同时亦是宇宙大全的一部分,此阶段已经有浩然之气的萌芽与生发,具体体现在孟子的“天民”意识中。孟子将自己看成宇宙的一分子,“有天民者,达可行于天下而后行之者也”。孟子的“天民”思想认为人具备社会与宇宙成员的双重身份,此天民的观点是知天、事天的前提和基础:
                  孟子说有所谓“天民”、“天职”、“天位”、“天爵”等,知天底人,觉解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分子,而且是宇宙的一分子,所以知天底人,可以谓之天民。23
                  天民在宇宙之中,天、人、性是一体的,天作为本体而存在,天降于人而为性,人知天不必远求,尽己之心即可知天。从根本来说,宇宙是一个联系性整体,世界的道德原则根源于宇宙的形而上学本体。而工夫论就是探索此道德主宰的宇宙,觉解到由道德主宰的宇宙,即可意会孟子所说的“知天”。
                  冯友兰指出孟子的“天民”可通过尽心的工夫,践行道德从而通达天道。天民知道自己对于宇宙的责任,觉解到宇宙与人的关系;天民有所应当之职责,谓之天职;在宇宙间的地位,称之为天位;其道德境界为“天爵”,是人在精神领域的成就。
                  第二,事天。知天的人具有很高的自觉意识,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应当是对宇宙应尽的义务,遵循社会的伦理,则为事天。孟子的“天民”思想是把人放至天地宇宙中来考量,同时也将人放在社会中进行考虑,宇宙中的人既是“天民”,亦是“人民”。孟子思想中“天民”并非超越于社会之外的抽象的天,并非六合之外的存在者。在社会中,天民的所作所为也应服从伦理的准则,需要同时践履社会角色与宇宙角色。既可尽人职、人伦,又可尽天职、天伦,在尽人伦的过程中体现着事天的过程,事人与事天是一体,道德的事与事天的事是可通而为一:
                  天民在社会中居一某位,此位对于他亦即是天位……而天民作其在社会中所作底事,虽同是那些事,虽亦是尽人职尽人伦,而却又是尽天职,尽天伦。24
                  一般而言,普通人只是尽人伦人职,而“天民”是双重责任,既尽人伦人职,同时亦尽天伦天职。“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亲亲而仁民等伦理是一体的,虽有层次之不同,但并行不悖。
                  第三,乐天。人在宇宙与社会的双重角色中事天,在事天的过程中尽性知命并产生了一种超道德的体悟,油然而生一种孔颜之乐,此为乐天。冯友兰称:“于事物中见此等意义者,有一种乐,此种乐谓之乐天。”25冯友兰在解释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时,指出人如果充分发展人的本性,不仅可以知天,而且可以与天合一。孟子以天民之责任,以先觉觉后觉,践行忠恕之道,乐天知命;在生活实践中,人的私欲渐少,乐善好施,人我无别,个人和宇宙便融合一体。而个人与宇宙的合一即蕴含着天地境界的美感,不但他所有的事对于他另有新意义,即他所见的事物对于他亦另有意义。这样知天、事天与乐天同时存在,即孔颜乐处,实现孟子所说“上下与天地同流”的乐天境


                  IP属地:黑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24-11-08 22:52
                  回复
                    实现孟子所说“上下与天地同流”的乐天境界。
                    第四,同天。在人生哲学中,知天、事天、乐天是天地境界的初级阶段,同时亦是浩然之气的积淀过程,而同天是最高境界,同时亦是浩然之气至大至刚状态。知天、事天、乐天等不过是达到此等境界的一种预备,人唯进入同天之境方可实现从心所欲。此同天境界状态中,人不但可以与天地参,而且可以与天地为一,真正实现自同于大全:“在天地境界中底人的最高底造诣是,不但觉解其是大全的一部分,而并且自同于大全。”26而“浩然之气”恰是天地境界中的充塞宇宙的状态。因为“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威武、贫贱皆主要讲人在社会中的关系,即使是平治天下的治国境界,也只能属于道德层次,未达到天地境界。而浩然之气是人与天的关系,如孟子所谓“塞于天地之间”,上下与天地同流。
                    冯友兰探讨了天地境界中同天状态的几个特征。首先,同天境界即浩然之气的境界,具有神秘主义色彩:“如孟子哲学中具有神秘主义,则孟子所谓浩然之气,即个人在最高境界中之精神状态。”27在浩然之气中的人既是无“我”的,又是有“我”的。所谓无“我”的,指从“有私”方面讲,人在天地之中,自同于大全诚者天之道也,消除人我对峙,“体与物冥”,已不存在“我”与“非我”的隔阂,因此称“知我而所有有我底”。其次,“浩然之气”中“万物皆备于我”是“我”的无限扩大,“我”即大全的主宰,即此种境界者的“至大至刚”即“我”的无限扩大。同天的境界又显示了人的主宰性,从主宰性一面说,“我”的无限扩大即是“有我之境”。最后,浩然之气的同天境界即“诚”的状态,与孟子的“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中庸》的“诚之”思想吻合,在诚的境界中合内外之道。孟子与《中庸》的“诚”消除人与天的对立,人与物的界限消融,尤其如孟子所言“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则可浑然与物同体,为同天境界。
                    冯友兰还指出,从工夫论的角度说,养浩然之气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明道”,此道为儒家的天地之道,《论语》说“志于道”,是使人有最高境界的义理;另一方面是“集义”,即做人在宇宙间所应该做的事,或者坚持不懈地做“天民”所应做之事。综合此二方面即“集义与道”,通过工夫涵养,明道,集义既久,则浩然之气自然生发,由不得一丝勉强:“孟子则以行义为心的自然底发展。行义既久,浩然之气,即自然由中而出。”28冯氏还强调养浩然之气切忌急于求成,防止“拔苗助长”,并总结养浩然之气工夫八字:“明道集义,勿忘勿助”。
                    四、结语
                    要言之,冯友兰借用西方哲学的逻辑分析法,遵循理学脉络,尝试打破理学与心学的分歧,对孟子的人禽之辨、义利之辨、浩然之气展开分析,以现代语境对孟子进行创造性解读。尤其重要的是冯氏在解读孟子的过程中,构建自己的人生境界体系,而又以自己的哲学体系为参照来诠释孟子。这种诠释循环关系是现代新儒家经典解读的特色之一,即在“六经注我”中展开“我注六经”。29
                    从学术脉络上看,冯友兰的孟子学诠释方式在当时新儒家学者内部独树一帜。20世纪三四十年代,现代新儒家以传承中国文化慧命为旨,通过“返本开新”回归孔孟原始儒学,通过重新诠释和解读儒家经典,从而重建儒家形而上学。31但新儒家学者中有两种解读孟子的路径:一种是陆王心学,譬如熊十力、梁漱溟等人以仁为本心来切入孟子思想,即从心学的进路来诠释孟子,以仁心本体论,以道德心诠释孟子的“四端之心”;另一条路径以冯友兰为代表的理学模式,冯友兰承接程朱理学的余脉而予以超越,在理论进路和诠释方法上与心学脉络不同,以人生境界论为旨解读孟子。由“逻辑底性”分析孟子的人之为人之性,进一步指出孟子的人禽之辨在于心的觉解力,此觉解力体现为知觉灵明和即理言性。同时此觉解能力亦是人能穷理的内在动力,通过尽心工夫可实现性或理,将尽心知性诠释为发挥知觉灵明之心以穷理的过程,使孟子罩上“理”学的意蕴。此观点不啻为一种创见,在学界风格新奇,别出心裁。32当然,冯氏的孟子诠释模式亦存在值得商榷之处,就孟子学诠释路径而言,心学的模式较为合理。而冯氏遵循程朱理学脉络,其实是借鉴荀子的认知之心来解读孟子心性论,即经由荀子学来诠释孟子学。


                    IP属地:黑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24-11-08 22:57
                    回复
                      在西方哲学中。很多哲学家因为研究生命哲学。而达到了与我国国学经典同样的结论。
                      比如叔本华等。都提出了物我相忘。天人合一的思想。
                      人其实是宇宙的一部分。宇宙是需要循环往复的。宇宙的法则是万物都有生灭。
                      从这一点来讲。人是属于宇宙的规律之中的


                      IP属地:黑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24-11-08 23:06
                      回复
                        人是宇宙的一份子。所以人应该与宇宙合为一体。任何割裂人的宇宙性质的思想都是违背规律的。比方说希望亲人永远不要死。这是不可能的。违背了人的自然属性


                        IP属地:黑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24-11-08 23:07
                        回复
                          所以我国古代儒家道家等思想中。甚至有不为死者哭泣的思想。庄子还敲着碗唱歌。类似庆祝他老婆去了宇宙中一样。


                          IP属地:黑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24-11-08 23:09
                          回复
                            以上这些。其实真的面对残酷现实时。是没什么用的。好歹咱们的人类文明中。还有一些“鸡汤”来安慰我们。可以看看。


                            IP属地:黑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24-11-08 23:1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