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然之气与天地境界
人生境界论依据觉解程度的不同,历经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之后,到达最高境界即天地境界。天地境界之中人完全进入万物一体的精神超越状态,此种状态莫可名状,故称神秘。在此境界中,人是宇宙的一部分,天人融为一体,而人通过知天、事天、乐天、同天,达到“万物皆备于我”的浩然境界。
冯友兰天地境界的思想资源来于孟子与庄子,尤其以孟子的神秘主义为主。孟子思想的天民、天爵、尽心、知性、知天,尤其是“浩然之气”成为天地境界哲学的源泉与动力。当然,其对孟子浩然之气的认识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20,在20世纪20年代冯友兰就将孟子的浩然之气视为神秘主义;到30年代他将浩然之气作为神秘主义的观点全部纳入《中国哲学史》中,称孟子养浩然之气为最高境界的神秘主义,个人境界修养的最高境界即神秘经验:
中国哲学中,孟子派之儒家,及庄子派之道家,皆以神秘境界为最高境界,以神秘经验为个人修养之最高成就……如孟子哲学果有神秘主义在内,则万物皆备于我,即我与万物本为一体也。21
发展到40年代,冯友兰以神秘主义为基础提出人生哲学四境界论,明确提出天地境界就是“浩然之境”。即使到了20世纪90年代,冯友兰依然强调浩然之气的重要价值,将之视为人生体验最高的精神境界。22冯友兰对于孟子“浩然之气”的诠释与发挥,推动其人生哲学体系的创新与完善。
天地境界之中,人超越了社会的局限,达到浑然与物同体、赞天地之化育的境界。如果借用冯友兰新理学体系来讲,从大全、理、道体看此新境界,天地境界中最典型的特征即“自同于大全”,而“大全是不可说底、亦是不可思议、不可了解底”,这种不可言说、不可了解的状态即神秘主义。此状态如非有相、非无相、非非有相、非非无相的佛家真如状态;或谓“无思无虑始得道”的道家境界。
天地境界中也分不同的层次与分级:知天、事天、乐天、同天。其中前一个层级是下一个层级的基础与铺垫,层层递进,循序深入。如果从宏观来看,前三个层级属于通向同天的预备阶段。
第一,知天。人感觉自己既是人伦社会的一部分,同时亦是宇宙大全的一部分,此阶段已经有浩然之气的萌芽与生发,具体体现在孟子的“天民”意识中。孟子将自己看成宇宙的一分子,“有天民者,达可行于天下而后行之者也”。孟子的“天民”思想认为人具备社会与宇宙成员的双重身份,此天民的观点是知天、事天的前提和基础:
孟子说有所谓“天民”、“天职”、“天位”、“天爵”等,知天底人,觉解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分子,而且是宇宙的一分子,所以知天底人,可以谓之天民。23
天民在宇宙之中,天、人、性是一体的,天作为本体而存在,天降于人而为性,人知天不必远求,尽己之心即可知天。从根本来说,宇宙是一个联系性整体,世界的道德原则根源于宇宙的形而上学本体。而工夫论就是探索此道德主宰的宇宙,觉解到由道德主宰的宇宙,即可意会孟子所说的“知天”。
冯友兰指出孟子的“天民”可通过尽心的工夫,践行道德从而通达天道。天民知道自己对于宇宙的责任,觉解到宇宙与人的关系;天民有所应当之职责,谓之天职;在宇宙间的地位,称之为天位;其道德境界为“天爵”,是人在精神领域的成就。
第二,事天。知天的人具有很高的自觉意识,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应当是对宇宙应尽的义务,遵循社会的伦理,则为事天。孟子的“天民”思想是把人放至天地宇宙中来考量,同时也将人放在社会中进行考虑,宇宙中的人既是“天民”,亦是“人民”。孟子思想中“天民”并非超越于社会之外的抽象的天,并非六合之外的存在者。在社会中,天民的所作所为也应服从伦理的准则,需要同时践履社会角色与宇宙角色。既可尽人职、人伦,又可尽天职、天伦,在尽人伦的过程中体现着事天的过程,事人与事天是一体,道德的事与事天的事是可通而为一:
天民在社会中居一某位,此位对于他亦即是天位……而天民作其在社会中所作底事,虽同是那些事,虽亦是尽人职尽人伦,而却又是尽天职,尽天伦。24
一般而言,普通人只是尽人伦人职,而“天民”是双重责任,既尽人伦人职,同时亦尽天伦天职。“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亲亲而仁民等伦理是一体的,虽有层次之不同,但并行不悖。
第三,乐天。人在宇宙与社会的双重角色中事天,在事天的过程中尽性知命并产生了一种超道德的体悟,油然而生一种孔颜之乐,此为乐天。冯友兰称:“于事物中见此等意义者,有一种乐,此种乐谓之乐天。”25冯友兰在解释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时,指出人如果充分发展人的本性,不仅可以知天,而且可以与天合一。孟子以天民之责任,以先觉觉后觉,践行忠恕之道,乐天知命;在生活实践中,人的私欲渐少,乐善好施,人我无别,个人和宇宙便融合一体。而个人与宇宙的合一即蕴含着天地境界的美感,不但他所有的事对于他另有新意义,即他所见的事物对于他亦另有意义。这样知天、事天与乐天同时存在,即孔颜乐处,实现孟子所说“上下与天地同流”的乐天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