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大部分的建筑都筑有台基,而且越是等级高的建筑,台基也越为显著、高大。有些重要建筑就干脆用装饰精美的须弥座作为台基,如北京故宫中的太和殿等三大殿的台基。
须弥座:原是佛教造像的底座,由印度传来。须弥即须弥山,是印度佛教传说中的世界中心,以须弥山作为佛教造像底座以显示佛的伟大。须弥座传入中国以后,常用来承托较为尊贵的建筑,如宫殿和庙宇中的大殿等。须弥座由圭角、下枋、下枭、束腰、上枭、上枋等几部分组成。
清代就规定:公侯以下、三品以上者,所居房屋的台基高二尺;四品以下和普通士、民,所居房屋的台基高一尺。传统建筑台基可分为:台明、台阶、栏杆、月台四个部分。
如意踏跺:台阶中间砌置的一级一级的阶石称为“踏跺”,宋代时称为“踏道”。“如意踏跺”是踏跺中的一种,就是踏跺的两侧没有垂带石,从台阶两侧可以直接看到踏跺的退齿形状。此外,用天然石块砌成不规则形状的台阶,也叫如意踏跺。如意踏跺常用于园林或住宅建筑中。
垂带踏跺:两边安有垂带石的踏跺,叫做“垂带踏跺”。其形象主要是区别于不设垂带石的如意踏跺。
砚窝石:台阶中踏跺的最下一级,叫做“砚窝石”。砚窝石比地面高出约一到两寸,而与台基下的土衬石齐平。
土衬石:在台基露明部分的下面,平行着垫一层石板,石板的上皮比地面高出约一到两寸,这块石板就叫做“土衬石”。土衬石也就是衬在台基与地面之间的石板。
斗板石:就是位于台基的土衬石之上、阶条石之下,并且是在左右角柱之间所铺砌的石构件。斗板石一般来说都是用石料砌筑,这从它的名称也可以看出来。但是如果没有可用的石料,也可以用砖代替。斗板石也称为“陡板石”。
象眼:简单地说,就是台阶侧面的三角形部分。宋代时的象眼是层层凹入的形式。清代时的象眼大多是陡直的,有些表面平整,有些表面饰有雕刻或镶嵌图案。另外有一些清式的象眼做成多层叠涩形式,显然是受到宋式象眼的影响。除了台阶处之外,凡是在建筑上其他类似地位的直角三角形部分,也都称为“象眼”。
-素材及图片来源: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有权属不清导致侵权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须弥座:原是佛教造像的底座,由印度传来。须弥即须弥山,是印度佛教传说中的世界中心,以须弥山作为佛教造像底座以显示佛的伟大。须弥座传入中国以后,常用来承托较为尊贵的建筑,如宫殿和庙宇中的大殿等。须弥座由圭角、下枋、下枭、束腰、上枭、上枋等几部分组成。
清代就规定:公侯以下、三品以上者,所居房屋的台基高二尺;四品以下和普通士、民,所居房屋的台基高一尺。传统建筑台基可分为:台明、台阶、栏杆、月台四个部分。
如意踏跺:台阶中间砌置的一级一级的阶石称为“踏跺”,宋代时称为“踏道”。“如意踏跺”是踏跺中的一种,就是踏跺的两侧没有垂带石,从台阶两侧可以直接看到踏跺的退齿形状。此外,用天然石块砌成不规则形状的台阶,也叫如意踏跺。如意踏跺常用于园林或住宅建筑中。
垂带踏跺:两边安有垂带石的踏跺,叫做“垂带踏跺”。其形象主要是区别于不设垂带石的如意踏跺。
砚窝石:台阶中踏跺的最下一级,叫做“砚窝石”。砚窝石比地面高出约一到两寸,而与台基下的土衬石齐平。
土衬石:在台基露明部分的下面,平行着垫一层石板,石板的上皮比地面高出约一到两寸,这块石板就叫做“土衬石”。土衬石也就是衬在台基与地面之间的石板。
斗板石:就是位于台基的土衬石之上、阶条石之下,并且是在左右角柱之间所铺砌的石构件。斗板石一般来说都是用石料砌筑,这从它的名称也可以看出来。但是如果没有可用的石料,也可以用砖代替。斗板石也称为“陡板石”。
象眼:简单地说,就是台阶侧面的三角形部分。宋代时的象眼是层层凹入的形式。清代时的象眼大多是陡直的,有些表面平整,有些表面饰有雕刻或镶嵌图案。另外有一些清式的象眼做成多层叠涩形式,显然是受到宋式象眼的影响。除了台阶处之外,凡是在建筑上其他类似地位的直角三角形部分,也都称为“象眼”。
-素材及图片来源: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有权属不清导致侵权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