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色吧 关注:7,003,806贴子:98,536,556
  • 13回复贴,共1
(一) 肺气虚
  肺气虚证,是肺的功能不足所现的临床病证。主要有二方面:一是肺的主气、司呼吸功能减退所表现的咳嗽气喘乏力之病症;一是由肺气虚影响卫气虚,卫外不固而易患感冒的病症。正如《不居上集·肺虚咳嗽》谓:“肺虚者,肺家元气自虚也。惟其自虚,则腠理不密,故外则无风而畏风,外则无寒而怯寒。内则气怯息短,力弱神虚,面白神赢,情志郁结,嗜卧懒言,遗精自汗,饮食减少,咳嗽无力,痰涎清薄,六脉虚微而涩弱,按之无神,此为阳虚脉症。”
  【诊断依据】
  肺气虚证表现:①咳喘:咳嗽、气喘声低乏力,或呼吸乏力,气少不足以息,动则益甚;语声低怯,神疲体倦, 痰液清稀,面色㿠白。②易于感冒:即稍微当风受凉,即感冒,感冒之临床症状不太重,但又不易痊瘉。平时常见自汗、畏风怕冷。根据上述感冒之特点及患者平时体质状态即可诊断为肺气虚感冒症。
  【辨证论析】
  本证多由于长期咳喘致肺气耗损,或脾肾气虚,气之化生不足,使肺功能活动之力减弱所表现的证候。当临诊时见到咳嗽气喘症状后,或在分析感冒患者病因时,需要认真审察。而审察的要点是其咳喘的症状是否气弱乏力。当然,肺气虚并不是孤立的,它反映了全身机能活动的衰弱,因此肺气虚时也多伴有全身机能活动的低下现象。
  肺气虚证,临床上亦较常见。因肺为娇嫩之脏,凡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气机郁结,都可影响肺的宣降功能而产生咳喘等症。若咳喘久延不愈或反复发作,必然要耗伤肺气,或其它脏腑气虚,而累及肺致肺气虚。肺气一虚,咳嗽气喘则声低乏力;呼吸亦觉乏力,甚则有气少不足以息之感;动则气耗,所以肺气虚患者一运动,少气之感必加剧。《中藏经·论肺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中指出:“肺者,魄之舍,生气之源,⋯⋯虚则不能息,身重嗌干,喘咳上气,胸背痛”,“咳而遗溺者,上虚不能制下也。虚则力乏喘促,右胁胀满,语言气短者是也。”《诸病源候论·气病诸候·短气候》也指出,“肺虚则气少不足,亦令短气,则其人气微,常如少气不足以呼吸”。此外,后世医家亦指出:“肺虚极,呼吸息微,欠伸溺频。肺之气,虚则呼吸少气,不足以息,小便频数或遗”(《医学入门·脏腑》)、“若肺气太虚,气不能布息,呼吸不相接续,出多入少,名曰短气,此虚之极也”(《明医指掌·喘证》),均说明肺气虚之咳嗽气喘之虚弱情况。
  此外,肺气虚证者痰液多清稀,是因人体水液的代谢与肺的输布功能有密切关系,当肺气不足,输布水液功能减弱,则水液停聚于肺而形成。肺气主水液代谢、津液输布之作用,正如《素问·经脉别论》所云:“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说明肺在水液代谢中是重要的一环,所以一旦肺虚代谢障碍则水津聚而为清稀痰液。
  人之声,出于喉,而赖肺气之鼓激,肺气旺则声壮有力,肺气虚则声低音怯。面色㿠白,神疲体倦,舌淡苔白,是气虚常见的全身症状。为什么肺气虚者易感冒呢?因肺合皮毛,肺之宗气,行于卫则卫护人之肌腠,肺气足则卫气强,卫气强则腠理密,邪不易袭。若肺气虚则宗气不足,致卫气亦虚,卫表不固,腠理失密,自然易被外邪侵袭;一旦侵袭,抵抗力又弱,邪不易祛而致病程久延,病情虽不重而缠绵不愈。由于平素卫表不固,故此等患者,即使不患感冒,亦多自汗、畏风。《景岳全书·杂证谟·汗证》明确指出:“自汗者属阳虚腠理不固,卫气之所司也,人以卫气固其表,卫气不固则表虚自汗而津液为之发泄也。”
  【参考资料】
  (1)《素问·玉机真脏论》:“秋脉者肺也……其不及则令人喘, 呼吸少气而咳,上气见血,下闻病音”。
  (2)《灵枢·本神》:“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
  (3)《诸病源候论·咳嗽病诸候·咳逆短气候》:“肺虚为微寒所伤,则咳嗽;嗽则气还于肺间,则肺胀,肺胀则气逆。而肺本虚,气为不足,复为邪所乘,壅否不能宣畅,故咳逆短气也。”
  (4)《理虚元鉴·劳嗽症论》:“惟肺为火薄,则治节无权,而精微不布于上下,留连膈膜之间,滞而为痰,痰老则胶固而不可解,气无以宣之也。又肺主皮毛,外行卫气,气薄而无以卫外,则六气所感,怯弱难御,动辄受损,则本病易复标邪乘之。……总之,肺气一伤,百病蜂起⋯⋯。”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09-21 13:42回复
    (二) 肺阴虚
      肺阴虚证,是由于多种原因耗伤了肺之阴液,使肺失滋润并兼呈虚热内生的一类临床证候。对于本证之认识,历代医家论述颇多,如:《景岳全书·杂证谟·咳嗽》指出:“若内伤之嗽则其病来有渐,或因酒色,或因劳伤,必先微嗽而日渐以甚,其证则或为夜热潮热,或为形容瘦减,或两颧常赤,或气短喉干,其脉轻者亦必微数,重者必细数弦。”《理虚元鉴·阴虚之症统于肺》云:“就阴虚成劳之统于肺者言之,约有数种:曰劳嗽,曰吐血,曰骨蒸,极则成尸疰。其症有兼有不兼。有从骨蒸而渐至劳嗽者;有从劳嗽而渐至吐血者;有竟以骨蒸枯竭而死,不待成劳嗽者;有竟从劳嗽起,而兼吐血者;有竟从吐血起,而兼劳嗽者;有久而成尸疰者;有始终只一症,而或痊或毙者。凡此种种,悉宰于肺治。所以然者,阴虚劳症,虽有五劳、七伤之异名,而要之以肺为极则。”
      引起肺阴虚的原因有内伤外感两方面。内伤方面,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其中尤以“痨虫”侵袭为多见)咳嗽,久咳不愈而伤阴;外感方面,是由于外感热病,长期发热,导致全身阴液亏损而影响及肺,使肺阴虚。两者之鉴别,《张氏医通·咳嗽》中讲得很清楚:“外感咳嗽与阴虚咳嗽,尤宜辨晰,外感咳嗽则声盛而浊,先缓后急,日夜无度,痰涎稠粘而喘急; 阴虚劳嗽则声怯而槁,先急后缓,或早甚,或暮甚,清痰少气而喘气也。”清代名医叶天士对肺阴虚一症论述颇深:“肺痿一症,概属津枯液燥,多由汗下伤正所致。夫痿者,萎也。如草木之萎而不荣,为津亡而气竭也。然致痿之因,非止一端,《金匮》云: 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之,重亡津液;故令肺热干痿也。肺热干痿,则清肃之令不利,水精四布失度,脾气虽散津液上归于肺,而肺不但不能自滋其干,亦不能内洒陈于六腑,外输精于皮毛也。其津液留贮胸中,得热煎熬,变为涎沫,侵肺作咳,唾之不巳。故干者自干,唾者自唾,愈唾愈干,痿病成矣”(《临证指南医案·肺痿》)。
      【诊断依据】
      肺阴虚证表现为: ①咳嗽为干咳或少痰、痰粘难咯; ②阴虚内热,甚则为阴虚火旺之象: 消瘦,低热,五心烦热,午后潮热,盗汗,颧红,或痰中带血,甚则咳血,或声音嘶哑,舌红或绛少津,脉细数等症。
      【辨证论析】
      由于外感、内伤两方面的原因,凡使肺阴耗损,使肺失滋润,必致咳嗽呈干咳、少痰、痰粘难咯。明·绮石云:“干咳者,有声无痰,病因精血不足,水不济火,火气炎上,真阴燔灼,肺脏惨涩而咳也。丹溪云:此系火邪郁于肺中而不能发,水火不交所致,宜补阴降火。症从色欲来者,琼玉胶最捷。午后咳,阴虚也;黄昏咳,火气上感于肺也”(《理虚元鉴·干咳嗽论》)。另一方面是由于阴液耗损,内热丛生。阴精亏损,不能濡养肌体则形体消瘦;虚热内扰则全身低热,五心烦热,午后潮热;虚火上炎则颧红;热扰营阴则有盗汗。阴虚内热耗津则痰少而粘,若内热严重者,热灼肺络,络伤则痰中带血,甚则多量咳血;若喉失阴津濡润,虚热内蒸,可致声音嘶哑,甚则失音。正如《医醇腾义·咳嗽》所云:“肺虚而咳,肌表微热,神倦气短,不时火升,失血咽痛者,保肺济生丹主之。虚之甚者,火升体羸,咳嗽失血,咽破失音。此为碎金不鸣,症极危险。”舌红(甚则红绛) 少津,脉细数,皆为阴虚内热之象。
      典型的肺阴虚,不难诊断。但由于久咳一症,临床上往往肺之气阴两虚多见,此时其痰质就不是干燥难咯,但阴虚内热的症状必须较典型才能确立兼夹阴虚证。
      【参考资料】
      (1)《明医杂著·劳察》: 男子二十前后,色欲过度,损伤精血,必生阴虚火动之病,睡中盗汗,午后发热,哈哈咳嗽,倦怠无力,饮食少进,甚则痰涎带血,咯吐出血,或咳血、吐血、衄血,身热,脉沉数,肌肉消瘦,此名痨瘵。最重难治,轻者必用药数十服,重者期以岁年。然必须病人爱命,坚心定志,绝房室,息妄想,戒恼怒,节饮食,以自培其根,否则虽服良药,亦无用也。此病治之于早则易,若到肌肉消灼,沉困着床,脉沉伏细数,则难为矣。
      (2)《血证论评释·咳血》:肺为娇脏,无论外因内伤,但一伤其津液,则阴虚火动,肺中被刑,金失清肃下降之令,其气上逆,嗽痰咳血,变为肺痿重病,吐白沫如米粥,咽痛声哑,皮毛洒淅,恶寒憎热,皆金损之证,不易治也。此病无论寒久变火,火郁似寒,总以《十药神书》保和汤治之。盖肺金火甚,则煎熬水液而为痰,水液伤,则肺叶。不能膄润下垂,其在下之肝肾,气又熏之,肺叶焦举,不胜制节,故气逆为咳,气愈逆,所以久咳不止也。此方润肺涤痰,止血和气,无论寒久变火,火郁似寒,痰血痿燥等证,皆统治之。凡由外伤变作虚咳劳证者,以此方为第一。又有肺中阴虚,本脏气燥,生痰带血,发为痿咳,以及失血之后,肺燥成痿,痰凝气郁,久咳不止,此乃内伤所致,不必治其余病,但补其肺,诸病自愈。用清燥救肺汤,甘凉滋润以补胃阴而生肺金,肺金清润,则火自降,痰自祛,气自调,咳自止。血枯加生地,火甚加犀角,痰多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09-21 15:42
    回复
      2025-08-06 04:08:1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痰多加贝母,带血加蒲黄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09-21 15:43
      回复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4-09-21 15:55
        回复
          (三) 风寒束肺
            风寒束肺证,是指感受风寒,肺气被束,失于宣畅所表现的临床证候。
            本证为较常见证候,属外感所引起,“外感之咳,必由皮毛而入,盖皮毛为肺之合,而凡外邪袭之则必先入于肺”(《景岳全书·杂证谟·咳嗽》)。本证的病因是寒邪,主症是咳嗽。“咳嗽之证属肺经,然有本经之咳嗽,有各脏腑迁移之咳嗽。本经之咳嗽,外感者皮毛受之,玄府闭矣;玄府闭,则肺气不舒,其在中之二十四窍*所以列行分布诸脏之气者,亦不能行,于是肺满而逆,戛戛然咳嗽矣。此肺实也”(《医家心法·咳嗽》)。此说对本证的病机分析甚为贴切。清·周学海在《读医随笔·论咳嗽》中亦清楚地阐述本证的病因病机:“卒然咳嗽,连声不可暂止者,此冷风随呼吸而袭肺也。此风袭肺则咳嗽⋯⋯。外感风寒,恶寒发热,亦多有咳嗽者。此风寒由经入肺也,宜先表散,久则兼清降。其咳声清响,而昼夜相等。经曰: 形寒寒饮则伤肺,咳逆而上气。然饮冷是由胃络入肺也,其声略重,宜温胃,略兼利湿。”
            【诊断依据】
            风寒束肺证表现为:主要是咳嗽痰稀色白。由于风寒之邪由表而入所以往往兼见微恶寒、发热,鼻塞流清涕,无汗,舌苔白,脉紧等风寒表证症状。当然,也可以不兼见风寒表证症状,或不明显,但一定要排除“热”象,方可确诊。
            【辨证论析】
            本证病因为风寒,病位在肺及肺卫之间,由于肺与皮毛相合,所以易兼风寒表证。因此本证与单纯的风寒表证的临床表现很相似,殊难鉴别和绝对分开。但其两者病位的重心不同。本证在肺,以咳嗽为主兼见表证,而表证的症状较轻,也可不见表证症状;风寒表证,病位在表,以恶寒发热症状为主,由于表被邪闭,会影响肺的宣发而产生咳嗽症状,但比较轻。这两者之间,风寒表证可转化为风寒束肺证,也可因邪重,两方同时受邪,而分不出孰轻孰重。
            本证症状的产生,是由于感受风寒,使肺气束郁,不得宣降而致。气不得降,逆而为咳;风寒之邪属阴寒之邪,阴寒凝滞津液,不能正常输布,故痰液稀薄而色白; 鼻为肺窍,肺气失宣,鼻窍通气不畅致鼻塞而流清涕;肺主气属卫,邪客肺卫,卫气被遏,运行失畅,卫表失于正常温煦则恶寒;邪遏肌表,遏而发热,正气奋起抗邪则发热;邪遏卫表,腠理、毛窍郁闭则无汗。正如《笔花医镜·肺部》指出的:“肺寒之症,外感居多,脉右寸必迟,其症为清涕,为咳嗽,为恶寒,为面色痿白。清涕者,寒搏其液也……咳嗽者,金畏寒也,⋯⋯恶寒者,阴忌其类也⋯⋯面色痿白者,寒伤正气也⋯⋯。”
            【参考资料】(1)《景岳全书·杂证谟·咳嗽》:“外感之嗽无论四时必皆因于寒邪,盖寒随时气入客肺中,所以治嗽但以辛温,其邪自散,惟六安煎加生姜为最妙。”
            (2)《不居上集·冬月咳嗽》: 冬月风寒外感,形气病气实者,宜华盖散加麻黄汤,所谓从表而入,自表而出。若形气病气虚者,宜补其元气,而佐以解表之药。若专于解表,则肺气益虚,腠理益疏,外邪乘虚易入,其病难治矣。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09-21 19:12
          回复
            (四) 寒邪客肺
              寒邪客肺证,是由于寒邪直接侵入肺脏所产生的证候。正如前人所论之:“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素问·咳论》),“夫咳嗽上气者,肺气有余也。肺感于寒,微者,则成咳嗽。肺主气,气有余则喘咳上气。此为邪搏于气,气壅不得宣发,是为有余,故咳嗽而上气也,其状喘咳上气,多涕唾而面目胕肿,气逆也”(《诸病源候论·咳嗽病诸候》),“肺胀者,……肺为主气之脏,居于至高。寒气逆上,肺气壅塞,清肃之令不能下行,故虚满而喘咳”(《医醇臘义·胀》)等,皆描述了本证的特点。
              【诊断依据】
              寒邪客肺证表现为: 急性发作的咳嗽气喘,痰稀色白,或形寒肢冷(若此症不明显,须排除热象和因虚而引起的咳嗽气喘)。
              【辨证论析】
              本证亦为寒邪侵袭于肺所表现的病证。它与风寒束肺证之不同之处在于它的病位完全在肺,不是逗留于肺卫之间。因此它不兼有卫分的症状,且肺的症状(如咳嗽)要比风寒束肺证重。
              本证呈急性发病过程,以咳嗽为主症,严重者伴有气喘,并往往伴见形寒肢冷等寒象。由于感受寒邪,内客于肺,阻遏肺气宣降,肺气上逆而为咳嗽气喘;寒为阴邪,阴寒凝滞津液,所以痰色稀白;寒邪困遏阳气,不能宣发于表,通达四肢,肌肤失于温煦故形寒肢凉。正如《伤寒指掌·喘》中指出的那样:“伤寒有暴感寒邪,恶寒无汗,头疼身痛,寸脉沉伏而喘急者,此寒邪郁于太阳,痰气交阻于肺也。”
              寒邪客肺证与风寒束肺证都是临床常见证型,不仔细分辨容易混淆。鉴别又在细微之处。从病因讲,均是感受“风”“寒”之邪。风寒束肺,所受之邪“风”“寒”并重,寒邪客肺则“寒”为主,“风”极轻;从病位看,前者虽重心在肺,而逗留于肺卫之间,后者全部在肺;发病都是呈急性发病状态,前者势缓,后者势骤;因此,咳嗽之症,前者轻后者剧,后者咳剧伴喘;从兼症来说,前者多见恶寒发热无汗之风寒表证,后者虽亦可见形寒肢冷之症,但病机为阳气被阴寒所遏的寒实证;此外,前者苔脉表现同风寒表证,后者苔脉呈短暂的阴寒凝滞征象。
              此外,寒邪客肺证与饮证中的饮停于肺证亦颇相似,亦需仔细鉴别之。两者从病因来讲,不论原发病因和继发病因,皆属寒,而前者为实寒,后者为虚寒又兼有实寒而引发;病位都在肺;从病程讲,都呈急性发作,但前者纯属急性发作,无慢性既往史,后者为慢性病急性发作;从主症看,都为咳嗽气喘痰色白,但前者量少,是稀白痰,后者量多,呈清稀粘液,或水样,或呈泡沫状。从病证性质论,前者为实,后者为本虚标实。
              【参考资料】
              (1)《中藏经·论肺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肺病喘咳,身但寒无热,脉迟微者,可治。
              (2)《诸病源候论·咳嗽病诸侯·咳嗽短气候》:“肺主气,候皮毛,气虚为微寒客皮毛,入伤于肺则不足成咳嗽。夫气得温则宣和,得寒则否涩。虚则气不足而为寒所迫,併聚上肺间,不得宣发,故令咳而短气也。”
              (3)《侣山堂类辨·咳嗽论》:“咳者,肺证也。有邪在皮毛而为肺咳者;有五脏受邪,各传与之肺而为咳者。此外因之咳也。有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而咳者⋯⋯此内因也。盖肺者,五脏之长也,轻清而华盖于上,是以脏腑之病,皆能上传于肺而为咳。……《咳论》曰: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4-09-21 19:36
            回复
              (五) 痰湿阻肺
                痰湿阻肺证,是因痰湿偏盛,壅阻肺气,使肺失宣降所产生的临床证候。要探求本证的病机,必须先弄清痰湿产生的原因。在急性发病的病证中,多由风寒、寒湿等外邪侵袭肺脏,使肺失宣降,肺不布津,水液停聚而为痰湿,痰湿反过来又进一步阻遏肺之宣降;在慢性疾病中多由脾气亏虚,津液运化输布失常,水湿凝聚为痰湿,上渍于肺;也可因久咳伤肺,肺虚而输布水液功能失常,而聚为痰湿。在慢性发病过程中,往往是肺脾相互影响,肺脾两虚而共同成为生湿聚痰的病理基础。就急慢性发病的两方面途径论,也是相互影响的。若由急性过程中所形成的痰湿,久则亦可导致肺脾气虚;而在肺脾气虚,痰湿内盛的前提下亦易导致外卫功能不足而易感风寒、寒湿外邪,使慢性病急性发作。因此本证在辨证时很难分虚实,而治疗时则必须注意虚实标本缓急。《诸病源候论·痰饮诸病候·痰饮候》指出:“痰饮者,由气脉闭塞,津液不通,水饮气停在胸府结而成痰。……其病也,胸胁胀满,水谷不消,结在腹内、两肋,水入肠胃,动作有声,体重多唾,短气好眠,胸背痛,甚则上气欬逆,倚息短气,不能卧,其形如肿是也。”《时病论·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大意》中亦具体地指出:“立秋以后,秋分以前,先伤于湿,湿气内踞于脾,酿久成痰,痰袭于肺,气分壅塞,治节无权,直待冬来, 稍感寒气,初客皮毛,渐入于肺,肺气上逆,则潜伏之湿痰,随气而逆,遂成痰嗽之病矣。其脉必见弦滑,或见微紧,右寸关必较余部不调,舌苔白润,胸次不舒,痰白而稀,口不作渴,此皆秋湿伏气之见证也。”
                【诊断依据】
                痰湿阻肺证表现为: 咳嗽痰多质粘色白易吐。并多伴胸闷,呕恶,纳差,身重肢困,大便稀溏,苔白腻等湿阻症状。
                【辨证论析】
                确定本证时,要区别于寒邪客肺等症。重点要抓住: 一是痰的性质;二是全身伴有“湿困”症状。其痰,由水湿所聚,虽粘腻色白而量多易咯;其质,不象寒痰那样清稀,又不象燥痰那样稠粘;其量虽多,又不及寒饮症之量多;其色白,如鸡子清,不如清水。由于湿痰困阻肺脏,使肺气不利而胸闷,甚则气喘痰鸣;若影响脾之运化机能,则更能见到胸闷,呕噁,身重肢困,纳差,大便稀溏;由于痰湿盛则见苔白腻,脉现滑象。清·何梦瑶云:“嗽因于痰,痰本脾湿,脾热则湿,蒸为热痰,脾寒则湿,泛为寒痰。热者挟火作痒,而咳嗽并见;寒者无火不作痒,但嗽出其痰而已”(《医福·咳嗽》)。指出了湿痰阻肺的成因及临床鉴别点(见表19)。
                风寒束肺,实证,咳嗽痰液稀白鼻塞流清涕,恶寒发热,无汗,白苔,脉浮紧
                寒邪客肺,实证,咳嗽气喘,痰液稀白,形塞肢凉,不发热,舌淡苔白,脉迟缓
                饮停于肺,本虚标实证,咳嗽气喘,痰液清稀,色白量多呈泡沫状,喉中痰鸣倚息,不能平卧,胸闷,甚则心悸,下肢浮肿,舌淡苔白滑,脉弦
                痰湿阻肺,外感急性发作属 实,慢性发作为本虚标实证。 咳嗽痰多质粘,色白易 吐。胸闷,甚则气喘痰鸣。 舌淡苔白腻,脉滑
                【参考资料】
                (1)《明医指掌·咳嗽》:痰嗽者,嗽动有声有痰,痰出嗽止是也。不可一味苦寒折之⋯⋯若郁于肺经作嗽,胸满涎多,二陈加枳壳、桔梗、瓜蒌、黄芩、桑皮、杏仁、前胡、山栀、南星、贝母。
                (2)《张氏医通·咳嗽》:有一嗽痰即出者,脾湿胜而痰滑也……。痰多致嗽者,以辛平燥其脾。形盛自汗,脉缓,体重,嗜卧之人咳者,脾湿胜也,二陈加防己、黄芪、白术之类。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4-09-21 19:56
              回复
                六) 风热犯肺
                  风热犯肺证,是指风热之邪侵犯肺系,肺卫受邪,肺失宣清所表现的证候。《明医指掌·咳嗽》指出:“肺居至高之上,主持诸气,属金而畏火者也。清虚高洁,覆盖五脏,干金之象,外主皮毛,司腠理开阖,卫护一身,如天之覆物,体之至轻清者也。或外因六淫之邪相侵,内因七惰之气相忤,则肺金受伤,而清纯之气扰乱妄动,为火为痰,故咳嗽之病从此作矣。故咳嗽有风、寒、暑、湿之邪伤肺者,必显形证于外,此外因也。”《伤寒指掌·风温》进一步指出:“凡天时晴燥,温风过暖,感其气者,即是风温之邪。阳气熏灼,先伤上焦,其为病也,身热汗出,头胀咳嗽,喉痛声浊。……风温吸入,先伤太阴肺分,右寸脉独大。肺气不舒,身痛胸闷,头胀咳嗽,发热口渴,或发痧疹。”
                  本证的病因为风热,病位在肺与卫分之间,由于肺与卫表相合,所以往往兼见风热之表证。正因为如此,本证与风热表证的临床表现较近似。主要是病位重心不同。本证在肺,以咳嗽为主症兼表证,但表证的症状较轻,也可不见表证症状。风热表证,病位在表,以发热恶风咽痛为主,也会深入而影响肺的宣发而产生咳嗽症状,但比较轻。风热表证可转化为风热犯肺证,也可因邪重时,两证的症状都很明显,而分不出孰轻孰重。
                  【诊断依据】
                  风热犯肺证表现为: 咳嗽痰稠色黄是主症。往往兼有发热恶风,鼻塞流黄浊涕,口干咽痛,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等风热表证的症状。若风热表证不明显,必须排除“寒象”、“燥象”,即可确立本证。
                  【辨证论析】
                  本证是感受风热外邪而起。风热袭肺,肺气被壅,失于清肃则引起咳嗽;风热阳邪灼液炼津为痰,故痰质稠色黄。由于肺与卫表相合,风热之邪往往袭于肺而逗留与肺卫之间,而每兼肺卫失宣之风热表证。肺卫受邪,卫气奋而抗邪,则发热; 风热为阳邪,阳热袭表则腠理开泄,故恶风;肺卫失宣,鼻窍不利而鼻塞不通;若津液为风热之邪薰灼则流黄浊涕; 风热上扰,薰灼咽喉则咽喉不利,咽痛;津液耗伤则口干。肺位上焦,舌尖常候上焦病变,肺为风热侵袭,所以舌红、尖尤著,苔黄;脉浮数,乃风热在肺卫之证的常见脉象。《伤寒指掌·风温》中指出:“凡温邪入肺,症见头疼恶寒发热,口燥舌干,脉数”、“肺风热痰,如微寒发热,胸闷气逆,咳嗽兼喘, 舌胎黄燥,或白刺,口渴脉数者,此风热客肺生痰也。”
                  【参考资料】
                  (1)《温热经纬·陈平伯外感温病篇》:“风温为病,春月与冬季居多,或恶风,或不恶风,必身热咳嗽烦渴,此风温之提纲也。”“风温证,身热畏风,头痛咳嗽口渴, 脉浮数,舌苔白者, 邪在表也。”
                  (2)《类证治裁·咳嗽》:风热嗽:“风郁化热,宜辛凉散解。薄荷、桔梗、杏仁、苏梗、桑皮之属。”
                  (3)《笔花医镜·肺部》:“肺有里症,亦有表症。肺主皮毛故也。邪在表,右寸脉必浮,其症为发热,为喷嚏鼻塞,为咳,为嗽,为畏风,为胸满痛,为喉疼,为鼻燥……。”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4-09-21 22:28
                回复
                  2025-08-06 04:02:1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七) 热邪壅肺
                    热邪壅肺证,是由于热邪内壅于肺,肺失清肃所表现的证候。《备急千金要方·肺虚实》云:“肺实热,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阴实者,手太阴经也。病苦肺胀,汗出若露,上气喘逆,咽中塞如欲呕状,名曰肺实热也。”《伤寒指掌·喘》云:“若咳嗽口干,气逆而喘,而不头痛恶寒者,火邪在肺也。”《温热经纬·陈平伯外感温病篇》云:“凡温证,身热咳嗽,口渴下利,苔黄谵语,胸痞脉数。”
                    本证为热邪(亦可称风热之邪,但因热象较重,风邪极轻,一般只提热邪)侵袭于肺的病证。它与风热犯肺之不同之处在于本证的病位完全在肺,不是热邪逗留于肺卫之间。因此它不兼有卫分的症状,且咳嗽等症状远比风热犯肺证重。
                    【诊断依据】
                    热邪壅肺证表现为: 急性发作的咳嗽,痰吐色黄稠。并具有里热实证的症状,如高热,烦渴,呼吸气粗,甚则鼻翼煽动。但不兼有表热证。本证常可见衄血,咯血,胸痛,甚则咳吐脓血腥臭痰等症状,这是病情的进一步加重,诊断仍为本证。
                    【辨证论析】
                    本证因感受热邪,使肺失清肃,引起的病证。其发作呈急性过程,来势较迅猛,证情较重,不但可引起“肺痈”,甚至可热闭昏厥。其主症是咳嗽,痰稠色黄,严重者伴气喘息粗。但仅有咳嗽气粗痰黄稠,还不足以称为“热壅”,还必须伴有里实热的症状。因为热壅于里,必蒸腾于外而现壮热,肌肤灼热;热灼津伤而患者需引水自救而口渴欲饮;热扰心神,而致心烦躁扰。也就是说,如果这些里实热证之症状悉备时,则为典型之热邪壅肺证。
                    本证,症情较严重,若治疗不及时,则热壅越重,气道越闭,呼吸感困难,甚则出现鼻翼煽动;热伤血络,热迫血妄行,可致鼻衄、咯血;若热久壅, 灼伤肺脏组织,使血肉腐败而成脓血,更甚者则为咳吐腥臭脓血痰,其时已因热邪壅肺而成肺痈。正如《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所指出的:“曰: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师曰:为肺痿之病。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隐隐痛,脉反滑数,此为肺痈,咳唾脓血。”,《读医随笔·论咳嗽》中亦指出:“若夫肺痈,肺痿,则由肺家燥热太盛,实由脾家湿热熏蒸太久,浊气日增,清气不复,渐致液竭血沸而腐败矣。”
                    此外,由于里热炽盛,津液耗伤,肺又与大肠相表里,大肠液亏失于濡润, 使大便干结,或热迫大肠反致下利。正如《温热经纬·陈平伯外感温病篇》指出的那样:“大肠与胃相连属,与肺相表里。温邪内逼,下注大肠,则下利。治之者,宜清泄温邪,不必专于治利。”此外,热耗津液,化源不足,则小便短赤。此证常见舌红苔黄,脉滑数,为里热或痰热证的苔脉。
                    风热犯肺证与热邪壅肺证都是临床上常见证型,常易混淆。当然严重的热邪壅肺是不易混淆的,而较轻的就难鉴别。两证鉴别,从病因讲,均是感受“风”“热”之邪,前者所受者,“风”“热”并重,后者以“热”占绝对优势;从病位看,前者重心在肺,而风热亦逗留于肺卫之间,后者全在肺;发病都呈急性发作,但前者势缓,后者势骤;因此,从咳嗽之症轻重论,前者轻,后者剧,后者咳剧伴呼吸气粗;从兼证来说,前者多兼见风热表证,后者并见里热实证;从预后来讲,前者病轻易治,后者病重,易变生他端,或可死亡,或成肺痈而久病难愈。
                    【参考资料】
                    (1)《金匮要略·肺瘘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问曰:病咳逆,脉之何以知此为肺痈?当有脓血,吐之则死,其脉何类?师曰:寸口脉微而数,微则为风,数则为热;微则汗出,数则恶寒。风中于卫,呼气不入;热过于营,吸而不出。风伤皮毛,热伤血脉。风舍于肺,其人则咳,口干喘满,咽燥不渴,多唾浊沫,时时振寒。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蓄结痈脓,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脓成则死。”
                    (2)《笔花医镜·肺部》:“肺热之症,脉右寸必数,其症为目赤,为鼻衄,为咽痛,为吐血,为咳嗽浓痰,为酒积,为龟胸,为小便不利,为便血。”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4-09-21 22:55
                  回复
                    (八) 燥邪犯肺
                      燥邪犯肺证,是由于感受燥邪,侵犯肺卫所表现的证候。《症因脉治·伤燥咳嗽》中指出:“伤燥咳嗽之症,口渴唇焦,烦热引饮,吐痰不出,或带血缕,二便带赤,喘急咳嗽,此伤燥咳嗽之症也。伤燥咳嗽之因,天行燥烈,燥从火化,肺被燥伤,则必咳嗽。伤燥咳嗽之脉,多见躁疾,或见数大,或见沉数,或见浮急。”《临证指南医案·燥》对其病因的看法是:“燥为干涩不通之疾,内伤外感宜分。外感者,由于天时风热过胜,或因深秋偏亢之邪始必伤人上焦气分。”《金匮翼·燥咳》对其临床症状、病机,所论为:“肺燥者,肺虚液少而燥气乘之也。其状咳甚而少涎沫,咽喉干,气哽不利。子和曰,燥乘肺者,气壅不利,百节内痛,皮肤干燥,大便秘涩,涕唾稠粘。”
                      本证病因为风燥之邪,病位在肺及肺卫之间,由于燥邪有凉燥、温燥之区别, 所以其兼有之表证,也有偏凉和偏温的区别。本证与风燥犯表证的临床表现很相似,主要是病位的重心不同。本证在肺,以咳嗽无痰或痰少而粘难咯为主症,兼见表证,表证一般较轻,甚至不明显。风燥犯表,病位在表,以表证为主,而见轻度干咳少痰。两者间,风燥犯表证可转化为燥邪犯肺证,也可因邪重,两方同时受邪,而分不出孰轻孰重。
                      【诊断依据】
                      燥邪犯肺表现为: 咳嗽无痰或痰少而粘难咯, 并兼有风燥犯表的表证症状,如发热恶寒,唇、咽、鼻干燥欠润等症。
                      【辨证论析】
                      燥邪犯肺证,常见于秋冬季节,因秋冬气候干燥之故。燥犯人体,首先耗伤人之津液,所以燥邪犯肺起病即有津伤现象。由于肺津受耗,肺失滋润,清肃失职,故虽有咳嗽,而为干咳,或痰极少而粘,难以咯出。气道乏液濡润,所以唇、舌、咽、鼻都觉干燥。由于肺气通于卫,燥邪又逗留于肺卫之间,故往往兼有发热恶寒的卫分症状。由于燥邪有偏凉和偏温的不同,所以有凉燥与温燥之分。凉燥之表证为恶寒重发热轻, 近似风寒表证;温燥之表证为发热重恶寒轻,近似风热表证。清·何梦瑶论曰:“《经》曰:诸燥枯涸,干劲皲揭,皆属于燥,燥为肺金之化,秋令也。所以致燥有二:一因于寒,秋风清肃,夏令之湿至是而干,所谓风胜湿也;一因于热夏时热盛,有湿以润之,至秋则湿退而热犹未除故燥,所以燥万物者,莫熯乎火也。其因于热者固热矣,即因于寒者亦未始非热,何则?秋令降敛,阳气内入, 寒气外束,故每当秋凉,多觉口鼻气热,是其理也。”又曰:“在外则皮肤皴揭枯涩,在上则鼻咽焦干,在下则二便涸涩,在手足则痿弱无力,在脉则涩滞虚衰”(《医石·伤燥》)。
                      此外,燥邪每易化火,灼伤肺络,而见痰中夹血丝,甚则胸痛咯血。津伤燥热内生,故舌质多红,苔黄,邪偏卫表则苔白;燥邪犯肺虽有津伤,但全身津伤不著,因此脉仍反映表证之脉,而不一定见细涩脉。燥邪犯肺与寒邪犯肺、热邪犯肺,发病多属急骤,但本证治疗较困难,往往表证除后,干咳之症可延续数周数月,因津伤不易速复之故。
                      风热犯肺冬春多见咳嗽痰稠色黄鼻塞流黄浊涕,身热恶风,口干咽痛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热邪壅肺冬春多见咳嗽气喘痰黄高热口渴烦躁不安,甚则鼻翼煽动,衄血咯血,胸痛,咳吐脓血腥臭痰舌红苔黄脉滑数
                      燥邪犯肺秋季多见干咳痰少质粘,唇、舌、咽、鼻干燥欠润恶寒发热舌红苔白或薄黄脉数
                      【参考资料】
                      (1)《医醇媵义·秋燥》:“愚谓燥者干也,对湿言之。立秋以后,湿气去而燥气来。初秋尚热则燥而热; 深秋既凉,则燥而凉。以燥为全体而以热与凉为之用,兼此二义,方见燥字园相,若专主一边,遗漏一边,恐非确论。窃附管见,或亦愚者千虑之一云。
                      肺燥: 肺受燥热,发热咳嗽,甚则喘而失血,清金保肺汤主之。肺受燥凉,咳而微喘,气郁不下,润肺降气汤主之”。
                      (2)《秦伯未文集·外感咳嗽》:“由于外邪的性质不同,有偏于寒的称做‘风寒咳嗽’,偏于热的称做‘风热咳嗽’。初起症状相似主要是辨别痰浊和兼症。风寒咳嗽痰白而稀,咯吐痰利;风热咳嗽浓痰色黄,不易咯出,常兼口干、咽痛等症。此外还有一种‘秋燥咳嗽’,多发于秋初燥气流行季节,干咳无痰或痰如粘胶难出,伴见鼻干,咽干,唇燥,咳甚胸痛。外感咳嗽的脉象多为浮滑,挟有燥热者则带热象,但初起和轻浅的不甚明显。舌苔在风寒多薄白,风热多薄黄,燥热则舌尖多红。”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4-09-21 23:27
                    回复
                      加油戒色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4-09-21 23:40
                      回复
                        (一) 大肠湿热
                          大肠湿热证,是因湿热蕴结大肠致大肠传导功能失司所表现的证候。清·雷丰在论述大肠湿热病证时指出:“火泻,即热泻也。经云: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暴注者,卒暴注泻也;下迫者,后重里急也。其证泻出如射,粪出谷道,犹如汤热,肛门焦痛难禁。腹内鸣响而痛,痛一阵泻一阵,泻复涩滞也,非食泻泻后觉宽之可比。脉必数至,舌必苔黄,溺必赤涩,口必作渴,此皆火泻之证也。张介宾曰:热胜则泻, 而小水不利者,以火乘阴分,水道闭塞而然”(《时病论·火泻》)。在论述热痢时指出:“热痢者,起于夏季之交,热郁湿蒸,人感其气,内于脾胃,脾不健运,胃不消导,热挟湿食,酝酿中州,而成滞下矣。盖热痢之为病,脉滑数而有力,里急后重,烦渴引饮,喜冷畏热,小便热赤,痢下赤色,或如鱼脑,稠粘而秽者是也。”本证引起原因,凡是时令暑湿所侵,或饮食不节,过食腐败不洁之物,均可致湿热蕴结大肠而形成。
                          【诊断依据】
                          大肠湿热证表现为: 腹痛,便泄,色黄而臭; 或下利赤白粘胨,或下血,伴里急后重;暴注性泄泻伴肛门灼热;并常伴有口渴,小便短赤,恶寒发热或但热不寒,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辨证论析】
                          大肠湿热证的临床表现变化多端。然就其症状的特点而论,则反映了“湿”与“热”交结作祟的现象。就上述常见的三类症状来论析:腹痛,便泄。不一定是湿热为患,而见便色黄而臭者,显示了其特点,此时对腹痛、便泄的症状才可以吊湿热作祟来解释了。由于湿热交结,壅阻气机,则腹痛;正常传导功能失司则便泄。下利赤白粘胨,伴里急后重者,亦是湿热为患的典型症状。暴注下泄伴肛门灼热,也是湿热为患的重要症状。大肠湿热证,有轻有重。轻者仅便溏臭秽;重者,当湿热胶结,热重湿氲,熏灼肠道,脉络损伤,脂膜腐蚀而便下见赤白粘胨;湿热下迫直肠,气机壅滞不畅故现里急后重;至于暴注下泄是湿热鸱盛,逼迫肠腑气机逆乱而致,所以同时见肛门灼热。这些均是较重的症状表现。清·何梦瑶对此证病机分析甚详,他指出:“痢由湿热所致,或饮食湿热之物,或感受暑湿之气。积于肠胃,则正为邪阻,脾胃之运行失常,于是饮食日益停滞,化为败浊,胶粘肠胃之中,运行之机益以不利。气郁为火,与所受湿热之气混合为邪,攻刺作痛,此痢证之所以腹痛也。邪能伤正,伤在血分,则便血曰赤痢。伤在气分,则便脓曰白痢。若血气并伤,则红白兼见,又或湿盛血败,而色如豆汁,或极热而色见紫黑,或久痢而元气虚弱,湿痰败浊,色尘腐,如屋漏水,或证转虚寒,色如鱼脑,如鼻涕,如冻胶,或脏腑败坏,而色如死猪肝鸡肝,此痢之所以有各色也。气既郁滞肠中,则欲升不升,欲降不降,忽而下逼,火性迫促,竟若不及更衣,急迫频并,最是恼人,是为里急。邪迫肛门,气凝血聚,因而重坠,是为后重。痢本湿热,痢久阴伤,湿热转成燥热, 肛门如火,广肠血枯, 虽极力努责,而糟粕乾涩,欲出不能,但虚坐而无所出,是为虚坐努责(《医福·痢》)”。本证尚多诸伴有症,总于湿热病机不悖。风热盛津伤必口渴,便泄致津伤,化源不足则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乃湿热之苔脉征。本证并常伴恶寒发热,这是表里同病的表现,可以是表为风热,同时大肠感受湿热;也可以先有风热表证,表证未解,一部分邪热传入肠道而致。有时亦可见身热(不恶寒), 是为里热熏蒸于外的表现。
                          【参考资料】
                          (1)《明医指掌·痢疾》:“痢者,古名滞下,以其积滞不行故也。盖人日受饮食之积留滞于内,湿蒸热瘀,伏而不作,偶或调摄失宜,复感酷热之毒,至秋,阳气始收,火气下降,蒸发蓄积,而滞下之病作矣。故湿热之积干于血分则赤,干于气分则白,赤白兼下者,气血俱病也。”
                          (2)《医林绳墨·痢症方论》:“大抵治痢之法,湿胜者先去其湿,热胜者先清其热。若热胜而清湿,则热愈胜也;湿胜而清热,则湿愈大也。或者,先因其湿而后化为热,当以热治,与湿绝无相干也。不可因其湿热,而又与燥温之药,使热反甚也”。
                          (3)《笔花医镜·疫痢疟肿论治》:“痢症则生死所关。良由夏秋之际,暑热在中,而为风寒生冷所遏,火不得舒,迫而为痢也。热者为赤,寒者为白,热伤血分者为赤,寒伤气分者为白。”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4-09-22 19:48
                        回复
                          二) 大肠液亏
                            大肠液亏证,是指由多种原因引起津液亏损,不能濡润大肠所表现的证候。清·何梦瑶称本证为“血秘”、“风秘”。他曰:“有血秘,老人、产妇,血液干枯,或病后血虚,或发汗利小便,以致津涸⋯⋯有风秘,其人肠胃素有风, 风能燥湿燥血, 故大肠不润而结”(《医福·大便不通》)。
                            【诊断依据】
                            大肠液亏证表现为:主症是大便秘结。并具有全身津液不足的表现(如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脉细涩)。但需注意排除因气虚、热结而引起的便秘。
                            【辨证论析】
                            引起便秘的原因,大致为: 一是大肠津液亏损,二是中气不足运行无力,三是热结。在排除后两种因素以后,基本上可认为是大肠液亏所致之便秘,但必须参照其引起津液亏损的原因。这些原因大致是由于素体阴亏(素体消瘦而呈阴虚火旺者);久病伤阴(如久痢)或热病后津液未复,或妇女产后出血过多,或经久月经淋漓不断等。
                            由于津液亏损程度不同,便秘的程度也不同,或每日有便而干燥难解,或数日一行,甚则十余日一行,更有甚者,自己完全不能解,每赖他人持械挖出。所以,本症虽常见而症情不甚急剧,然患者的痛苦堪甚。
                            大肠液亏亦不是孤立的,与全身津液亏损相联系。因此本证多伴口干咽燥,皮肤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涩等全身症状。此外,由于便秘日久不解,还可因浊气不得下泄而上逆,常使患者感到头晕。
                            大便液亏的便秘,日久往往伴见中气虚馁,使症状加重,因此临床上常见气阴两虚之证型,但兼症不同,须仔细辨证,以定同治、分治之策。
                            【参考资料】
                            (1)《诸病源候论·大便病诸候·大便难候》:“邪在肾,亦令大便难。所以尔者?肾脏受邪,虚而不能制小便,则小便利,津液枯燥,肠胃干涩,故大便难。又渴利之家,大便亦难。所以尔者?为津液枯竭,致令肠胃干燥。”
                            (2)《兰室秘藏·大便结燥门》:“金匮真言论云,北方黑色入通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又云,肾主大便,大便难者取足少阴,夫肾主五液,津液润则大便如常,若饥饱失节,劳役过度,损伤胃气,及食辛热味厚之物而助火邪,伏于血中,耗散真阴,津液亏少,故大便结燥。结燥之病不一,有热燥,有风燥,有阳结,有阴结,又有年老气虚津液不足而结燥者。”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4-09-22 19:56
                          回复
                            三) 肠虚滑泻
                              肠虚滑泻证,是因久泻而致大肠阳气虚衰不能正常固摄而下利无度,甚则致肛门、直肠脱垂所表现的证候。本证在《伤寒论》中就有多处论述。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 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 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侯·脱肛候》亦指出滑脱致脱肛的病机:“脱肛者,肛门脱出也,多因久痢后大肠虚冷所为。肛门为大肠之候,大肠虚而伤于寒痢,而用气呕,其气下冲,则肛门脱出,因谓脱肛也。”
                              【诊断依据】
                              肠虚滑泻证表现为: 久病下利,大便失禁。久则引起脱肛和直肠下垂,亦多伴有腹隐痛,喜热喜按,舌淡苔白滑,脉沉弱。
                              【辨证论析】
                              本证的主要症状是大便滑脱不禁。它是在久病泄泻、慢性痢疾的基础上产生的。因久泻久痢,阳气虚衰,肠道传化,固涩功能丧失所致;若中气虚馁,升提失权,则伴见脱肛或直肠下垂。肠道虚寒,往往是由脾阳虚发展为脾肾阳虚而形成的。阳虚虚寒内生,故患者总伴有腹隐痛,喜热喜按,舌淡苔白滑,脉沉弱等里虚寒证之表现。正如《诸病源候论·大便病诸候·大便失禁候》所述:“大便失禁者,由大肠与肛门虚冷滑故也。肛门大肠之候也。俱主糟粕,既虚弱冷滑,气不能温制,故使失禁。”
                              现将大肠湿热、大肠液亏、肠虚滑泻三证的鉴别列表于下:表21
                              大肠湿热 下利粘胨或黄色稀 水 腹痛、里急后重,肛门 灼热,口渴,小溲短赤, 或有寒热 舌红苔黄腻 脉濡数或滑数
                              大肠液亏 大便干结难解,数 日一行 口干咽燥,口臭,头晕 舌红少津 脉细涩
                              肠虚滑泻 便泄无度或失禁脱 肛 腹痛隐隐,喜热喜按 舌淡苔白滑 脉沉弱
                              【参考资料】
                              (1)《医学入门·脏腑》:“大肠,虚则肠鸣身易瘦,冷则滑脱耳难闻。肠气虚则鸣,身枯瘦如鸡皮有鳞。虚冷则滑泄,脱肛,耳聋。
                              (2)《明医指掌·脱肛》:“肺气不足,不能收敛,则肛门脱出,故妇人生产用力过者,及小儿痢久不已者,多致脱肛,即可见也。”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4-09-22 20:0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