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洪脉
(附大脉)《内经》又称为“钩”,其脉来盛去衰, 故曰钩。《脉经·卷一》谓:“洪脉,极大,在指下。”《脉诀刊误》载:“极大在指下,来大去长而满指,”《景岳全书·脉神章》:“洪脉大而实也,举按皆有余,”《濒湖脉学》综各家之说,概括其脉象云:“洪脉,指下极大,来盛去衰,来大去长。”
【脉象】
洪脉极大,状若波涛汹涌,来盛去衰。
洪脉,脉体阔大,脉来如波峰高大陡峻的波涛,汹涌盛满,充实有力,脉去象落下之波涛,其力渐渐衰减,并在较长的时间内才消失,即波幅较平坦且长。总以脉体阔大盛满,来势具有浮、大、强的特点,此所谓来盛;去时较来时势缓力弱,此所谓去衰。如《千金翼方·卷二十五》说:“按之浮大在指下而满。”《脉说》云:“洪脉似浮而大,兼有力,故举按则泛泛然满三部,状如水之洪流,波之涌起,脉来大而鼓也。”《诊家正眼·下卷》云:“洪脉极大,状若洪水,来盛去衰,滔滔满指。”洪脉的速率,《诊宗三昧》、《脉理求真》均云:“洪脉既大且数。”临床确系如此。至于张景岳论洪脉“大而实也,举按皆有余。”既不能说明洪脉的特点,又易与实脉混淆。
【鉴别】
洪脉与实脉相似,在脉势上都是充实有力的脉象,但洪脉状若波涛汹涌,浮取盛大满指,重按稍减,且来盛去衰; 而实脉长大坚实有力,举按皆然,来去俱盛。《濒湖脉学》云:“洪脉来时拍拍然,去衰来盛似波澜,欲知实脉参差处,举按弦长幅幅坚。”
【主病】
洪脉主阳热亢盛,多由营络大热,气血两燔,而见高热、烦渴、胀满、疮疡等症。《脉经·卷四》载:“洪大者,伤寒热病。”《三因方·二十四脉主病》载:“洪为胀,为满,为痛,为热,为烦。”《诊家枢要》载:“为荣络大热,血气两燔之候,为表里皆热,为烦,为咽干,为大小便不通。”临床上,外感病出现洪脉,多见于阳明热盛,或温热病的气分阶段,如伤寒之阳明经证,温热病中,风温病之热在阳明(气分),暑温病之暑入气分,暑温兼湿困阻中焦,气分湿温之热重于湿,瘟毒之毒壅气分等,均可出现洪脉。
杂病中,脏腑内热, 虫积腹痛,肠痈成脓,也可出现洪脉,如《金匮要略·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载:“问曰:病腹痛有虫,其脉何以别之?师曰: 腹中痛,其脉当沉若弦,反洪大,故有蛔虫。”此论述腹痛脉反洪大有蛔虫。《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又载:“肠痈者,⋯⋯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此论肠痈见洪数脉已成脓。但必须指出,临床上不能仅凭脉来作诊断,还必须参照其它见症,方能得出正确诊断。
凡久病气虚,或虚劳、失血、久泄等病证而出现洪脉,是正虚邪盛的危重证候,或为阴液枯竭,孤阳独亢,或为虚阳亡脱。如《诊宗三昧》载:“若病后久虚,虚劳失血,泄泻脱元,而见洪盛之脉,尤非所宜。”《脉义简摩》云:“如洪之脉,乃阳虚假热, 阳虚暴证,脉虽洪大,按而无力,……又人临死,从阳散而绝者,脉必先见到洪大盛滑,乃真气尽脱于外也,不可不察。”此为洪脉特殊的主病规律,此时洪脉当浮取形大,按之必无力无神。
洪脉在时为夏, 在脏应心,如《素问·玉机真脏论》云:“夏脉者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以盛长也,故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反此者病。”说明夏天见洪脉,而无其它脉兼见者,是正常无病的脉象。
(附大脉)《内经》又称为“钩”,其脉来盛去衰, 故曰钩。《脉经·卷一》谓:“洪脉,极大,在指下。”《脉诀刊误》载:“极大在指下,来大去长而满指,”《景岳全书·脉神章》:“洪脉大而实也,举按皆有余,”《濒湖脉学》综各家之说,概括其脉象云:“洪脉,指下极大,来盛去衰,来大去长。”
【脉象】
洪脉极大,状若波涛汹涌,来盛去衰。
洪脉,脉体阔大,脉来如波峰高大陡峻的波涛,汹涌盛满,充实有力,脉去象落下之波涛,其力渐渐衰减,并在较长的时间内才消失,即波幅较平坦且长。总以脉体阔大盛满,来势具有浮、大、强的特点,此所谓来盛;去时较来时势缓力弱,此所谓去衰。如《千金翼方·卷二十五》说:“按之浮大在指下而满。”《脉说》云:“洪脉似浮而大,兼有力,故举按则泛泛然满三部,状如水之洪流,波之涌起,脉来大而鼓也。”《诊家正眼·下卷》云:“洪脉极大,状若洪水,来盛去衰,滔滔满指。”洪脉的速率,《诊宗三昧》、《脉理求真》均云:“洪脉既大且数。”临床确系如此。至于张景岳论洪脉“大而实也,举按皆有余。”既不能说明洪脉的特点,又易与实脉混淆。
【鉴别】
洪脉与实脉相似,在脉势上都是充实有力的脉象,但洪脉状若波涛汹涌,浮取盛大满指,重按稍减,且来盛去衰; 而实脉长大坚实有力,举按皆然,来去俱盛。《濒湖脉学》云:“洪脉来时拍拍然,去衰来盛似波澜,欲知实脉参差处,举按弦长幅幅坚。”
【主病】
洪脉主阳热亢盛,多由营络大热,气血两燔,而见高热、烦渴、胀满、疮疡等症。《脉经·卷四》载:“洪大者,伤寒热病。”《三因方·二十四脉主病》载:“洪为胀,为满,为痛,为热,为烦。”《诊家枢要》载:“为荣络大热,血气两燔之候,为表里皆热,为烦,为咽干,为大小便不通。”临床上,外感病出现洪脉,多见于阳明热盛,或温热病的气分阶段,如伤寒之阳明经证,温热病中,风温病之热在阳明(气分),暑温病之暑入气分,暑温兼湿困阻中焦,气分湿温之热重于湿,瘟毒之毒壅气分等,均可出现洪脉。
杂病中,脏腑内热, 虫积腹痛,肠痈成脓,也可出现洪脉,如《金匮要略·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载:“问曰:病腹痛有虫,其脉何以别之?师曰: 腹中痛,其脉当沉若弦,反洪大,故有蛔虫。”此论述腹痛脉反洪大有蛔虫。《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又载:“肠痈者,⋯⋯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此论肠痈见洪数脉已成脓。但必须指出,临床上不能仅凭脉来作诊断,还必须参照其它见症,方能得出正确诊断。
凡久病气虚,或虚劳、失血、久泄等病证而出现洪脉,是正虚邪盛的危重证候,或为阴液枯竭,孤阳独亢,或为虚阳亡脱。如《诊宗三昧》载:“若病后久虚,虚劳失血,泄泻脱元,而见洪盛之脉,尤非所宜。”《脉义简摩》云:“如洪之脉,乃阳虚假热, 阳虚暴证,脉虽洪大,按而无力,……又人临死,从阳散而绝者,脉必先见到洪大盛滑,乃真气尽脱于外也,不可不察。”此为洪脉特殊的主病规律,此时洪脉当浮取形大,按之必无力无神。
洪脉在时为夏, 在脏应心,如《素问·玉机真脏论》云:“夏脉者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以盛长也,故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反此者病。”说明夏天见洪脉,而无其它脉兼见者,是正常无病的脉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