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色吧 关注:7,003,868贴子:98,532,983
  • 8回复贴,共1
5. 洪脉
  (附大脉)《内经》又称为“钩”,其脉来盛去衰, 故曰钩。《脉经·卷一》谓:“洪脉,极大,在指下。”《脉诀刊误》载:“极大在指下,来大去长而满指,”《景岳全书·脉神章》:“洪脉大而实也,举按皆有余,”《濒湖脉学》综各家之说,概括其脉象云:“洪脉,指下极大,来盛去衰,来大去长。”
  【脉象】
  洪脉极大,状若波涛汹涌,来盛去衰。
  洪脉,脉体阔大,脉来如波峰高大陡峻的波涛,汹涌盛满,充实有力,脉去象落下之波涛,其力渐渐衰减,并在较长的时间内才消失,即波幅较平坦且长。总以脉体阔大盛满,来势具有浮、大、强的特点,此所谓来盛;去时较来时势缓力弱,此所谓去衰。如《千金翼方·卷二十五》说:“按之浮大在指下而满。”《脉说》云:“洪脉似浮而大,兼有力,故举按则泛泛然满三部,状如水之洪流,波之涌起,脉来大而鼓也。”《诊家正眼·下卷》云:“洪脉极大,状若洪水,来盛去衰,滔滔满指。”洪脉的速率,《诊宗三昧》、《脉理求真》均云:“洪脉既大且数。”临床确系如此。至于张景岳论洪脉“大而实也,举按皆有余。”既不能说明洪脉的特点,又易与实脉混淆。
  【鉴别】
  洪脉与实脉相似,在脉势上都是充实有力的脉象,但洪脉状若波涛汹涌,浮取盛大满指,重按稍减,且来盛去衰; 而实脉长大坚实有力,举按皆然,来去俱盛。《濒湖脉学》云:“洪脉来时拍拍然,去衰来盛似波澜,欲知实脉参差处,举按弦长幅幅坚。”
  【主病】
  洪脉主阳热亢盛,多由营络大热,气血两燔,而见高热、烦渴、胀满、疮疡等症。《脉经·卷四》载:“洪大者,伤寒热病。”《三因方·二十四脉主病》载:“洪为胀,为满,为痛,为热,为烦。”《诊家枢要》载:“为荣络大热,血气两燔之候,为表里皆热,为烦,为咽干,为大小便不通。”临床上,外感病出现洪脉,多见于阳明热盛,或温热病的气分阶段,如伤寒之阳明经证,温热病中,风温病之热在阳明(气分),暑温病之暑入气分,暑温兼湿困阻中焦,气分湿温之热重于湿,瘟毒之毒壅气分等,均可出现洪脉。
  杂病中,脏腑内热, 虫积腹痛,肠痈成脓,也可出现洪脉,如《金匮要略·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载:“问曰:病腹痛有虫,其脉何以别之?师曰: 腹中痛,其脉当沉若弦,反洪大,故有蛔虫。”此论述腹痛脉反洪大有蛔虫。《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又载:“肠痈者,⋯⋯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此论肠痈见洪数脉已成脓。但必须指出,临床上不能仅凭脉来作诊断,还必须参照其它见症,方能得出正确诊断。
  凡久病气虚,或虚劳、失血、久泄等病证而出现洪脉,是正虚邪盛的危重证候,或为阴液枯竭,孤阳独亢,或为虚阳亡脱。如《诊宗三昧》载:“若病后久虚,虚劳失血,泄泻脱元,而见洪盛之脉,尤非所宜。”《脉义简摩》云:“如洪之脉,乃阳虚假热, 阳虚暴证,脉虽洪大,按而无力,……又人临死,从阳散而绝者,脉必先见到洪大盛滑,乃真气尽脱于外也,不可不察。”此为洪脉特殊的主病规律,此时洪脉当浮取形大,按之必无力无神。
  洪脉在时为夏, 在脏应心,如《素问·玉机真脏论》云:“夏脉者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以盛长也,故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反此者病。”说明夏天见洪脉,而无其它脉兼见者,是正常无病的脉象。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09-09 05:53回复
    【兼脉主病】
      浮洪为表热或伤暑,洪数为气分热盛,沉洪为里热, 洪芤为热伤气阴,洪大而长为暑温兼湿,洪滑为痰热。《景岳全书·脉神章》云“浮洪为表热,沉洪为里热,为胀满,为烦渴,为狂躁,为斑疹,为头痛而热,为咽干喉痛,为口疮痈肿,为大小便不通,为动血。”
      【脉理】
      洪脉的形成,总由阳气有余,气壅火亢,内热充斥,致使脉道扩张,气盛血涌,故脉见洪象。阴竭阳越之洪脉,由于孤阳独亢而外越,浮取应阳故浮取洪盛,阴竭则脉体失充,沉取应阴,故沉取无力无神。
      附: 大脉
      大脉,脉体阔大倍于常,但无汹涌之势,这是与洪脉区别的要点。《医学实在易·卷之一》云:“大主诸实,形阔易知。”《诊宗三昧》云:“大脉者,应指满溢,倍于寻常。”其主病,《素问·脉要精微论》有“大则病进”的记载。《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云:“伤寒三日,阳明脉大。”说明外感病出现大脉,是热邪亢盛,病情发展,由表入里。大脉亦主虚证,《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云:“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也为劳。”此阴阳气血诸不足,因阴阳气血相互资生,精为阴之质,精不足则阴虚,阴虚则阳浮,故脉大。辨邪正之盛衰,区别在于大脉的有力无力。
      大脉、洪脉,《内经》均有记载,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把两种脉象应用于临床,至《脉经》所载二十四脉中,只有洪脉,没有大脉。此后医家有的认为洪脉就是大脉者,如《濒湖脉学》《诊家正眼》等书,有洪脉而无大脉。亦有主张洪脉、大脉分成两脉者,如《诊家枢要》、《诊宗三昧》等书,既有洪脉又有大脉。清代陈修园更是主张洪、大二脉分开,并提出二脉之鉴别:“大脉如洪不是洪,洪兼形阔不雷同,绝无舞絮随风态,有似移兵赴敌雄。”因大与阔无异,所以有人批评他“不知作何梦话”。近年来的脉学专书,也同前人一样,只载洪脉而无大脉者,如《中医脉学研究》便是。二脉均有记载者,如《脉诊》。洪、大二脉,各有特点,主病也有异,在没有充分的实验依据以证实两脉是同一脉之前,应让两脉共存,故附上供学者进一步研究。
      【参考资料】
      (1)《诊宗三昧》:“洪脉者, 既大且数,指下纍纍如连珠,如循琅玕,而按之稍缓。”
      (2)《素问·玉机真脏论》:“其气来盛去也盛,此为太过,病在外,……太过则令人身热而肤痛,为浸淫。”“其气来不盛去反盛,此为不及,病在中,……则令人烦心,上见咳唾,下为气泄。”
      (3)《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09-09 05:54
    回复
      2025-08-06 17:15:2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10. 实脉
        《脉经·卷一》载:“实脉,大而长,微弦,按之隐指 愊愊然”。《活人书·卷之二》载:“实脉脉大而长,按之隐指,愊愊然浮沉皆得。”《诊家正眼·下卷》概括其象为:“实脉有力,长大而坚,应指愊愊,三候皆然”。
        【脉象】
        三部脉举按均有力。
        实脉是三部脉无论浮、中、沉取均有力,指下有充实感,具有体长,形大,强劲有力的特点,《濒湖脉学》云:“浮沉皆得大而长,应指无虚愊愊强”。
        【鉴别】
        实脉与紧、牢、洪脉相似,同是脉势较强的脉象,但实脉应指坚实有力,浮沉皆然;紧脉绷急有力,如转绳索。《濒湖脉学》云:“实脉浮沉有力强,紧如弹索转无常。”牢脉见于沉部,浮、中取均不可见;实脉与洪脉之鉴别在洪脉中已述及。
        【主病】
        实脉主实证,凡火热实邪亢盛有余,发狂谵语,或阳毒便结,腑气不通,三焦火盛等。如《外科精义》云:“实脉之诊,⋯⋯以其邪气与脏腑俱实故也。”《脉学正义》云:“实主火热有余之症,或发狂谵语,或阳毒便结,或咽肿舌强,或脾热中满。……”《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载:“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这是热结阳明,脉实可下之证例。
        实脉主实证,历代医家诸论皆同,然而实脉也可见于阴寒痼冷之证,久病虚证见实脉,是脉症相反的反常脉象。如《脉义简摩》云:“久病脉实者凶,其可疗以消伐之剂乎!更有沉寒内痼,脉道壅滞,而坚劳而实,不得概用凉剂,但温以姜桂之属可也。”《四诊抉微·卷六》:“若泄而血脱,及新产骤虚,久病虚羸,而得实大之脉,良不易治也。”正气虚衰,脉当虚弱,若脉反实,是邪气实,正虚邪实,脉证相逆,预后不良,故说难治。
        平人也可见实脉,这是正气充足,脏腑功能良好的表现。平人实脉应是静而和缓,与主病之实脉躁而坚硬不同,《内经》载“血实脉实”。《脉语》云:“实而静,三部皆得,曰气血有余”。均指平人之实脉。
        【兼脉主病】
        浮实为表邪实;沉实为里邪实,为胀满,为闭结,为痛滞为积;洪实为实热; 滑实为痰凝。《脉搏示意图说》云:“实而见紧,寒积稽留;实而且滑,痰凝邪盛;实而清长,脏气充足,实而数大,腑热之聚。”
        【脉理】
        邪气亢盛而正气不虚,邪正相搏,气血壅盛,脉道坚满,故脉来应指坚实有力。
        【参考资料】
        (1)《景岳全书·脉神章》:“实脉,邪气实也,⋯⋯为三焦壅滞之候。表邪实者,浮大有力,以风寒暑湿外感于经,为伤寒,瘴疟;为发热,头痛,鼻塞,头肿;为筋骨肢体痠痛,痈毒等证。里邪实者,沉实有力,因饮食七情内伤于脏,为胀满,为闭结,为癥瘕,为瘀血,为痰饮,为腹痛,为喘呕咳逆等证。火邪实者,洪滑有力,为诸实热等证。寒邪实者,沉弦有力,为诸痛滞等证。”
        (2)《诊家正眼·卷二》:“又按张洁古惑于谬诀实主虚寒之说,而遂以姜附施治,此不可为训也。或实而兼紧者,庶乎相当,苟非紧象,而以大温之剂,施于大热之人,其不立毙者几稀矣!以洁古之智,当必是兼紧之治法无疑耳。”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09-09 06:10
      回复
        加油好好戒色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24-09-09 06:27
        回复
          嗯嗯 感恩分享 希望您的生活能越来越好


          IP属地:湖北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24-09-09 09:12
          回复
            加油加油加油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4-09-09 09:13
            回复
              16. 芤脉
                《脉经·卷一》载:“芤脉,浮大而软,按之中央空,两边实”。《脉诀刊误》云:“芤,草名,其叶类葱,中心空虚”。《诊家正眼·下卷》言其象为:“芤乃草名,绝类慈葱,浮沉俱有,中候独空。”
                【脉象】
                浮大中空, 如按葱管。
                芤脉轻取浮大而软,按之中央独空,两旁脉形可见。《诊家枢要》云:“芤,浮大而软,寻之中空傍实,傍有中无”。状如按触葱管之状,故历代医家以“其叶类葱”、“绝类慈葱”作比喻,由此看来,芤脉是以脉位浮、形大、势软、中空为特点。
                【鉴别】
                芤脉与革、虚两脉相似,芤脉与革脉,都有中空之象,但芤脉浮大势软无力,按之中空,如按葱管,显示了脉管柔软;革脉浮大搏指有力,弦急中空,如按鼓皮,显示了脉管较硬。《三指禅》云:“同一中空,有虚实两分焉,虚而空者为芤,实而空者为革,悟透实与虚,旁通芤与革”。芤脉与虚脉之鉴别见虚脉。
                【主病】
                芤脉主失血,历代医家论述皆同,如《脉诀刊误》云:“诸家论芤皆为失血之诊。”凡呕血,吐血,便血,崩中,尿血等各种大出血证,可出现芤脉。
                芤脉亦主伤阴,凡吐泻,大汗,壮热等致使津液大伤,可见芤脉。如《温病条辨。上焦篇》载:“太阴温病,脉浮大而芤,汗大出,微喘,甚则鼻孔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此为浮芤主热伤气阴之证治。
                此外,凡失精遗泄日久,阴精亏耗太过,阴虚及阳,肾虚不藏,亦可见芤脉,如《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云:“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龙骨牡蛎汤主之”。
                【兼脉主病】
                常见的有芤浮为气阴两伤,芤数为阴虚,芤虚为亡血失精,芤迟为失血正虚,尚有认为芤脉有一部独弦,或兼结代涩者,是瘀血停滞。
                【脉理】
                芤脉多见于失血伤阴之证,故芤脉的出现总与阴血亡失,脉管失充有关,因突然失血过多,血量骤然减少,营血不足,无以充脉,或津液大伤,血不得充,血失阴伤则阳无所附而浮越于外,因而形成浮大中空之芤脉。《脉诀刊误》云:“营行脉中,是血在脉中行,脉以血为形,⋯⋯故芤脉中空者,血之脱也。”《景岳全书·脉神章》云:“芤脉为孤阳脱阴之候,为失血脱血,为气无所归,为阳无所附。”
                【参考资料】
                (1)《四言举要》:“诸病失血,脉必见芤,缓小可喜,数大可忧。”
                (2)“芤脉为大出血时的脉象,临床常见,但不易抓到。实验结果和临床实践表明,只有当失血者年龄较大,血管弹性降低,失血到一定量,造成循环血容量不足,但机体的失血性调整反映尚未能使血管强烈收缩时才能出现芤脉图象,所以,成年人以下而血管弹性良好者或出血过速过大者难于出现,故临床实践中不易抓到芤脉。”(摘自:大连市210 医院中医科《中医脉象基础理论研究》)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4-09-14 23:39
              回复
                19. 革脉
                  《伤寒论·平脉法》载:“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此名为革”。《脉经·卷一》误以革为牢:“革脉,有似沉伏,实大而长,微弦”。《濒湖脉学》综其象为:“打脉,弦而芤,如按鼓皮”。
                  【脉象】
                  浮而搏指,中空外坚,如按鼓皮。
                  有关革脉的体象,由于《脉经》误以革为牢,其后诸医困之莫辨,诸说纷纭。如《诊家枢要》云:“革,与牢脉互换,沉伏实大如鼓皮曰革”。仍是误以革为牢,至明·李时珍,他宗张仲景之意,崇丹溪之说,为之匡正。革脉以脉位浮,脉势浮取劲急搏指,按之空虚无力,以形状言,浮取若弦,按之若芤,恰似以指按鼓皮之状。《医学实在易·卷之一》云:“浮而按鼓,革脉外强(外强中空较芤更甚)”。
                  【鉴别】
                  见芤脉。
                  【主病】主亡血,失精,半产,漏下。多因气虚不固,营血不足的虚劳证候。《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云:“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后世诸家论革脉主病,多根据张仲景之论,未有更多的发挥,至于出现革脉的预后,《诊家正眼·下卷》引王叔和云:“三部脉革,长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此说可供参考。
                  【脉理】
                  革脉为弦芤相合之脉,由于精血内虚,气无所附而浮越于外, 加之阴寒之气收束,因而出现外强中空之象。
                  【参考资料】
                  (1)《古今医统·正脉全书》:“革为皮革,浮弦大虚,如按鼓皮,内虚外急”。
                  (2)《濒湖脉学》:“诸家脉书,皆以为牢脉,故或有革无牢,有牢无革,混淆不辨,不知革浮牢沉,革虚牢实,形证皆异也。”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4-09-14 23:40
                回复
                  2025-08-06 17:09:2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加油戒色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4-09-14 23:4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