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色吧 关注:7,004,319贴子:98,590,249
  • 7回复贴,共1

沉脉,伏脉,牢脉,弱脉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2. 沉脉
  沉脉,《内经》称为“石”或“营”,意即其脉之来沉以搏。《脉经·卷一》载:“沉脉,举之不足,按之有余。”清·张登《诊宗三昧》概括沉脉之诊为:“沉脉者,轻取不应,重按乃得,举指减少,更按益力,纵之不即应手。”
  【脉象】
  轻手不应,重按乃得。
  沉脉,脉气沉潜,脉搏显现部位深在,用轻指力按触不能察觉,用中指力按触,搏动也不明显,只有用重指力按到筋骨间,才能感觉到脉搏明显的搏动。如《脉诀刊误》云:“轻指于皮肤间不可得,徐按至肌肉中部间应指,又按至筋骨下部乃有力,此沉脉也。”至于《脉诀启悟》载:“沉行筋骨,如石沉水。”《濒湖脉学》载:“如石投水,必极其底。”均是形容沉脉脉位深在,必须摸到底才可触知其形。
  【鉴别】
  沉脉与伏、牢、弱脉类似,四者脉位均在沉部,轻取均不应。不同的是沉脉位于筋骨间,重按乃得,伏脉较沉脉部位更深,着于筋骨,故重按亦无,须推筋着骨始得,甚则暂时伏而不见,如《濒湖脉学》说:“沉行筋间,伏行骨上。”《脉诀刊误》说:“沉脉,重按乃得,⋯⋯若伏脉,则虽重按至筋骨下部亦不见,必用指推开筋方可见脉。”《四言举要》说:“沉脉法地,近于筋骨,深深在下,沉极为伏。”牢脉类沉,但其沉兼实大弦长,坚牢不移,李中梓《诊家正眼·下卷》说:“牢在沉分,大而弦实。”弱脉虽沉,然其脉乃为沉、细、软三脉之复合脉,即以脉位沉而形细势软如绵为要点。
  【主病】
  沉脉主里证,历代医家论述皆同,然里证范围极广。若以虚实分,与脉相应,沉脉也必有有力无力之异。沉而有力为里实,多见于痰食,气郁,寒邪积滞,或下痢、积热,呕吐、水肿等证;沉而无力为里虚,多见于阳气衰微之证。《景岳全书·脉神章》说:“沉虽主里,然必察其有力无力,以辨虚实,沉而实者多滞多气,⋯⋯沉而虚者,因阳不达,因气不畅⋯⋯。”《濒湖脉学》说:“脉沉主里,有力里实,无力里虚,沉则为气,又主水蓄。”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云:“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此均为脉沉主里虚寒盛,阳气衰微之证治。《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云:“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云:“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脉沉者,有留饮。”此为脉沉或沉迟主水肿、黄汗、留饮之证例。临床上,欲准确掌握沉脉主病,必须分别熟悉沉脉及与之相兼脉的主病规律。
  沉脉亦可出现在无病之正常人,如《三指禅》说:“沉而无病世人多。”沉脉在时应冬,在脏应肾,如《内经》所说的冬胃微石曰平,石系指脉沉;《诊家正眼·下卷》说:“肾之为脏,配坎应冬,万物蛰藏,阳气下陷,冽风雪霜,故脉主沉阴而居里。”肥人脂厚或性静之人见沉脉,亦属常脉,不作病脉论。《医福·卷五》云:“镇静沉潜之士多沉,肥人多沉。”
  【兼脉主病】
  常见的有沉迟为里寒,沉数为里热,沉缓为水湿,沉紧为冷痛,沉滑为痰食或湿热,沉弦为内痛,沉涩为气郁等。《四诊抉微·卷六》云:“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食,沉涩气郁,沉弱寒热,沉缓寒湿,沉紧冷痛,沉牢冷积。”可以看出,兼脉主病较广泛,亦颇复杂,若能掌握沉脉及其相兼脉的主病规律,则可举一反三。
  【脉理】
  病邪在里,正气相搏于内,气血内困,故脉沉而有力,为里实证;若脏腑虚弱,阳气衰微,气血不足, 无力统运营气于表,则脉沉而无力,为里虚证。徐灵胎《洄溪脉学》云:“脉沉为阴,邪伏在里;里无伏邪,只为气滞。”《诊宗三昧》云:“沉为脏腑筋骨之应,盖缘阳气式微,不能统运营气于表,脉显阴象而沉者,则按久愈微;若阳气郁伏,不能浮应卫气于外,脉反伏匿而沉者,则按久不衰。”
  【参考资料】
  (1)《濒湖脉学》:“沉脉,重手按至筋骨乃得(《脉经》)。如绵裹砂,内刚外柔(杨氏)。如石投水,必极其底。”
  (2)《诊宗三昧》:“若沉而实大数盛,动滑有力,皆为阳邪内伏;沉而迟细微弱,弦涩少力,皆属阴寒无疑。……至于肠澼自利而脉沉,寒疝积瘕而脉沉,历节痛而脉沉,伏邪留饮而脉沉,石水正水而脉沉,胸腹结痛而脉沉,霍乱呕吐而脉沉,郁结气滞而脉沉,咸为应病之脉。”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09-09 00:44回复
    20. 牢脉
      《脉经·卷一》无牢脉记载,但误以革为牢,《脉诀》有牢无革,云“牢者阴也,指下寻之即无,按之却有,曰牢”。《千金翼方·卷二十五》载:“按之实强,其脉有似沉似伏,名曰牢”。《崔氏脉诀》首论革牢二脉,牢脉之诊为:”……沉极为伏;有力为牢,实大弦长”。《诊家枢要》载:“牢,坚牢也,沉而有力,动而不移”。《濒湖脉学》综其脉之诊为:“牢脉,似沉似伏,实大而长,微弦”。
      【脉象】
      沉按实大弦长,坚牢不移。
      牢脉是沉、实、大、弦、长五种脉象复合而成,其脉位在深部,轻取中取均不应,其形大体长,势微弦,力强,坚牢不移。《诊家正眼·下卷》云:“按牢有二义,坚固牢实之义,又深居在内之义也。故树木以根深为牢,盖深入于下者也,监狱以禁囚为牢,深藏于内者也。仲景曰:寒则牢固,又有牢固之义也。沈氏曰:似沉似伏,牢之位也,实大弦长,牢之体也”。然《脉诀》论牢脉,含混不清,后世诸家均屏弃。
      【鉴别】
      见沉脉。
      【主病】
      牢脉主阴寒凝结,内实坚积。凡阴霾内着所致之疝气,癥瘕,气结,心腹疼痛,风痉拘急者,可见牢脉。若失血亡精,虚证见牢脉,为脉与病证相逆,难治。若久病见牢脉,为病气牢固,胃气竭绝,为危殆之象。《诊家枢要》云:“牢脉主病,以其在沉分也,故悉属阴寒,以其形弦实也,故咸为坚积,若失血亡精之人, 内虚当得革脉,若反得牢脉,是脉与证反,可卜死期矣。”《诊宗三昧》云:“大抵牢为坚积内着,胃气竭绝,故诸家以为危殆之象云。”临床上,牢脉可见于动脉硬化,如慢性肾炎,动脉硬化患者,血管弹性减低,但血容量充实,血压高张,故出现牢脉。《中华脉学研究》一书指出:“动脉硬化与慢性肾炎之病人,曾见到一些牢脉,从而可以说,牢脉是动脉硬化的表现之一”。
      【脉理】
      牢脉之形成,是由于病气牢固,阴寒内积,阳气沉潜于下,故脉来沉而实大弦长,坚牢不移。牢脉主实有气血之分,癥瘕有形肿块,是实在血分;无形痞结,是实在气分。若牢脉见于失血、阴虚等病证,便属危重征象。
      【参考资料】
      (1)《濒湖脉学》:“牢主寒实之病,木实则为痛。扁鹊云:软为虚,牢为实,失血者,脉宜沉细,反浮大而牢者死,虚病见实脉也。《脉诀》言:骨间疼痛,气居于表。池氏以为肾传于脾,皆谬妄不经。”
      (2)《时氏诊断学》:“牢有二义,一为坚固之意,二为深藏之意。皆表现脉象深藏坚固,西医所谓硬脉,因初按之,抵抗有力,由于动脉壁硬固所致。……”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09-09 00:57
    回复
      2025-08-09 08:01:4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21. 弱脉
        《脉经·卷一》载:“极软而沉细,按之欲绝指下”。《千金翼方·卷二十五》云:“按之乃得,举之无力,濡而细,名曰弱”。《诊家正眼·下卷》言其象为:“弱脉细小,见于沉分,举之则无,按之乃得”。
        【脉象】
        极软而沉细。
        弱脉具有脉位沉,体细,其势柔软无力的特点,需用重按才能诊得,若浮取则无脉搏跳动。诸家论弱脉,立论基本相同,如《诊家枢要》云:“弱,不盛也,极沉细而软,按之欲绝未绝,举之即无”便是。
        【鉴别】
        弱脉与濡脉相似,均是细软无力。但脉位不同,弱脉在沉位,沉而细软;濡脉在浮位,浮而细软。《诊家枢要》云:“濡脉之细小, 与弱脉同类,但弱脉在沉,而濡脉在浮分也。”《濒湖脉学》云“浮而柔细知为濡,沉细而柔作弱持”。
        【主病】
        弱脉主气血不足,阳衰气弱之病。凡久病耗伤元气,失精亡血,虚劳久咳,自汗,盗汗,脾虚泄泻,胃弱纳呆,呕逆,筋骨痿弱等均可见弱脉。《诊家枢要》云:“弱,⋯⋯由精气不足,故脉痿弱而不振也,为元气虚耗,为萎弱不前,为痼冷,为关热,为泄精,为虚汗, ⋯⋯”。《三因方·二十四脉主病》云:“弱为虚,为风热,为自汗”。《脉诀汇辨·卷三》云:“弱为阳陷,真气衰弱”。《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载:“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此为弱脉主阳虚阴盛,呕逆之证例。
        弱脉为不足之脉,若能与形、证相应,仍为顺证,如新产,老人体弱,久病正虚见弱脉为顺;若新病邪实,体壮少年,反见弱脉,是脉与形、证不符,为逆。《灵枢·寿天刚柔》篇:“形充而脉小以弱者气衰,衰则危矣”。《诊宗三昧》云:“惟血痹虚劳,久咳失血,新产及老人久虚,脉宜微弱,⋯⋯若少壮暴病而见脉弱,咸非所宜”。
        【兼脉主病】
        常见的有涩而弱主血虚,弱而滑为胃气,弱而微为阳气衰,弱而数主遗精,崩漏等。
        【脉理】
        阴血不足,不能充盈脉道,阳衰气少,无力鼓动、推动血行,故脉来沉而细软,而形成弱脉。
        【参考资料】
        (1)《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2)《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喜盗汗也。”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09-09 02:14
      回复
        23. 伏脉
          《难经·十八难》载:“伏者,脉行筋下也”。《脉经·卷一》载伏脉之诊为“极重手按之,著骨乃得。”《诊家枢要》载:“伏,不见也,轻手取之,绝不可见,重取之,附著于骨”。《诊家正眼·下卷》谓其象为:“伏为隐伏,更下于沉,推筋着骨,始得其形”。
          【脉象】
          重手推筋按骨始得,甚则伏而不见。
          伏脉较沉脉部位更深,脉隐伏于筋下,附于骨上,浮取、中取、重取均不见,诊察时需用指力直接按至骨上,然后推动筋肉,才能触到脉象搏动,甚则伏而不见。《脉诀刊误》云:“伏脉者,初下指轻按,不见,次寻之中部,又不见,次重手极按,又无其象,直待其手推其筋于外而诊,乃见,盖脉行筋下也。”此说明诊察伏脉指力运用特殊。
          【鉴别】
          见沉脉。
          【主病】
          伏脉主邪闭,厥证,痛极。凡实邪内伏,如气闭,寒闭,热闭,火闭,痛极,积聚,留饮,宿食,霍乱吐利等皆可见伏脉。《景岳全书·脉神章》云:“伏脉,⋯⋯此阴阳潜伏阻隔闭塞之候,或火闭而伏,或寒闭而伏,或气闭而伏,为痛极,为霍乱,为疝瘕,为气结,为气逆,为食滞,为忿怒,为厥逆水气”。《濒湖脉学》更进一步说明伏脉主两种根本不同之证,云:“伤寒,一手脉伏曰单伏,两手脉伏曰双伏,不可以阳证见阴而诊。乃火邪内闭不得发越,阳极似阴,故脉伏,必有大汗而解,正如久旱将雨,六合阴晦,雨后庶物皆苏之义。又有夹阴伤寒,先有伏阴在内,外复感寒,阴盛阳衰,四肢厥逆,六脉沉伏,须投姜附及灸关元,脉乃复出也。”且告诫人们,火邪内郁,阳极似阴,不可以阳证见阴为诊。吴又可《瘟疫论·脉厥论篇》载:“以为阳证得阴脉而不治,委而弃之,以上误人甚众,若更用人参生脉散剂,祸不旋踵,宜承气缓缓下之,六脉自复”。此为伏脉主热邪内闭,形成阳极似阴之证例。伏脉亦主阳衰,凡心阳衰弱,阳气欲绝,而出现神昏厥逆,可见脉伏无力,如《脉经》云:“心衰脉伏”,《脉简补义》云:“久伏致脱”便是,若太溪、冲阳脉都不见者,属险证。
          【脉理】
          因邪气内伏,脉气不能宣通,脉道潜伏不显而出现伏脉;若阳气衰微欲绝,不能鼓动血脉亦见伏脉。前者多见实邪暴病,后者多见于久病正衰。
          【参考资料】
          (1)《三因方·二十四脉主病》:“伏为霍乱,为癥瘕,为水气,为溏泄,为停饮,为宿食,为诸气上冲,为恶脓死肌”。
          (2)《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4-09-09 02:22
        回复
          长脉,短脉,动脉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09-14 10:48
          回复
            13. 长脉
              《内经》云长脉有二种形态,一为“软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此为长平脉;一为“盈实而滑,如循长竿。”此为主病之长脉。《诊家枢要》载:“长,不短也,指下有余,而过于本位。”《脉理求真》云长脉之诊为:“长则指下迢迢,上溢鱼际,下通赤泽,过于本位,三部举按皆然。”
              【脉象】
              首尾端长,超过本位。
              长脉是脉管搏动范围超过本部的状态,即上至鱼际,下至尺后,其特点是长直。《医学实在易·卷之一》云:“长,⋯⋯上鱼入尺,迢迢不短。”《诊家正眼·下卷》云:“长脉迢迢,首尾俱端,直上直下,如循长竿”。长脉有二种形态,若长而柔和缓的属平脉;长而势强,硬直失却和缓之态,则为病脉。《濒湖脉学》云:“长脉,不大不小,迢迢自若,如揭长竿末梢,为平;如引绳,如循长竿,为病。”
              【鉴别】
              长脉与弦脉相似,但长脉超过本位,如循长竿,长而不急;弦脉端直而似长, 但不超过本位,且脉气紧张,指下如按琴弦,《医述·卷二》说:“长类于弦而盛于弦,弦脉带急, 长脉带缓”。《濒湖脉学》云:“过于本位脉名长,弦则非然但满张。”
              【主病】
              长脉主病,其脉必长而势强,硬直,或长而有兼脉。一般主阳证,为肝阳有余,或阳盛内热之证,凡肝火,肝阳上亢,或邪盛于表,或阳明热盛,或阳毒内蕴,或三焦郁热等,《素问·平人气象论》云:“病肝脉来,盈实而滑,如循长竿,曰肝病。”《脉要精微论》云:“肝脉坚搏而长,色不青,当病坠,若搏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脉诀》云“长,⋯⋯主浑身壮热,夜卧不安。”《诊家枢要》云:“为阳毒内蕴,三焦烦郁,为壮热”。《濒湖脉学》以“若非阳毒癫痫病,即是阳明热势深”加以概括。
              若长而和缓,是正常脉象,《内经》所谓“长则气治”。是气血充盛,气机调畅之象。《脉诀刊误》云:“脉长为吉,深且长,寿脉也,尺脉长,根深蒂固,心脉长,神气有余。”总之,正常人气血旺盛,脉气盈余,脉搏长而和缓,为强壮之人才能见到的脉象。
              【兼脉主病】
              常见的有长而弦,为肝病,长洪有力为阳明热盛,或阳毒内蕴;长而实为邪气内结,或为癫狂;长而滑为痰热壅盛;长而沉细为积聚。《四诊抉微·卷六》引汪子良云:“浮洪而长,癫狂热深,伤寒脉长, 阳明伏热, 沉细而长为积。”
              【脉理】
              健康人正气充足,百脉畅通无损,气机升降畅调,脉来长而和缓;若肝阳有余,阳盛内热,邪气方盛,充斥脉道,加上邪正相搏,脉来长而硬直, 或有兼脉,为病脉。
              【参考资料】
              (1)《脉理求真》:“长为气治无病之象,然必长而和缓方为无病。若使长而浮盛,其在外感,则为经邪方张; 内损,则为阴气不足而脉上盛。”
              (2)《脉简补义》:“又有形体通长,而其势怠缓,应指无力,全无精神,此为肝脾并至,虚寒之败象也。”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4-09-14 10:48
            回复
              14. 短脉
                高阳生《脉诀》载:“短者阴也,指下寻之,不及本部。曰短。”《濒湖脉学》载:“短脉,不及本部。应指而回,不能满部。”李士材《诊家正眼·下卷》谓短脉之诊为:“两头沉下,而中间独浮也。”
                【脉象】
                首尾俱短,不能满部。
                短脉,是脉体短缩,不能满部,不及正常脉象之长,应指的形象是寸部,尺部俯而沉下,中间浮起,唯以关部明显。《脉诀刊误》以“如龟缩头曳尾之状”作比喻。《医福·卷五》说:“不足三指之部位为短。”
                【鉴别】
                短脉与动脉相似,二者在脉形上都是短缩之象,但短脉是形体短缩,不能满部;动脉其形如豆,厥厥动摇,常兼滑数有力。《医述·卷二》云:“短类于动而衰于动,动则形滑而且数。”《脉诀汇辨·卷三》云:“短脉为阴,不数不硬不滑也;动脉为阳,且数且硬且滑也。”
                【主病】
                短脉主气病,但有气虚、气实之分,短而无力主气虚,《诊家正眼·下卷》云:“短主不及,为气虚证。”《医漏·卷五》云:“短为正气短”等便是,可与头晕目眩,心悸,自汗,短气懒言等症并见,或见于亡阳,气随血脱,伤津气泄等证候。
                短而有力主气实证,因气郁,或三焦气壅,或由痰、食阻隔所致。如《诊宗三昧》云:“胃气呃塞不能条达百脉,或因痰气、食积阻碍气道,所以脉见短、涩、结、促之状。”《诊家枢要》云:“短,⋯⋯为阴中伏阳,为三焦气壅,为宿食不消”。
                【兼脉主病】
                短而浮者为肺气虚,或血涩,短而涩为心气虚或心脉瘀阻,短而沉为痞证,短而迟为虚寒。《脉诀刊误》云:“浮而短者营卫不行,沉而短者藏腑痞塞。”
                【脉理】
                短脉是指脉来短缩,不及常度。气虚不足,无力鼓动血行,故脉短而无力;亦有因气郁血瘀或痰滞食积,阻碍脉道,以致脉气不伸而见短脉,但必短而有力,故短脉不可概作不足之脉,应注意其有力无力。
                【参考资料】
                (1)《四诊抉微·卷六》:“李士材曰,戴同父云,关不诊短,以上不通寸,下不通尺,是阴阳绝脉,故短脉只见于尺寸。然尺寸可短,依然阴绝阳绝矣!殊不知短脉,非两头断绝也,特两头俯而沉下,中间突而浮起,仍自贯通者也”。朱改之先生曰,愚谓一指单按见短,是病脉。若三指齐按,仍上下贯通,非阴阳绝脉比也,故关可诊短。”
                (2)《濒湖脉学》:“短脉属肺,宜于秋。”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4-09-14 10:49
              回复
                24. 动脉
                  《伤寒论·平脉法》载:“若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者,名曰动也。”《脉经·卷一》云:“动脉,见于关上,无头尾,如豆大,厥厥然动摇”。《诊家正眼·下卷》云:“动无头尾,其形如豆,厥厥动摇,必兼滑数”。《诊宗三昧》谓动脉之诊为:“厥厥动摇,指下滑数如珠,见于关上。”
                  【脉象】
                  脉形如豆,厥厥动摇,滑数有力。
                  动脉是形圆体短如豆,兼滑数,应指明显有力,关部犹为明显,且动摇不定。至于动脉是否只见于关部,历代医家说法不一,考《素问·平人气象论》云:“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此指妇女左寸脉动甚为有孕,又《伤寒论·平脉法》载:“阴阳相搏,名曰动,阳动则汗出,阳动则发热”。所谓阳脉、阴脉,应说是指寸、尺而言。由此可见,寸关尺三部都能见到动脉,并非动脉只见于关部。
                  【鉴别】
                  见短脉。
                  【主病】
                  主痛,主惊。《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云:“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云:“寸口脉动而弱,动则为惊,弱则为悸”。自仲景提出动脉主痛主惊以后,历代医家均从其说。此外,动脉亦主汗出,发热,泄痢,亡精,崩漏等病证。如《诊家枢要》载:“动为痛,为惊,为虚劳体痛,为崩漏,为泄利。”《濒湖脉学》载:“动脉专司痛与惊,汗因阳动热因阴。或为泄痢拘挛病,男子亡精女子崩。”
                  妇女妊娠反应期可出现动脉,这对临床上诊断早孕,有一定的价值。
                  【兼脉主病】
                  常见的有动弱为惊悸,动数为热,动实为痛,动滑为痰湿或早妊。
                  【脉理】动脉是阴阳相搏,升降失和,使其气血冲动,故脉道随气血冲动而呈动脉。痛则阴阳不和,气血不通,惊则气血紊乱,心突跳,故脉亦应之而突跳,故痛与惊可见动脉。《古今医统·正脉全书》云:“惟夫阳欲降而阴逆上,阴欲升而阳逆上,不得上下,鼓击之势,陇然高起, 而动脉之形著矣。”
                  【参考资料】
                  (1)《脉义简摩》:“动为湿热成痰,为血盛有热及忧郁膈噎,关格吐逆,大小便不利诸证”。
                  (2)《脉理求真》:“动兼滑数浮大,则为邪气相搏而热宜除。至于阳虚自汗而见动寸,阴虚发热而见动尺,与女人动尺而云有孕,皆不宜作热治矣”。-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4-09-14 11:0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