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吧 关注:184,195贴子:7,685,393
  • 11回复贴,共1

〖20240813〗〖记录贴〗光滑芭切叶蚁观察记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斟酌许久 ,光滑芭切叶蚁还是有非常多的疑惑没有解决,种群的行为模式以及菌群的许多问题还是没有想到原因。
于是选择记录下自己的观察和分析,无论是自己整理经验又或者给其他人灵感思考疑问都是有帮助的,以此立贴更新到提出所有已知疑问。


IP属地:四川1楼2024-08-13 16:14回复
    大佬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08-13 16:15
    收起回复
      2025-05-11 19:11:08
      广告
      一、蚁巢问题
      众所周知切叶蚁蚁巢都需要满足一点,保持湿度(不是定要高湿,维持一定湿度就好),由此而来目前保湿有介质湿度和空气湿度两种保湿方式。
      -----------------------------------------------------
      -----------------------------------------------------
      1,介质湿度
      目前主流的介质湿度为石膏,其次为土(土的话很宽泛,干净一点的爬宠无菌椰土红土皆可)
      巢体构成大概为密封空间+介质+管道,只要满足以上三点就可以,但要切记菌群与介质之间一定要满足物理隔绝,如在菌群与土中间增加亚克力板。
      优点:蚂蚁可以自主调节巢体结构到满足它们自己的生存需求,如发生堵口,用土构造巢体等行为,以此提高生存抗压弹性,比如水加多了它们会用介质吸水,湿度低了它们会用外置水源调节介质湿度,可以通过观察蚂蚁行为判断它们适宜的生存条件。
      缺点:如果介质充足的情况下初期它们会用大量时间改造巢体,介质充足可能会滋生螨虫小虫子等,不过不会影响菌群,介质加废菌时间久了会发酵成恶化环境的更脏物质。,不会保持恒湿,只会保持在一个区间。
      另,介质湿度为主的巢体可以在活动区提供土给它们自由开拓。
      -----------------------------------------------------
      2,空气湿度
      目前主流的空气湿度为亚克力罐+储水介质(陶粒,吸水石,棉花或其他)组成的保湿体系,和介质湿度的主要区别在于蚂蚁是接触不到储水介质的。
      巢体构成大概为连接储水介质的密闭空间+管道,除此以外作为巢体的密闭空间没有其他不相关的物体。
      优点:比较省心,巢内恒湿,没有其他因素(生虫子,搬介质)影响蚂蚁发育,巢内生存条件稳定,不可控变量几乎为无。
      缺点:需要设计或找人定制,蚂蚁没有其他手段调节生存空间,极端情况没有有介质的蚁群抗压性强。
      -----------------------------------------------------
      3,重中之重,通风
      目前蚁巢其实很多都没有在乎通风这件事,但是我觉得他是非常影响芭切叶蚁群落的一个重要因素。
      首先,在小群落时我观察到一点,菌群底部的密封纱网下面是被刻意挖空了的,它们把土中的蚁道延申到菌群下方便不再继续挖了。
      其次,菌群在内部腐败是首先都是由最下面的菌群开始。
      虽然证据还不是很确凿但直觉告诉我菌群底部也是需要通风的,至少在中小群时候是需要的。
      目前的蚁巢结构决定了通风都不好,只能满足最基本的流通空气提供氧气的需求但是没办法形成热量交换,原因是在高温情况下产生的大量热空气是上升的,而管道都是底部侧开口,这导致巢内温度居高不下直接闷熟一部分菌,另外菌本身其实是会产生热量的,蚂蚁会通过跑到通风口的方式避免热空气,菌又没长腿。
      所以最理想的切叶蚁巢我个人理解应该是上开口,在巢的上方或者上方的侧面开管道向上延申,这样会保证热空气和冷空气的循环交替。
      -----------------------------------------------------
      以上是目前观察蚁友的切叶巢结合自己的观察经验所得,于是在中小群下我选择由带储水的介质湿度保湿方式,至于介质本身会不会影响群落,在四个月的观察里至少中小群是不会,虫子会被驱赶,异菌会被清理,但不排除以后会发生什么事。如发生问题再更新。


      IP属地:四川3楼2024-08-13 17:13
      收起回复
        二、切叶行为观察
        1,觅食行为
        中小群光滑芭切叶蚁(以后简称L)是由小工以及中工组成的巡逻散兵为切叶主体,偶尔穿插迷你工在外巡逻,目前不知道迷你工的作用是什么但是它们对叶子不感兴趣,只对外面的垃圾堆感兴趣但又不整理垃圾,很迷惑,偶尔被其他巡逻工发现还会被打包带回巢内。。。
        切叶行为在正常情况下由巡逻散兵发起,散兵发现叶子后会第一时间用下颚仔仔细细舔舐叶子,如遇到喜欢的叶子则会毫不犹豫立马下口并以身体为圆心画圆切叶带回,它们会尝试拖动叶子,如果可以拖动会整块带回,如遇到不喜欢的叶子则会舔舐后放弃,此后绕开叶子并疑似释放了标记,后面的工蚁对这块叶子也不感兴趣。
        进行切叶行为并将叶子带回后,会有几只工蚁(真的只有几只)跟随第一只工蚁释放的信息素找到目标并开始切叶,过程中舔舐行为变少,大多找到合适角度直接下口,切叶会优先从叶子根茎部分开始将叶与茎部分分离并向中心扩展,最后切没整片叶子。
        2,切叶规律与食物的关系
        L切叶有一定的优先级,比如外面有A和B在一起,如果第一只发现的工蚁切了A,那么B则不会被切,这期间没有明显的偏好,比如它们喜欢B,但是切回来的是A那么这个期间几乎不会碰B,只有A切完了或者切够了才会去碰B,我推测是因为巡逻散兵在发现叶子并带回时释放了足够的信息素,引导后续工蚁的切叶行为。
        L是有”停切期“的,它们对于食物的获取依靠菌群是否有可以接纳的位置,比如菌群目前新切的叶子比较饱和,那么群落会停止切叶行为或者维持很少的切叶行为,一直到一天或者两天后菌群长好后才会继续切叶,这段时间我叫它为”停切期“。
        L对于食物的摄取疑似是有周期性的,比如喂它们A,可能在第二天A就被切七七八八了,但是第三天重新投喂A它们将会不感兴趣,此时投入B,它们对B的兴趣会导致它们开始切B,第四天B如果切的七七八八且它们比较喜欢那么可以再次投喂几天的B,不过一定会有一天开始不感兴趣,这时投入C,这个期间它们会去切A剩下的干叶,如投喂的A是坚果类那么它们会在整个喂食期间断断续续切坚果,结束一个大的循环周期后再重新投入A也会被迅速切干,但这个具体行为是收到巡逻散兵的信息素影响的,可能A在第一天被切干净,也可能是第三天。
        说了这么多实际上可以很简单的理解为切叶的行为其实是一个周期,而不是一天两天,如果把你投入的食物按一个星期的周期来算的话基本上它们吃的食物最后都会吃掉。
        对于切叶食物的种类问题我就不再多说了,实际上比预想中的要多得多,路边野花,蔷薇科的各种花瓣叶子甚至是啤酒花,燕麦片,大麦种子,水果等等其实食物种类非常宽泛,喂食物的顺序基本也遵循上面所说的周期性。
        另外要提一嘴的是干花,目前我观察手中的大A小A对于新鲜食物以及干食物的对待基本没有太大区别,不过干花更具吸引力是显而易见的,推测可能是便于工蚁收集,目前并没发现干与新鲜的食物获取喜好与巢内湿度的直接关系。
        3,切叶的加工顺序
        外出工带回---中小工加工---小工继续加工---迷你工整理并移动位置---最终加工成一陀团状物或细小碎片。
        大A有别于小A在最终加工上的区别是,大A可能会残留细小碎片,但小A统一都是团状物。


        IP属地:四川4楼2024-08-13 17:57
        回复
          取经来了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08-13 18:36
          回复
            三、蚁群发育规律以及菌群状态
            1,光滑芭切叶蚁在小群初期只有中小型工蚁,在群落稳定并发展向中群的时候会逐渐出现大工以及特化。
            因为有非常多的分级,所以一批卵幼中有会有各种体型的工蚁和迷你工,其中特化以及大型工蚁的发育速度非常夸张,在幼虫阶段肉眼可见的一天一个样,目前观察小群在一批卵幼孵化后才会产第二批卵,但因为体型不一样导致异速发育,所以经常会不用批次交错着出工,在中小群会同时发育两到三批卵幼。
            蚁群会在发展稳定的情况下经历数个短暂的爆发期,在小群初期如果出现大量卵幼可能会出现不爱切叶的情况,这种情况无需担心,我个人猜测可能是工不够用但是不用担心因为工蚁切叶的频率降低而会产生什么影响。
            相应的切叶也会带来爆发期,有可能会发现一夜之间菌群涨了很大一圈,目前没猜测出来爆发期的规律,但是这个情况是确实存在的。
            2,菌群在发育初期阶段是白色,中期是黄色,末期是红色,菌群在到达末期一段时间后会由小工、迷你工清理,温度可以加速这个阶段。
            3,蚁群中毒或切叶导致中毒大概率不会影响菌群状态,我猜测有毒的食物会被菌群筛选并拒绝。
            -------------------------
            此处有个人疑惑,本人的芭切叶蚁中小群在某一批卵幼中产生了第一只特化,但是在此之前并没有大工,也就是说跳过了大工直接出了个特化,在这个特化的下一批卵幼中出现了第二只特化以及两只大工。
            正常来说特化不应该是最后一个出现的分化吗?为什么会跳过大工先出特化。
            这是本人的一个疑惑,不排除是个例,但我的特化应该是出特化的芭切叶蚁中最小的群了,还出了俩。不是很懂为什么。


            IP属地:四川6楼2024-08-14 21:26
            回复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24-08-17 08:10
              回复
                更新观察记录
                1,l会切昆虫。
                它们不仅仅是确保死亡而是把部分肢体切下来,但还没观察到是否会运回去,在罗格斯上也发现了这样的情况。
                2,群落发展速度与工蚁分化比例不是靠菌群大小决定的。
                推测应该是取决于工的数量,现在会比以前出更多的大工,卵幼比例明显较以前有较大差距,这个变化不是渐进的,而是突然一批就开始有更多的大工中工,从此以后工的比例就会产生变化。
                3,工蚁体色会随着体型变化而变化。
                小工大多是黑的,中工开始有黑褐色,大工的身上和屁股会出现黄褐色,在此之前的中工小工屁股都是黑色,特化与大工中间态是反光脑袋➕偏一点褐色的头,特化身上大部分与脑袋都是橘红色,可能更大的特化颜色更加干净且鲜艳。
                4,大工与特化的区别。
                大工会切叶并参与巢内建设,特化不会切叶也不出巢,整天趴着就是吃,行为表达了这两个是完全不同的社会职能。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4-08-23 05:1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