沭阳吧 关注:1,013,523贴子:27,035,328
  • 0回复贴,共1

05-13 【沭阳城事】铁马秋风 残阳如血一张汉三的十年革命战争记实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进入43年以后,沭阳的抗日形势己有被动向主功转化,各级政权逐步建立,小店乡也升级为区,除农会以外的青救会妇救会儿童团相继成立,尤其为了增加生产,保证供给,仅小店就建立了近70个农业互相组,扩大了生产,使广大农民坚定了抗日必将胜利的信心,这时父亲己是区农会长兼民兵大队副,大队长是区长兼的。
1943年5月16一22日新四军三师十旅和淮海军分区解放了敌伪重镇塘沟,吹响了反击的号角,该战鬼子损失小队长以下105名,伪军数百。其后敌势锐减,由于日军兵员紧缺,无奈缩小战线,日军龟缩县城,主要交通线据点只有伪军驻守。这时,原东灌沭中心县委改为沭阳县委,下辖四区,其中八区负责马厂东、章集、官田、小店诸乡,区委书记兼区长秦奇均,这天通知父亲去谈话,下达了小店乡武装中队配合一支队(县大队)特务营攻克伪瓦房庄据点的任务。父亲当即和特务营有关人员前往侦察,瓦房庄据点在小店街西南1公里左右的位置,大约在今天小店卫生院附近,据点是个大院子,四周有围墙,四角各有一个约两层的砖土结合的炮楼,墙外有丈深壕沟,有东西两个门,设有吊桥。据点内原驻守的一个班日军撤走后仅余伪李连松大队,约有200余人,三挺机枪。由于当地水位低,打井不易,两口饮用水井分别打在东西门口壕沟旁低洼处,当时六月天,己进入雨季,壕沟积水三尺左右,虽脏但亦可饮用。考虑到前面三师十旅和军分区解放塘沟据点时,有小砲和重机枪才能强攻得手,而今特务营和武装中队没有重火力,两三挺机枪也是子弹贫乏,肯定不能强攻,于是制定了一个围而不攻,逼其出外决战的战术。具体是由小店乡武装中队加县大队一个连围困据点,断其水源,逼其出来,特务营预设阵地,两层伏击,其它各乡中队在店北层层设防,打击敌伪援兵。是夜,父亲将武装中队集合,由马德广、张雨三各带一挺机枪分堵东西两门,其它人和一部分庄民连夜挖壕沟至敌据点三十米处,将收集的几大车死猫死狗以及各种脏物扔向敌壕沟和水井中,伪大队长发现后几次率兵冲出,都被机枪打了回去,特务营抽调的神枪手和武装中队第一枪手张雨三等人虎视眈眈,对在墙上敌观察手露头就打。当时正是六月骄阳,三天后据点内外臭气熏天,蝇蛆满地,夜间,饥渴难耐,士气全无的伪军分两队从东西两门同时冲出,被特务营及乡武装中队全歼在据点三里之内,此战毙敌四十余,生俘一百多,缴枪无数。进入七月以后,敌桑墟、马厂徐塘圩,章集陈桥等据点相继被以大同小异的方法攻克,使得根据地联成了一片。少年时听这段历史时,曾问父亲,一仗打死40余人,肯定血流成河,残忍吗?父亲说,当年在帮会时帮主曾说:"恪守底线,明自我,对敌人残忍,对弱者仁慈"。当时的我尚不能理解这句话,长大后,读史多了,方感觉这句话与"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可谓异曲同工。
自1943年底,鬼子在沭阳县内大部分据点被拨除之后,双方基本进入相持阶段,鬼子盘据沭城,共产党占据了四乡八镇,一方面鬼子兵源不足,虽有众多伪军(保安团),但战斗力一般,当时沭阳伪军主要有三部分人组成,一是国民党败兵散勇被其收编,二是沭阳传统漕帮等帮会组织投靠,三是恶霸地主的护院势力加入,人数虽众多,但己无力进行大规模扫荡,而沭阳本地抗日武装亦因重武器不足和大形势未进入反攻阶段无力攻城,激烈的战斗相应减少。此时父亲己转任小店区农会长兼大队副,工作重点进入了发展生产上,一是组织互助组,开展生产,不可思异的还有些小型水利工程,当然只是些进排水渠道。二是减租减息。过去我认为减租减息是土改才有的事,其实不然,在四十年代初就己经开始,这也应该是我党抗日民主政权得到民众广泛支持,百姓湧跃参军,短时间内淮海区我党正规武装发展到三点五万人,民兵武装发展到10万人的主要因素。所谓二五减租,就是在战前地租基础上減25%,同时要求农民遵守契约,按时交粮交租。减息主要是限制民间高利贷,防止扬百劳式的悲剧发生,具体是借帐利息不得超一分五,己累计付息达一倍的,停息还本,累计两倍的本息归零,其实在今天,这一规定也有借鉴意义。
故乡参差近千户,其中多少铁衣裹尸骨,功名不过酒一壸,将相终为一把土,仔细听,谁在敲响旧军鼓,仔细看,谁与我等共逐鹿。从1939年2月27日鬼子进入沭阳,到45年8月16日深夜逃遁,沭阳的抗战进行了六年又半载,其间,家乡小店乡(区)及张陆庄人民基本上家家出人,家家献粮,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我前面曾说过,故乡小店,偏居一偶,交通不便,文化闭塞,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很多地方己慰然兴起的革命浪潮,在这儿是波澜不惊,但当外敌入侵,民族存亡之际,却有上千人走向战场,虽有的长眠于此,但更多的人继续向前,这就是民族的精神,也是家乡的脊梁。“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就是家乡人民全力支持子弟兵投入抗日战场的真实写照。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05-13 15:00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