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所述
先说答案,如果成功的定义是指上市初期月销2W+站稳脚跟,1-2个月后冲击3-4W+这样的成绩,我认为小米肯定能做到。依据如下:
1. 先说小米的定价,按照目前发布会提到的内容以及雷军表态14.9别喊了推测,标准版即不含选配的24.9W起,max版29.9W起,满配应该是28.9和34.9,那么依据其他纯电品牌同类车型的成交均价可以得出一个小米的大概成交均价是31-32W之间,方便后续讨论就以30W为准。
2. 小米手机多年的发展以及小米生态养成的庞大用户粉丝群,小米手机用户好几亿,这里面生态全家桶保守估计也有亿级别,这么庞大的生态用户群体,转化成汽车用户哪怕只有百分之一也是百万级别的,你想想看目前新势力里面已经卖了百万辆车且达到成交均价30W的是哪家品牌花了多长时间。换句话说,小米不去和其他电车品牌竞争,不和燃油车竞争,只需要转化小米粉丝用户这个群体就已经有足够庞大的市场了。
3. 小米在24年这个时间点上市真的是天时地利人和都达到了。首先天时,整个电车市场经过了比亚迪和御三家的拓荒已经来到了高速发展的上升期,比亚迪完成年销300W就是最好的证明;其次地利,小米选择的赛道,C级车对标的却是轿跑,这个赛道目前就特斯拉和抄的保时捷有涉及,而这个赛道恰恰是小米粉丝用户群体契合的赛道,你就想30W买一辆保时捷级别的轿跑是什么感受;最后人和,经过手机端长期的用户积累,小米粉丝已经对小米品牌形成了绝对的宗教式信仰,换句话说,哪怕su7第一代表现不如预期,小米都不会失败,因为小米粉丝会愿意和小米一起成长。
4. 潜在的市场。现在的汽车行业,不存在像手机端那样有品牌做到用户对品牌绝对忠诚的程度,比如手机端苹果做到了,小米做到了,没制裁前的华为也做到了。降低点标准来说的话,传统奢侈品市场比如豪华车分类的劳斯莱斯bba这些其实算勉强达到,就是用户买车不是为了车本身而是为了品牌买的。新能源车发力后,严格来说比亚迪御三家其实都没做到,降低标准来说也就理想勉强达标,毕竟理想是实实在在靠着奶爸车定位打入了bba的领域,换句话说这种品牌忠诚度的定位在新能源车这个市场还是空白的。而恰恰小米依据自身手机端的优势,是有很大的机会去做到这种品牌忠诚度的,用户买小米车就是为了买小米这个品牌,车怎么样不重要。而小米是可以通过自己的粉丝用户去影响那些潜在的非小米用户,毕竟一旦小米转化了自己百万的用户,你想想看由这百万用户延伸出来的非小米潜在客户会有多庞大。
综上所述,小米发布首月和次月,不考虑非小米用户,做到月销2W+真的很简单,这就是60亿的销售额了,第三个月开始来到4W+,往后开始稳步冲击5W,6W,只需要一年多一点就能把小米用户都转化完了,后续再开发潜在客户真的难吗?当公司每月几乎稳定100多亿进账的时候,真的还不算成功吗?就像现在的理想一样,每月3.5W+交付,成交均价30W,这样的公司会失败?那还有能成功的公司吗?
先说答案,如果成功的定义是指上市初期月销2W+站稳脚跟,1-2个月后冲击3-4W+这样的成绩,我认为小米肯定能做到。依据如下:
1. 先说小米的定价,按照目前发布会提到的内容以及雷军表态14.9别喊了推测,标准版即不含选配的24.9W起,max版29.9W起,满配应该是28.9和34.9,那么依据其他纯电品牌同类车型的成交均价可以得出一个小米的大概成交均价是31-32W之间,方便后续讨论就以30W为准。
2. 小米手机多年的发展以及小米生态养成的庞大用户粉丝群,小米手机用户好几亿,这里面生态全家桶保守估计也有亿级别,这么庞大的生态用户群体,转化成汽车用户哪怕只有百分之一也是百万级别的,你想想看目前新势力里面已经卖了百万辆车且达到成交均价30W的是哪家品牌花了多长时间。换句话说,小米不去和其他电车品牌竞争,不和燃油车竞争,只需要转化小米粉丝用户这个群体就已经有足够庞大的市场了。
3. 小米在24年这个时间点上市真的是天时地利人和都达到了。首先天时,整个电车市场经过了比亚迪和御三家的拓荒已经来到了高速发展的上升期,比亚迪完成年销300W就是最好的证明;其次地利,小米选择的赛道,C级车对标的却是轿跑,这个赛道目前就特斯拉和抄的保时捷有涉及,而这个赛道恰恰是小米粉丝用户群体契合的赛道,你就想30W买一辆保时捷级别的轿跑是什么感受;最后人和,经过手机端长期的用户积累,小米粉丝已经对小米品牌形成了绝对的宗教式信仰,换句话说,哪怕su7第一代表现不如预期,小米都不会失败,因为小米粉丝会愿意和小米一起成长。
4. 潜在的市场。现在的汽车行业,不存在像手机端那样有品牌做到用户对品牌绝对忠诚的程度,比如手机端苹果做到了,小米做到了,没制裁前的华为也做到了。降低点标准来说的话,传统奢侈品市场比如豪华车分类的劳斯莱斯bba这些其实算勉强达到,就是用户买车不是为了车本身而是为了品牌买的。新能源车发力后,严格来说比亚迪御三家其实都没做到,降低标准来说也就理想勉强达标,毕竟理想是实实在在靠着奶爸车定位打入了bba的领域,换句话说这种品牌忠诚度的定位在新能源车这个市场还是空白的。而恰恰小米依据自身手机端的优势,是有很大的机会去做到这种品牌忠诚度的,用户买小米车就是为了买小米这个品牌,车怎么样不重要。而小米是可以通过自己的粉丝用户去影响那些潜在的非小米用户,毕竟一旦小米转化了自己百万的用户,你想想看由这百万用户延伸出来的非小米潜在客户会有多庞大。
综上所述,小米发布首月和次月,不考虑非小米用户,做到月销2W+真的很简单,这就是60亿的销售额了,第三个月开始来到4W+,往后开始稳步冲击5W,6W,只需要一年多一点就能把小米用户都转化完了,后续再开发潜在客户真的难吗?当公司每月几乎稳定100多亿进账的时候,真的还不算成功吗?就像现在的理想一样,每月3.5W+交付,成交均价30W,这样的公司会失败?那还有能成功的公司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