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转阴定义:
① 临床治愈:HBsAg、HBV-DNA均为阴性,称为乙肝的功能性治愈,俗称“乙肝金牌”。
② 彻底治愈:在功能性治愈基础上,还有进一步的肝细胞内部的cccDNA的消失。(目前检测手段有限,也缺乏治疗方案,暂不讨论)
二、转阴后注意事项:
1、HBsAg转阴后,需要再次复查HBV-DNA。因为,有HBVS区基因变异,导致HBsAg不能被现有商品化试剂盒检测到,其血清HBVDNA水平通常较高。所以,要保证HBsAg、HBV-DNA均为阴性。
2、若是干扰素后转阴,疗程不足48周,可以继续补足疗程,保持结果稳定。
3、若为口服核苷类药物,建议继续服用6个月—1年。
4、因转阴后仍有复发可能,转阴后仍需定期复查相关指标。
1)转阴后2年内:乙肝两对半、乙肝DNA、肝脏彩超 /(3-6月)
2)转阴2年后:乙肝两对半、乙肝DNA、肝脏彩超 /(12月)
3)若合并肝硬化,需长期复查肝脏彩超
5、表面抗原消失后,无表面抗体产生,可以注射乙肝疫苗。
三、乙肝自愈:
1、乙肝能够自己转阴,① 与HBsAg定量正相关,HBsAg定量越低,转阴概率越大;② 与年龄增长正相关,年龄越大,转阴概率越大。
2、乙肝人群中大约有0.5%~1.0%发生HBsAg清除,我国台湾地区的1项研究发现HBsAg的清除率为每年1.2%,其中进入随访队列时大于50岁者的HBsAg清除率较高每年1.8%;10年20年以及25年的累积HBsAg清除率分别为8%、25%和45%。所以,乙肝即使没有治疗,也有一部分人群可以发生自发性清除。
3、根据在高加索人群中近20年的随访研究显示: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HBsAg清除率可达32%-45%。
4、非活动期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者(HBsAg<1000IU/ml,HBV DNA<2000IU/ml,ALT正常,HBeAg阴性,HBeAb阳性,肝脏无或仅有轻度炎症,可有不同程度的纤维化),每年近2%的患者HBsAg自发清除;
5、乙肝转阴的第一步先追求HBeAg转阴,也就是先达到小三阳。
四、药物性治愈
1、核苷类药物:目前核苷类药物并不针对HBsAg,但核苷类药物长期抑制HBV-DNA后,理论上会破坏乙肝病毒的复制活跃度,从而提前达到表面抗原的自发清除。香港一项研究显示:20 263例ETV/TDF治疗的CHB患者中,376例(2.1%)患者在此基础上实现HBsAg血清学清除。中位随访4.8(2.8~7.0)年。
2、干扰素:目前能达到功能性治愈的唯一方案,使用干扰素,是否能达到治愈,跟乙肝表面抗原定量下降速度。若是大三阳,使用干扰素达到治愈的概率在5-10%左右。经过核苷酸类药物治疗,乙肝表面抗原低于3000IU/ml的时候,联合PEG IFNα,HBsAg清除率可达42.8%,这可能得益于NK细胞的活性增加。
五、治愈药物研究:
1、针对乙肝治愈的药物研究是目前乙肝药物研究的主要方向,主要分为:病毒进入抑制剂、核衣壳抑制剂、HBsAg抑制剂、RNA干扰、反义RNA、治疗性疫苗、先天免疫激活剂、宿主作用途径药物、单克隆抗体、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2、由于药物研发失败的概率太高,从病友角度,仅需要关注进入
IIb期临床试验(Phase IIb Clinical Trials)
IIb期研究目的是规定药物剂量的疗效研究,有时也被称为关键试验(Pivotal Trial)或者剂量范围试验(Dose-ranging Trials)。IIb期研究的剂量研究结果会直接被应用到III期研究中。
III期临床试验(Phase III Clinical Trials)
是指通过大规模人体试验全面评价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剂量的研究阶段,也称为上市前研究(Pre-marketingPhase)。其目的是通过一个或多个试验,进一步验证药物对目标适应症受试者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评价利益与风险关系,最终为药物注册申请的审查提供充分的依据。
IV期临床试验(Phase IV ClinicalTrials)
是指新药上市后由申请人进行的应用研究阶段。目的是考察在广泛使用条件下的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评价在普通人群或者特殊人群中使用的利益与风险关系以及改进给药剂量等。
截止2023年11月,进入IIb期以上的方案有:
GSKJNJ3989、Hepcludex、Morphothiadin GLS4、GSK 836、CVI-HBV-002、VTP-300、ASC22、ASC42
3、曾有文献报道:① 乙肝病人同时患肾病,长期透析治疗,乙肝表面抗原清除。② 有乙肝病人同时合并白血病,经过骨髓移植,出现乙肝的临床治愈。
① 临床治愈:HBsAg、HBV-DNA均为阴性,称为乙肝的功能性治愈,俗称“乙肝金牌”。
② 彻底治愈:在功能性治愈基础上,还有进一步的肝细胞内部的cccDNA的消失。(目前检测手段有限,也缺乏治疗方案,暂不讨论)
二、转阴后注意事项:
1、HBsAg转阴后,需要再次复查HBV-DNA。因为,有HBVS区基因变异,导致HBsAg不能被现有商品化试剂盒检测到,其血清HBVDNA水平通常较高。所以,要保证HBsAg、HBV-DNA均为阴性。
2、若是干扰素后转阴,疗程不足48周,可以继续补足疗程,保持结果稳定。
3、若为口服核苷类药物,建议继续服用6个月—1年。
4、因转阴后仍有复发可能,转阴后仍需定期复查相关指标。
1)转阴后2年内:乙肝两对半、乙肝DNA、肝脏彩超 /(3-6月)
2)转阴2年后:乙肝两对半、乙肝DNA、肝脏彩超 /(12月)
3)若合并肝硬化,需长期复查肝脏彩超
5、表面抗原消失后,无表面抗体产生,可以注射乙肝疫苗。
三、乙肝自愈:
1、乙肝能够自己转阴,① 与HBsAg定量正相关,HBsAg定量越低,转阴概率越大;② 与年龄增长正相关,年龄越大,转阴概率越大。
2、乙肝人群中大约有0.5%~1.0%发生HBsAg清除,我国台湾地区的1项研究发现HBsAg的清除率为每年1.2%,其中进入随访队列时大于50岁者的HBsAg清除率较高每年1.8%;10年20年以及25年的累积HBsAg清除率分别为8%、25%和45%。所以,乙肝即使没有治疗,也有一部分人群可以发生自发性清除。
3、根据在高加索人群中近20年的随访研究显示: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HBsAg清除率可达32%-45%。
4、非活动期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者(HBsAg<1000IU/ml,HBV DNA<2000IU/ml,ALT正常,HBeAg阴性,HBeAb阳性,肝脏无或仅有轻度炎症,可有不同程度的纤维化),每年近2%的患者HBsAg自发清除;
5、乙肝转阴的第一步先追求HBeAg转阴,也就是先达到小三阳。
四、药物性治愈
1、核苷类药物:目前核苷类药物并不针对HBsAg,但核苷类药物长期抑制HBV-DNA后,理论上会破坏乙肝病毒的复制活跃度,从而提前达到表面抗原的自发清除。香港一项研究显示:20 263例ETV/TDF治疗的CHB患者中,376例(2.1%)患者在此基础上实现HBsAg血清学清除。中位随访4.8(2.8~7.0)年。
2、干扰素:目前能达到功能性治愈的唯一方案,使用干扰素,是否能达到治愈,跟乙肝表面抗原定量下降速度。若是大三阳,使用干扰素达到治愈的概率在5-10%左右。经过核苷酸类药物治疗,乙肝表面抗原低于3000IU/ml的时候,联合PEG IFNα,HBsAg清除率可达42.8%,这可能得益于NK细胞的活性增加。
五、治愈药物研究:
1、针对乙肝治愈的药物研究是目前乙肝药物研究的主要方向,主要分为:病毒进入抑制剂、核衣壳抑制剂、HBsAg抑制剂、RNA干扰、反义RNA、治疗性疫苗、先天免疫激活剂、宿主作用途径药物、单克隆抗体、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2、由于药物研发失败的概率太高,从病友角度,仅需要关注进入
IIb期临床试验(Phase IIb Clinical Trials)
IIb期研究目的是规定药物剂量的疗效研究,有时也被称为关键试验(Pivotal Trial)或者剂量范围试验(Dose-ranging Trials)。IIb期研究的剂量研究结果会直接被应用到III期研究中。
III期临床试验(Phase III Clinical Trials)
是指通过大规模人体试验全面评价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剂量的研究阶段,也称为上市前研究(Pre-marketingPhase)。其目的是通过一个或多个试验,进一步验证药物对目标适应症受试者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评价利益与风险关系,最终为药物注册申请的审查提供充分的依据。
IV期临床试验(Phase IV ClinicalTrials)
是指新药上市后由申请人进行的应用研究阶段。目的是考察在广泛使用条件下的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评价在普通人群或者特殊人群中使用的利益与风险关系以及改进给药剂量等。
截止2023年11月,进入IIb期以上的方案有:
GSKJNJ3989、Hepcludex、Morphothiadin GLS4、GSK 836、CVI-HBV-002、VTP-300、ASC22、ASC42
3、曾有文献报道:① 乙肝病人同时患肾病,长期透析治疗,乙肝表面抗原清除。② 有乙肝病人同时合并白血病,经过骨髓移植,出现乙肝的临床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