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看到关于v3终章的讨论帖有所感触,写完了才发现有点长干脆单独发一贴,于是就把自己的一些浅见记录在这里也算是留个纪念。
我个人认为v3的终章其实是对系列整体的一个总结,是跳出贯穿系列始终的二元理念的一种再思考。
在v3的这个世界观下,所谓的希望与绝望之争已失去了严肃性,包括1代2代在内的无数次希望与绝望的斗争在这里都只是大众的消遣而已。这使得本该矛盾冲突极端激烈的理念之争(比如1代2代都牵扯到世界性的危机)在这种娱乐化视角下丧失了本该具有的沉重感和斗争性,反而变成了一种“英雄打怪人”式的过家家。
于是在最原(小高的化身)看来,在这种环境下的“希望”与“绝望”、这种丧失斗争性的理念还能说是“真实”(货真价实)的理念吗?显然不能,机望代表的“希望”与白银代表的“绝望”,都仅仅是观众操纵下对真正的“希望”与“绝望”的卑劣模仿,只是游戏和消遣。
也因此在最终投票的时候,游戏把主视角给到了机望,就是想要通过这么一个角色(人造希望或者说模造希望)的抉择来体现本作的主题——是要虚假的“希望”继续过家家的无限循环,还是选择“真实”的反抗跳出弹丸论破做出突破。
这套逻辑如果放在现实其实也很有意思,因为弹丸论破系列实际上就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在出了两部游戏以及几期动画以及各种衍生作品之后,希望与绝望的主题实际上已经缺乏更加深层的挖掘空间了,如果继续吃老本出续作那么希望与绝望的主题真就变成例行公事过家家了,这对还算有野心的脚本家小高和刚来说显然是跪着要饭,但是市场(商业成绩)是诚实的,小高认为自己夹在商业需求和个人创作野心之间很难做,就恰似游戏中主人公对于“模造希望”与“真实反抗”的选择。于是v3就这么产出来了。
对于小高这种想要跳出市场裹挟寻求突破的想法我当然是很支持的(哪怕新作超侦探事件簿拉了),但他不地道在于把“市场裹挟”这一市场整体的抽象状态在游戏中直接表现为“许许多多粉丝个人的意志”,搞得好像每个粉丝个人如何如何丧心病狂一样。按理来说,有粉丝支持自然是好事,这个所谓“市场裹挟”根本上不还是因为当年想赚W吗?结果小高的意思是商业成绩影响他个人创作,只能说脑子有点不清晰,纯纯得了便宜还卖乖。假如小高不在乎W,是公司高层施压要他做,那怎么说他该骂的都是这批人啊,结果和你有直接矛盾的这批人不敢得罪,指桑骂槐甩锅给粉丝到有一手。
最后说一嘴,很多人有个误区,就是“真实和虚假”的主题与“希望与绝望”的主题是不兼容的,实际上并非如此。
本作的“真实和虚假”与其说是“实在与虚构”更确切地说应该是“真正与模造”,并不是什么1代2代在v3里只是虚构作品就代表“希望与绝望”的主题完全是“真实”的对立面了。
其实这两个主题就是两个不同的维度,可以自由组合成四种理念并且都可以在游戏内外找到对应的象征
①“模造的绝望”白银纺(继续靠ip恰饭所需要的一部分)
②“模造的希望”机望(继续靠ip恰饭所需要的另一部分)
③“真正的绝望”观众(这里显然有问题,准确来说应该是“观众”所代表的外部环境压力)
④“真正的希望”最原(小高想要突破现状的愿望)
因此最原最后选择放弃投票并不代表放弃希望,只是在他看来机望所代表的那种希望是外部压力操纵下的卑劣模造品,是“真正的绝望”掌中的傀儡,只要弹丸论破还在持续,那么就无法摆脱身为绝望傀儡的宿命,他想要打破这种宿命,唯一的“希望”就是与这种外部压力抗争,对他而言这种“希望”才能称得上是“真実”。
所以实际上“希望与绝望”的主题并没有被“真实和虚假”的主题所压过,只是在剧本设计上,为了让后者位于本作的核心地位从而对前者进行向下审视,于是有意淡化了这部分的表达,实际上二者从始至终都是不冲突的。
总体来说我认为v3终章两极分化有它的客观原因,很多人不喜欢我也完全理解,但我个人还是觉得相当有意思,作品传达的勇于突破(其实也可以理解为去伪存真)的精神我也是比较欣赏的,同时我也觉得弹丸论破在v3结束并不是件坏事,因为作品质量往往是无法保证的(就像小高新作),尤其是弹丸世界观破绽太大,越展开越不好圆,因此比起作品逐渐烂尾,我觉得在v3以一个自我Revolution式的结局收尾,反倒给了这个系列应有的体面。
我个人认为v3的终章其实是对系列整体的一个总结,是跳出贯穿系列始终的二元理念的一种再思考。
在v3的这个世界观下,所谓的希望与绝望之争已失去了严肃性,包括1代2代在内的无数次希望与绝望的斗争在这里都只是大众的消遣而已。这使得本该矛盾冲突极端激烈的理念之争(比如1代2代都牵扯到世界性的危机)在这种娱乐化视角下丧失了本该具有的沉重感和斗争性,反而变成了一种“英雄打怪人”式的过家家。
于是在最原(小高的化身)看来,在这种环境下的“希望”与“绝望”、这种丧失斗争性的理念还能说是“真实”(货真价实)的理念吗?显然不能,机望代表的“希望”与白银代表的“绝望”,都仅仅是观众操纵下对真正的“希望”与“绝望”的卑劣模仿,只是游戏和消遣。
也因此在最终投票的时候,游戏把主视角给到了机望,就是想要通过这么一个角色(人造希望或者说模造希望)的抉择来体现本作的主题——是要虚假的“希望”继续过家家的无限循环,还是选择“真实”的反抗跳出弹丸论破做出突破。
这套逻辑如果放在现实其实也很有意思,因为弹丸论破系列实际上就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在出了两部游戏以及几期动画以及各种衍生作品之后,希望与绝望的主题实际上已经缺乏更加深层的挖掘空间了,如果继续吃老本出续作那么希望与绝望的主题真就变成例行公事过家家了,这对还算有野心的脚本家小高和刚来说显然是跪着要饭,但是市场(商业成绩)是诚实的,小高认为自己夹在商业需求和个人创作野心之间很难做,就恰似游戏中主人公对于“模造希望”与“真实反抗”的选择。于是v3就这么产出来了。
对于小高这种想要跳出市场裹挟寻求突破的想法我当然是很支持的(哪怕新作超侦探事件簿拉了),但他不地道在于把“市场裹挟”这一市场整体的抽象状态在游戏中直接表现为“许许多多粉丝个人的意志”,搞得好像每个粉丝个人如何如何丧心病狂一样。按理来说,有粉丝支持自然是好事,这个所谓“市场裹挟”根本上不还是因为当年想赚W吗?结果小高的意思是商业成绩影响他个人创作,只能说脑子有点不清晰,纯纯得了便宜还卖乖。假如小高不在乎W,是公司高层施压要他做,那怎么说他该骂的都是这批人啊,结果和你有直接矛盾的这批人不敢得罪,指桑骂槐甩锅给粉丝到有一手。
最后说一嘴,很多人有个误区,就是“真实和虚假”的主题与“希望与绝望”的主题是不兼容的,实际上并非如此。
本作的“真实和虚假”与其说是“实在与虚构”更确切地说应该是“真正与模造”,并不是什么1代2代在v3里只是虚构作品就代表“希望与绝望”的主题完全是“真实”的对立面了。
其实这两个主题就是两个不同的维度,可以自由组合成四种理念并且都可以在游戏内外找到对应的象征
①“模造的绝望”白银纺(继续靠ip恰饭所需要的一部分)
②“模造的希望”机望(继续靠ip恰饭所需要的另一部分)
③“真正的绝望”观众(这里显然有问题,准确来说应该是“观众”所代表的外部环境压力)
④“真正的希望”最原(小高想要突破现状的愿望)
因此最原最后选择放弃投票并不代表放弃希望,只是在他看来机望所代表的那种希望是外部压力操纵下的卑劣模造品,是“真正的绝望”掌中的傀儡,只要弹丸论破还在持续,那么就无法摆脱身为绝望傀儡的宿命,他想要打破这种宿命,唯一的“希望”就是与这种外部压力抗争,对他而言这种“希望”才能称得上是“真実”。
所以实际上“希望与绝望”的主题并没有被“真实和虚假”的主题所压过,只是在剧本设计上,为了让后者位于本作的核心地位从而对前者进行向下审视,于是有意淡化了这部分的表达,实际上二者从始至终都是不冲突的。
总体来说我认为v3终章两极分化有它的客观原因,很多人不喜欢我也完全理解,但我个人还是觉得相当有意思,作品传达的勇于突破(其实也可以理解为去伪存真)的精神我也是比较欣赏的,同时我也觉得弹丸论破在v3结束并不是件坏事,因为作品质量往往是无法保证的(就像小高新作),尤其是弹丸世界观破绽太大,越展开越不好圆,因此比起作品逐渐烂尾,我觉得在v3以一个自我Revolution式的结局收尾,反倒给了这个系列应有的体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