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士隐与《好了歌》的镜像
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 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这首歌是在《红楼梦》里第一回出现的。当时,晚年落魄的甄士隐拄着拐杖,到街前来散散心,听一位跛足道人唱的。跛足道人对这首《好了歌》的诠释是:"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
《好了歌》每句都用"世人都晓神仙好"开头,看不破红尘,便做不了神仙,便得不了逍遥自在,便摆脱不了痴嗔怨苦,便有无尽的烦恼。
《好了歌》写了世人执念于功名、金钱、娇妻、子孙,但这一切都无可依恃,终究红楼一梦,万境归空。结局都是一个“了”。世人毕竟不是神仙,解悟不了,不能了就不好。
而甄士隐是有宿慧的,一闻此言,心中早已彻悟。便对《好了歌》作了解注。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甄士隐对《好了歌》的解注,本质也就是“好终将会了,了才是好”,所以跛足道人说他解得切。解得切不算什么,这里有批语:“谁不解得世事如此,有龙象力者方能放得下。”意思是,能解世事如此的,大有人在,但能解能放的,就需要有“龙象力”!能解能放的,才算是彻悟。为什么说甄士隐彻悟了?因为他不仅在语言上对《好了歌》解得切,还付诸了行动,“将道人肩上褡裢抢了过来背着,竟不回家,同了疯道人飘飘而去。”悬崖撒手,这是真的“了”了。
好了歌和好了歌解注都在讲过去和现在的对照,过去种种好,现在通通了。就像批语说的:忽新忽败,忽丽忽朽,倏恩倏爱,倏痛倏悲,人生百年,放在历史长河中,也只不过一瞬,石火光阴,不足悲,不足喜。人如风露草霜,富贵贪婪有何用。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甄士隐家的小荣枯影射贾府的大荣枯,甄士隐的结局,便是贾宝玉的结局的镜像。贾宝玉最后也悬崖撒手,这是必然的。是贾宝玉悟得了“好与了”的结果。这里的甄士隐与《好了歌》,也是后面宝玉悟禅机及最后出家的镜像。
何以见得?
第一、背景相同。曾士隐解注好了歌时,已经历了数番变故,女儿丢失了,家也因葫芦庙失火被烧成一片瓦砾场,投奔岳丈封肃,买地产的银子又被岳丈半哄半赚,只得些薄田朽屋,还被岳父人前人后说一些轻鄙埋怨的话,贫病交加竟渐渐的露出那下世的光景来。可见已是失意落魄之极。
宝玉悟禅机时,没那么惨,但也算失意。湘云说戏子像黛玉,宝玉赶紧给她使眼色,这下把湘云得罪了,晚上叫翠缕收好衣服,第二天要走,宝玉连忙解释,湘云摔手道:“你那花言巧语别哄我。我也原不如你林妹妹,别人说他,拿他取笑都使得,只我说了就有不是。我原不配说他。他是小姐主子,我是奴才丫头,得罪了他,使不得!”宝玉急的说道:“我倒是为你,反为出不是来了。我要有外心,立刻就化成灰,叫万人践踹!”湘云道:“大正月里,少信嘴胡说。这些没要紧的恶誓,散话,歪话,说给那些小性儿,行动爱恼的人,会辖治你的人听去!别叫我啐你。”宝玉没趣,只得又来寻黛玉。刚到门槛前,黛玉便推出来,将门关上。黛玉也生气了,黛玉为什么生气,一是因为众人把她比戏子取笑,二是宝玉给湘云使眼色,是不是不让她这个公侯的小姐和我这个贫民的丫头玩?三是宝玉给湘云解释,湘云说黛玉“小性儿、行动爱恼”,黛玉不知怎么也知道了。这三点原因,一点更比一点让黛玉生气。无论是湘云还是黛玉,都会错意了,宝玉确实是被冤枉,确实委屈,在湘云和黛玉面前,百口莫辩,细想自己原为他二人,怕生隙恼,方在中调和,不想并未调和成功,反已落了两处的贬谤。正合着前日所看《南华经》上,有“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又曰“山木自寇,源泉自盗”等语。意思是无论是巧者还是智者,山木抑或源泉,都是自找苦吃,自寻烦恼,与他此时的处境,何其相似?因此越想越无趣。再细想来,目下不过这两个人,尚未应酬妥协,将来犹欲为何?想到其间也无庸分辩回答自己转身回房来——还不如不为。甄士隐是贫病交攻,而宝玉是急怒攻心,灰心丧气。
第二、都有慧根
甄士隐能解《好了歌》是因为他有宿慧。宝玉能悟禅机,也是有慧根的。
宝钗给他念《寄生草》道:“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宝玉听了,喜的拍膝画圈,称赏不已。《寄生草》有什么好?宝玉懂,也许是潜意识,这就是他的慧根了。
第三、《好了歌》与宝玉作的偈语和《寄生草》相通
第二十二回,宝玉遂提笔立占一偈云: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恐人看此不解,因此亦填一支《寄生草》,也写在偈后。曰: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肆行无碍凭来去。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后来黛玉又给他续了两句在后:“无立足境,是方干净。”
宝玉的偈语,还有一个“立足境”,不算彻底看空,就像惠能评价神秀的偈语,说“美则美矣,了则未了”,未能真“了”。而黛玉的“无立足境,是方干净”,便是真“了”。可以说,宝玉最后悬崖撒手,黛玉是推了他一把的。这跟黛玉泪尽而亡,宝玉“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一致的。黛玉的去世,是促成宝玉出家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里的偈语和《寄生草》的意思,和《好了歌》的意思一致。
第四、都在梦中受过太虚幻境的警醒
第一回,甄士隐在梦中,看到那僧与道人竟过一大石牌坊,上书四个大字,乃是“太虚幻境”。两边又有一幅对联,道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第五回,宝玉在可卿房内午睡,睡梦中跟随警幻仙姑,至一所在,有石牌横建,上书“太虚幻境”四个大字,两边一副对联,乃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转过牌坊,便是一座宫门,上面横书四个大字,道是“孽海情天”。又有一副对联,大书云: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偿。宝玉看了,心下自思道:“原来如此。但不知何为‘古今之情’,何为‘风月之债’?从今倒要领略领略。”
第五、都跟通灵宝玉有缘
通灵宝玉还未入世时,甄士隐就见过了。
第一回,甄士隐在梦中,听那和尚道士高谈阔论,说那石头之事,便要求看一看,那僧道:“若问此物,倒有一面之缘。”说着,取出递与士隐。士隐接了看时,原来是块鲜明美玉,上面字迹分明,镌着“通灵宝玉”四字……。
而通灵宝玉在贾宝玉落草之时,便含在口内,此后便长相伴随。
第六、结局
甄士隐解悟了《好了歌》,便“将道人肩上褡裢抢了过来背着,竟不回家,同了疯道人飘飘而去”,舍弃了家,舍弃了妻子,舍弃了财产,脱离了红尘。
而宝玉呢,前80回没有写到他的结局,但批语中多次提到他悬崖撒手。现在也几乎公认他是出家了。不可否认,宝玉出家,与甄士隐一样,便是对《好了歌》的解悟。
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 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这首歌是在《红楼梦》里第一回出现的。当时,晚年落魄的甄士隐拄着拐杖,到街前来散散心,听一位跛足道人唱的。跛足道人对这首《好了歌》的诠释是:"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
《好了歌》每句都用"世人都晓神仙好"开头,看不破红尘,便做不了神仙,便得不了逍遥自在,便摆脱不了痴嗔怨苦,便有无尽的烦恼。
《好了歌》写了世人执念于功名、金钱、娇妻、子孙,但这一切都无可依恃,终究红楼一梦,万境归空。结局都是一个“了”。世人毕竟不是神仙,解悟不了,不能了就不好。
而甄士隐是有宿慧的,一闻此言,心中早已彻悟。便对《好了歌》作了解注。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甄士隐对《好了歌》的解注,本质也就是“好终将会了,了才是好”,所以跛足道人说他解得切。解得切不算什么,这里有批语:“谁不解得世事如此,有龙象力者方能放得下。”意思是,能解世事如此的,大有人在,但能解能放的,就需要有“龙象力”!能解能放的,才算是彻悟。为什么说甄士隐彻悟了?因为他不仅在语言上对《好了歌》解得切,还付诸了行动,“将道人肩上褡裢抢了过来背着,竟不回家,同了疯道人飘飘而去。”悬崖撒手,这是真的“了”了。
好了歌和好了歌解注都在讲过去和现在的对照,过去种种好,现在通通了。就像批语说的:忽新忽败,忽丽忽朽,倏恩倏爱,倏痛倏悲,人生百年,放在历史长河中,也只不过一瞬,石火光阴,不足悲,不足喜。人如风露草霜,富贵贪婪有何用。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甄士隐家的小荣枯影射贾府的大荣枯,甄士隐的结局,便是贾宝玉的结局的镜像。贾宝玉最后也悬崖撒手,这是必然的。是贾宝玉悟得了“好与了”的结果。这里的甄士隐与《好了歌》,也是后面宝玉悟禅机及最后出家的镜像。
何以见得?
第一、背景相同。曾士隐解注好了歌时,已经历了数番变故,女儿丢失了,家也因葫芦庙失火被烧成一片瓦砾场,投奔岳丈封肃,买地产的银子又被岳丈半哄半赚,只得些薄田朽屋,还被岳父人前人后说一些轻鄙埋怨的话,贫病交加竟渐渐的露出那下世的光景来。可见已是失意落魄之极。
宝玉悟禅机时,没那么惨,但也算失意。湘云说戏子像黛玉,宝玉赶紧给她使眼色,这下把湘云得罪了,晚上叫翠缕收好衣服,第二天要走,宝玉连忙解释,湘云摔手道:“你那花言巧语别哄我。我也原不如你林妹妹,别人说他,拿他取笑都使得,只我说了就有不是。我原不配说他。他是小姐主子,我是奴才丫头,得罪了他,使不得!”宝玉急的说道:“我倒是为你,反为出不是来了。我要有外心,立刻就化成灰,叫万人践踹!”湘云道:“大正月里,少信嘴胡说。这些没要紧的恶誓,散话,歪话,说给那些小性儿,行动爱恼的人,会辖治你的人听去!别叫我啐你。”宝玉没趣,只得又来寻黛玉。刚到门槛前,黛玉便推出来,将门关上。黛玉也生气了,黛玉为什么生气,一是因为众人把她比戏子取笑,二是宝玉给湘云使眼色,是不是不让她这个公侯的小姐和我这个贫民的丫头玩?三是宝玉给湘云解释,湘云说黛玉“小性儿、行动爱恼”,黛玉不知怎么也知道了。这三点原因,一点更比一点让黛玉生气。无论是湘云还是黛玉,都会错意了,宝玉确实是被冤枉,确实委屈,在湘云和黛玉面前,百口莫辩,细想自己原为他二人,怕生隙恼,方在中调和,不想并未调和成功,反已落了两处的贬谤。正合着前日所看《南华经》上,有“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又曰“山木自寇,源泉自盗”等语。意思是无论是巧者还是智者,山木抑或源泉,都是自找苦吃,自寻烦恼,与他此时的处境,何其相似?因此越想越无趣。再细想来,目下不过这两个人,尚未应酬妥协,将来犹欲为何?想到其间也无庸分辩回答自己转身回房来——还不如不为。甄士隐是贫病交攻,而宝玉是急怒攻心,灰心丧气。
第二、都有慧根
甄士隐能解《好了歌》是因为他有宿慧。宝玉能悟禅机,也是有慧根的。
宝钗给他念《寄生草》道:“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宝玉听了,喜的拍膝画圈,称赏不已。《寄生草》有什么好?宝玉懂,也许是潜意识,这就是他的慧根了。
第三、《好了歌》与宝玉作的偈语和《寄生草》相通
第二十二回,宝玉遂提笔立占一偈云: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恐人看此不解,因此亦填一支《寄生草》,也写在偈后。曰: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肆行无碍凭来去。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后来黛玉又给他续了两句在后:“无立足境,是方干净。”
宝玉的偈语,还有一个“立足境”,不算彻底看空,就像惠能评价神秀的偈语,说“美则美矣,了则未了”,未能真“了”。而黛玉的“无立足境,是方干净”,便是真“了”。可以说,宝玉最后悬崖撒手,黛玉是推了他一把的。这跟黛玉泪尽而亡,宝玉“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一致的。黛玉的去世,是促成宝玉出家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里的偈语和《寄生草》的意思,和《好了歌》的意思一致。
第四、都在梦中受过太虚幻境的警醒
第一回,甄士隐在梦中,看到那僧与道人竟过一大石牌坊,上书四个大字,乃是“太虚幻境”。两边又有一幅对联,道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第五回,宝玉在可卿房内午睡,睡梦中跟随警幻仙姑,至一所在,有石牌横建,上书“太虚幻境”四个大字,两边一副对联,乃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转过牌坊,便是一座宫门,上面横书四个大字,道是“孽海情天”。又有一副对联,大书云: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偿。宝玉看了,心下自思道:“原来如此。但不知何为‘古今之情’,何为‘风月之债’?从今倒要领略领略。”
第五、都跟通灵宝玉有缘
通灵宝玉还未入世时,甄士隐就见过了。
第一回,甄士隐在梦中,听那和尚道士高谈阔论,说那石头之事,便要求看一看,那僧道:“若问此物,倒有一面之缘。”说着,取出递与士隐。士隐接了看时,原来是块鲜明美玉,上面字迹分明,镌着“通灵宝玉”四字……。
而通灵宝玉在贾宝玉落草之时,便含在口内,此后便长相伴随。
第六、结局
甄士隐解悟了《好了歌》,便“将道人肩上褡裢抢了过来背着,竟不回家,同了疯道人飘飘而去”,舍弃了家,舍弃了妻子,舍弃了财产,脱离了红尘。
而宝玉呢,前80回没有写到他的结局,但批语中多次提到他悬崖撒手。现在也几乎公认他是出家了。不可否认,宝玉出家,与甄士隐一样,便是对《好了歌》的解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