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不难看出作者海陆空写的这本小说充斥着背德感和伤痛感。而这二点正对应着日本的伤痛文学与背德文学。《妹吻》小说的结局也和《家有女友》的结局非常相似。那么为什么近几年这种作品非常流行?他们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先来谈谈日本的背德文学,说白了背德文学无非就是二点。第一是背德关系或行为产生的刺激感。第二是各种扭曲关系给予人世俗难以看见的反差感,会给人或共鸣或深思或心痛的感受。其实当你产生生气,焦虑,悲伤这些情绪的同时,作者的目的就已经达成了。所以这类小说的结局往往不是特别好。而近代轻小说背德系小说的开山人物则是——野村美月(《文学少女》小说作者),其轻小说三部曲(罪与罚,悲与爱,罠与恋)开启了日本轻小说背德主题的时代。
像《备胎女友》,《家有女友》,《无限接近爱人的朋友》这些作品,其主要的看点就是作品中扭曲的关系和背德关系之间的快感,有些甚至穿插了ntr情节,目的是让读者感受这种欲仙欲死,现实中难以体验到的背德感。(从某种程度来说《妹吻》的结局其实算比较好的)
接下来我们聊聊日本的伤痛文学。伤痛文学我个人的理解是,我经历过深渊,我有过非常痛苦,有阴影的经历。我很悲伤,我很难受,我希望有人能够理解我。但是!个人的遭遇和经历是他人所无法想象的。所谓“他人即深渊”正是这个道理。说白了伤痛文学是那种别人看到他人的遭遇,去强行理解,强行共情的产物。但是本身本就扭曲的东西,怎么能够感同身受呢?最先崩坏的还是自己。——“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或许也正是这个道理。押见修造老师的漫画——《恶之华》里面的情节很好的体现了伤痛文学,男主中间的扭曲正是强行理解女主仲村的原因。但是话又说回来,押见修造老师的漫画都带有教育和警示意义(前提是把漫画完整看完),他的作品内在逻辑非常合理,作品总体是传达正能量的。
伤痛文学还反映出日本社会的底层问题——校园暴力问题与原生家庭问题,在漫画《章鱼p》中外星章鱼尽力的去帮助女主,但是它无论做出任何努力,都难以改变女主的自杀。外星章鱼想去共情她人,改变一切,到最后受伤的只有它自己。
最后再浅谈下日本的殉情文学。这里要说明下,这里的殉情文学是双方对世界不报希望绝望的死去,像《末日三问》,《罪恶王冠》这种男女主最后死去不属于本次所说的殉情文学。殉情文学我个人认为是背德文学和伤痛文学融合后的一条道路,它只是一种可能性,而不是必然的结果。在漫画《少年的深渊》中有类似殉情的桥段,这正是背德关系与伤痛感二种相互扭曲,融合,最后所产生的一种bad end。
殉情文学更多则是压抑感,这种类型的作品神就神在它压抑的情节,如果没有了压抑的情节可以说这种作品就什么都不剩了。之所以我们期待之后的情节,是因为我们无法猜测到作者的心思,作品里面的人们到最后是都得到了救赎还是走向了毁灭,这是我们无法预测的,所以情节值得去期待。作者把他们塑造出来形象就已经是这样了,一千个人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会有各自的看法与独特的领悟。
当然这就扯的有点多了,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告诉大家,日本和中国社会的存在本质性的差异,双方社会的底层逻辑不同。到不是说中国没有这种情况,而是日本那边这些情况更加普遍,他们的社会表面热情,实则冷漠,而且存在允许近亲结婚的情况,背德文学可以说是被他们玩明白了。而日本的校园暴力,原生家庭问题也是他们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这就导致他们的学生初高中就开始看《人间失格》这种伤痛文学。环境不同就很容易造成不同的结果,所以我希望各位对于这些作品看看就行了,别真的带入进去,乱共情。
其实本篇书评是我这几年看各种重组家庭,义妹,义姐之类的轻小说和漫画太多而发出的感慨,如果十年后再回头看这些小说或许我们就会觉得稀疏平常。当岁月的史诗横跨璀璨的芒星,一切都会黯淡下来。伟大的神作也会跌落神坛,不是它不好了,只是它俗套了。当然从各方面来说,《妹吻》都是让人难以遗忘的一部优秀轻小说,尽管它的结局或许不尽如人意,但这不是它的错,而是这类小说的“通病”。
#我和女友的妹妹接吻了# #日本伤痛文学# #日本背德文学# #日本殉情文学# #轻小说#




先来谈谈日本的背德文学,说白了背德文学无非就是二点。第一是背德关系或行为产生的刺激感。第二是各种扭曲关系给予人世俗难以看见的反差感,会给人或共鸣或深思或心痛的感受。其实当你产生生气,焦虑,悲伤这些情绪的同时,作者的目的就已经达成了。所以这类小说的结局往往不是特别好。而近代轻小说背德系小说的开山人物则是——野村美月(《文学少女》小说作者),其轻小说三部曲(罪与罚,悲与爱,罠与恋)开启了日本轻小说背德主题的时代。
像《备胎女友》,《家有女友》,《无限接近爱人的朋友》这些作品,其主要的看点就是作品中扭曲的关系和背德关系之间的快感,有些甚至穿插了ntr情节,目的是让读者感受这种欲仙欲死,现实中难以体验到的背德感。(从某种程度来说《妹吻》的结局其实算比较好的)
接下来我们聊聊日本的伤痛文学。伤痛文学我个人的理解是,我经历过深渊,我有过非常痛苦,有阴影的经历。我很悲伤,我很难受,我希望有人能够理解我。但是!个人的遭遇和经历是他人所无法想象的。所谓“他人即深渊”正是这个道理。说白了伤痛文学是那种别人看到他人的遭遇,去强行理解,强行共情的产物。但是本身本就扭曲的东西,怎么能够感同身受呢?最先崩坏的还是自己。——“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或许也正是这个道理。押见修造老师的漫画——《恶之华》里面的情节很好的体现了伤痛文学,男主中间的扭曲正是强行理解女主仲村的原因。但是话又说回来,押见修造老师的漫画都带有教育和警示意义(前提是把漫画完整看完),他的作品内在逻辑非常合理,作品总体是传达正能量的。
伤痛文学还反映出日本社会的底层问题——校园暴力问题与原生家庭问题,在漫画《章鱼p》中外星章鱼尽力的去帮助女主,但是它无论做出任何努力,都难以改变女主的自杀。外星章鱼想去共情她人,改变一切,到最后受伤的只有它自己。
最后再浅谈下日本的殉情文学。这里要说明下,这里的殉情文学是双方对世界不报希望绝望的死去,像《末日三问》,《罪恶王冠》这种男女主最后死去不属于本次所说的殉情文学。殉情文学我个人认为是背德文学和伤痛文学融合后的一条道路,它只是一种可能性,而不是必然的结果。在漫画《少年的深渊》中有类似殉情的桥段,这正是背德关系与伤痛感二种相互扭曲,融合,最后所产生的一种bad end。
殉情文学更多则是压抑感,这种类型的作品神就神在它压抑的情节,如果没有了压抑的情节可以说这种作品就什么都不剩了。之所以我们期待之后的情节,是因为我们无法猜测到作者的心思,作品里面的人们到最后是都得到了救赎还是走向了毁灭,这是我们无法预测的,所以情节值得去期待。作者把他们塑造出来形象就已经是这样了,一千个人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会有各自的看法与独特的领悟。
当然这就扯的有点多了,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告诉大家,日本和中国社会的存在本质性的差异,双方社会的底层逻辑不同。到不是说中国没有这种情况,而是日本那边这些情况更加普遍,他们的社会表面热情,实则冷漠,而且存在允许近亲结婚的情况,背德文学可以说是被他们玩明白了。而日本的校园暴力,原生家庭问题也是他们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这就导致他们的学生初高中就开始看《人间失格》这种伤痛文学。环境不同就很容易造成不同的结果,所以我希望各位对于这些作品看看就行了,别真的带入进去,乱共情。
其实本篇书评是我这几年看各种重组家庭,义妹,义姐之类的轻小说和漫画太多而发出的感慨,如果十年后再回头看这些小说或许我们就会觉得稀疏平常。当岁月的史诗横跨璀璨的芒星,一切都会黯淡下来。伟大的神作也会跌落神坛,不是它不好了,只是它俗套了。当然从各方面来说,《妹吻》都是让人难以遗忘的一部优秀轻小说,尽管它的结局或许不尽如人意,但这不是它的错,而是这类小说的“通病”。
#我和女友的妹妹接吻了# #日本伤痛文学# #日本背德文学# #日本殉情文学# #轻小说#



